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郑州报业集团策划“光荣的传承”系列报道

扎根中原沃土传承红色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红色故事,凝聚奋斗力量,郑州报业集团旗下正观新闻、《郑州晚报》推出了“光荣的传承”主题系列报道,对诞生于河南的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红色精神在中原热土上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挖掘、生动呈现。系列报道共刊发5篇,以“小人物”入手,从“大时代”落笔,见人见物见思想,有声有色有故事。

  立意高远,让传承更有力

  主题报道,重在立意。正观新闻、《郑州晚报》围绕“光荣的传承”这一主题,精巧构思,立足河南,共派出10多名骨干记者深入一线,前往信阳、开封等地对话多位红色精神传承人,小切口、大主题,小人物、大时代,追忆峥嵘岁月、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斗力量。

  如《新老两代传承红旗渠精神,让红色故事“声”入人心》一文中提到,为传承红旗渠精神,林州青年干部牛琳琳发起并成立了一支红旗渠故事会志愿服务队,专职宣讲红旗渠故事。团队现在有二三十人,他们自发在学校、乡村、机关等地,以面对面宣讲和线上直播宣讲的新形式讲解有关红旗渠的故事,以多样化的形式在新时期继续传播红色精神与文化。

  又如在《一座联体双塔的守望:“新”青年的“二七精神”》中,郑州二七纪念馆讲解员石琳日复一日激情洋溢向大众宣讲“二七精神”;“95后”郑州至武昌段的火车副司机、“二七”大罢工组雕讲解员孙亚辉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对工作投入极大的热情和努力,身体力行地奔走于宣讲“二七精神”的一线,“二七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新的生动诠释。

  参与主题报道的记者中,以“95后”年轻记者居多,他们在一次次采访中接受了红色精神的洗礼和教育,用一篇篇作品真实记录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是“脚力”与“眼力”的扎实践行,也是“脑力”与“笔力”的用心呈现。

  典型引领,让叙事更鲜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典型是现实及历史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典型是展现时代精神风貌的窗口,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是把握时代脉搏的坐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红色精神蕴藏的丰富内涵对推进新时代、新发展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典型引领,用奋斗传承好、弘扬好红色精神,才能让其变成社会不断前行的力量。

  在《磨破百双鞋,义务守护“红军洞”58年》一文中,无论是张爱华独自一人拿着镰刀将荒山辟出坦途的“砍山”故事,还是扑在炸药上用生命保护红军洞的英勇之举,抑或是奔波苦求几十载为革命遗迹正名的无畏行为,以及春蚕死去丝不断的传承精神,都令人深深地为81岁老人张爱华的奉献精神而感动。

  《当代新“愚公”:48勇士太行山上筑天路》一文讲述了为改变村子命运,被誉为当代新“愚公”的村干部苗田才带领水洪池村民变不可能为现实,用铁锹、用锄头、用双手在巍巍大山中挖出了一条传奇路,他们虽遭遇各种困难却不曾放弃,拿出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去修路,让愚公故事在现实中有了真实演绎。“只要对人民有利,想尽办法实现,这就是愚公精神。”苗田才的话掷地有声。

  红色文化的延续,需要一代代人的守护与传承。光阴流转,岁月变迁,系列报道中的一个个典型人物,生动鲜活,是万千中原儿女的缩影,从而让叙事更有代入感、现场感和贴近性。

  融媒合力,让传播更久远

  主题报道,贵在创新。该系列报道,不仅在于重温红色记忆,更展示了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愈加旺盛的生命力,充分运用融媒体手段,创新表达,让人耳目一新。

  “光荣的传承”系列稿件由正观新闻客户端及《郑州晚报》陆续推出,并以“文字+图片+海报+视频”的融媒报道形式在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多渠道同步传播,满足了不同受众的多种需求,显著提升了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报道一经发出,就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   其中,《护桐到“富”桐,兰考人与泡桐奏响“命运交响曲”》一文同题短视频,通过讲述蕴含焦裕禄精神的“焦桐”59年来的发展变化的故事。该视频发布1小时后,登上微博同城热榜第15位,先后被“学习强国”、极目视频等40多个平台转发,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达万+。

  “光荣的传承”主题系列报道,把红色故事讲出了新时代的感召力,让红色形象鲜活地还原到当下,既有宏观视野也有微观角度,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是服务大局、践行“四力”的一次有益尝试,为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