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围棋——演绎战争的军事平台
围棋作为一项竞技游戏,其对弈中的表现形式,同两军作战十分相似,有着丰富的军事内涵。有人说围棋就是军事学,棋盘即是战场。也有人说,棋理就是兵法,下棋即是作战。如果说战争像是一局棋,那么一局棋也更像是一场战争。在这个小小棋盘之上,围棋与军事的相通之处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黑白双方持有的棋子相当,如何在广阔的棋盘上排兵布阵,如何部署战局,全都任由对局者尽情发挥。一局棋中,生死存亡为先,争地夺利为上。对局者每落一颗子都要绞尽脑汁、冥思苦想。随着棋局的进程,黑白双方施展各种斗智斗勇的手段,或刀光剑影,或潜伏暗战,可谓三十六计,计计精彩,七十二变,变化莫测。最终,双方征战的结果中盘胜者有之,大杀小输赢者有之,不战而屈人之兵者更是有之。能够谈笑凯歌还的一方,显然是略胜一筹。由此看来,说围棋就是演绎战争的军事平台,真是太贴切不过了。
● 围棋演绎战争
传说在远古时代,各原始部落间战事十分频繁。每逢交战之前,各部落的长老和军事首领都要举行会议,共同商讨对敌作战的事宜。在商讨中,为了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见解,他们经常就地画图,用两种不同的小石子来代替敌我双方的兵卒,排兵布阵、设想各种军事部署,研究仗的打法。这种说法虽然没有确凿的根据,但却是比较符合围棋的基本原理。也许正是在这种最古老的“兵棋作业”中,产生了围棋理论的萌芽。也就是说,围棋的诞生和发展不仅仅与尧帝教子有关,更是和战争息息相关。《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就有“以子围而相杀,故谓之围棋。”的说法。马融在《围棋赋》中说:“略观围棋,法于用兵。”这也是从军事的角度来理解围棋的功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围棋就是战争的一种附属品,是适应战争的需要、模拟战争形式的一种智力游戏。
在围棋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都与军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围棋所体现出的军事思想,最本质、最核心的就在于它深刻地诠释了战争的规律性和目的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都知道,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都是以杀死对方的将、帅或王作为棋局最终获胜的依据。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军事的角度来看,擒贼先擒王,只能说是战争的目的之一,并不能算是战争的最终目的。而围棋就大不相同了,它并不是将吃子作为唯一目的,而是以围占地域为最终目的,以最终获取实地利益的多少作为衡量胜利的依据。这就犹如战争中的争城取地、夺得资源。从围棋的棋盘上看,它没有固定划分出双方子力布设和活动的区域范围与界限,而是把棋盘中的所有纵横交叉点,即全部空间范围,作为了双方交战的战场。这也就是说,围棋的胜负是根据对局双方所围地域的多少来判定的。既要消灭敌人,又要夺取地域,这就更加全面地揭示了战争的目的和本质,同时也更加完整、更加形象地表现了战争所具有的种种特征,非常符合战争的规律和古代的作战方略。另外,围棋与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点,就是开局时并不是前事先排列成阵,在对垒中进行较量,而是按照布局、中盘、收官的进程,逐步进行子力的部署、展开和战术技术手段的运用,这也体现了一场战争从谋局、布局、战局到终局的全过程。
围棋既然是一种表现战争形态的竞技活动,就必然有着十分丰富的军事内涵。围棋的游戏法则与战争的法则在很多方面也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把棋盘上的黑白双方看作是敌对双方的军队,黑白棋子犹如士兵,而对局者就是敌对双方的统帅。对弈中,棋盘上黑白双方一招一式、斗智斗勇的较量与军事斗争中敌我双方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较量十分相似;而战略战术的运用也与军事斗争中的战略战术一脉相承。围棋对弈,从第一着棋子落在棋盘上,就意味着一场战争开始了。棋盘上双方黑白交错、短兵相接,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战争的火药味。随着棋局的进程,战火从一处漫延到另一处,局部战斗一个接着一个,十分形象地展现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全景。
围棋的布局阶段,双方都贯彻自已的战略意图,极力抢占棋盘上的角部和四条边的战略要点,双方棋子很少直接接触,就如同决战前夕的调兵遣将、进行兵力部署一样,初步确立军事格局,并为之后的战役展开做好准备。
围棋的中盘阶段,可以说是双方一决雌雄的大战,也是战争最激烈的时段。这时双方的战术运用往往直接关系到全局的胜败。由于两军不停地进攻与防守,参战的棋子也越来越多,双方棋子直接接触,各有得失和死伤,颇似战争中数万大军奋勇搏杀的那种气吞山河的宏伟场面。得陇望蜀、远交近攻的战略,声东击西、瞒天过海的妙计,欲擒故纵、暗渡陈仓的诡诈,破釜沉舟、你死我活的拼搏等等,都能在中盘的战斗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棋局进行到最后,就是双方在所围地域的交界处来最后确定边界划分的收官阶段了。由于大的战役和主要战斗已经结束了,那么在打扫战场时的精细收官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一目半目的斤斤计较体现了双方寸土必争的各种手段和技巧。当最后一步棋子落定时,也就标志着双方的军事边界已经完全划定了。棋盘上的地域各归所有,战争也宣布就此结束。显然,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就是面对棋盘的两位对弈者。棋局的最终输赢,就看这两位统帅各自未雨绸缪、布阵运子、驾驭全局的功夫如何展示了。由此可见,棋盘上的心智搏杀绝不亚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说围棋演绎了战争一点也不为过。
○ 围棋诠释兵法
由于围棋的棋理与军事理论有着一脉相通的内在联系,围棋的下法也与军事的战法十分相近,因此古代的许多围棋名家都以兵法来言及棋理,常常运用兵法和战争的实例来解释围棋,研究围棋的理论。东汉时期,哲学家桓谭在《新论》中就有:“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的论断,高度概括了围棋与军事的关系。经学家马融则把围棋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看作是用兵作战。他在《围棋赋》中关于“略观围棋兮,法用于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拙者无功兮,弱者先亡”的论述,仅用寥寥数语,就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在三尺棋枰上,两军对垒、拼搏厮杀的壮烈场景,道出了围棋与军事之间悠久、深厚、默契的传统渊源。
汉代班固在《弈旨》中曾这样评论下围棋:“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他将围棋与治国打仗相提并论。而东汉末应玚的《弈势》在开篇就讲围棋“有象军戎战阵之纪”,然后就通篇以知名将领和著名的战役来比拟围棋的棋理和下法,寓意十分深刻。
唐代棋待诏王积薪所著的《围棋十诀》,更是从军事角度得出的重要结论,一直被历代棋家奉为金科玉律。而北宋学士张拟所著《棋经十三篇》则是完全继承了以兵言棋的观点,把兵法的理论用在了围棋上。全篇从兵法开始,以兵法结束,完全效仿了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十三篇,详细地阐述了“棋虽小道、实与兵合”的围棋基本理论和具体技法,是我国古代围棋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对后代的围棋理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其中,“博弈之道,贵乎谨严。高者在腹,下者在边,中者占角,此棋家之常法。法曰:宁输数子,勿失一先。有先而后,有后而先。击左则视右,攻后则瞻前。两生勿断,皆活勿连。阔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与其恋子以求生,不若弃之而取势。与其无事而强行,不若因之而自补。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这一论述在一开始就阐明了下棋要非常严谨。严,就是严格,细密。谨,就是谨慎,要认真考虑,三思而后行,避免发生“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在后面的论述中,则是辩证地阐明了棋理的思想精髓和运用原则与兵法是完全相通的,可谓如出一辙、一奶同胞。
围棋与战争通常都是以“正合”为始,以“奇胜”为终。对于棋手来讲,“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也。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也”。而那种“惴惴小心,如临于谷”的境界,才是对局者应该时刻保持的良好状态。
在军事斗争中,首先要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有了根据地才能谋取更大发展。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大都是先占据一方地域,逐渐发展壮大,待时机成熟后,再逐鹿中原,完成一统大业。同样道理,在围棋对局中,自己要先站稳脚跟,才可以出击。由于棋盘的角部易守难攻,容易围地生根,边上次之,中腹围地最难。所以下棋时,双方总是先围角地,再围边地,最后占据中腹。
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军事作战的座右铭,也同样是围棋对弈中制胜全局的关键所在。下棋如同作战一样,对局者面对复杂多变的棋局,时时都要分析盘面的形势,准确地进行分析判断。既要弄清对方的意图,又要算清子力配置的各种变化,及时地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如果思考不周,随手落子,往往会导致棋局的失败。例如,在形势好的时候,如何扩大战果;形势不好的时候,怎样寻求反转制胜的机会。这些都需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而《棋经十三篇》中“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的说法,便是告诫人们,围棋对弈如同两军作战,不胜即败。善于把握全局形势、掌握全局主动权的人,没有必要主动挑起争斗;善于谋略布局、熟知布局原则和特点的人可以不战而胜;实战能力强、攻防水平高的人不容易失败;而面对局部失败,善于收拾败局的人,能够做到临阵不乱,反败为胜。由此可见,这些简单明了的棋理与兵法有多么相似。
军事作战,首先需要制定出一个总的战略方针,然后再确定具体的战役行动和战术方法。审时度势、顾全大局、趋利避害、果断决策是军事作战对战役指导的基本要求。围棋对局,也同样需要用战略思维来布局,双方博弈的全局就是一个大的战役,而整个战役也是由多个局部战斗所组成的。作为整个战场的指挥员,对于战役的指导思想、战役企图、作战方向、攻击目标、基本战法、作战步骤等都要从全局出发,精心谋划、认真把握。刘伯承元帅曾说过,军事作战很大部分是在布局,布局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战役结果的成败。这说明了把握大局观的重要性。战役布局布得好,就可以让己方的各个方面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整体合力,从而对敌方形成以强压弱之势,形成四面包围之形,造成大兵压境的态势,让敌方彻底丧失在战场上的主动权。
围棋对弈的布局和军事作战的布局在理论上同样是如出一辙。围棋的布局,就好比军队战前的排兵布阵。棋手把握全局的能力往往会在布局中得以充分地体现。布局时,棋子的布置要疏密得当,棋子过疏,整个作战系统的合力就难以形成,而且还有被对方切断割裂的危险;棋子过密,就会使系统中的力量配置过于集中,从而降低棋子的效率。布局要远近相援,子力配置应该彼此协调,做到进退有据,互为犄角。布局还要前后相符,注意阶段性和连贯性,做到环环相扣、左右照顾、前呼后应。
对局中,双方始终要从全局考虑,有时甚至要不惜牺牲某一局部利益。有时候,虽然赢得了几个局部战斗,却输掉了整个战役。有时候,尽管有几个战斗失利,但却能最终取得整个战役的胜利。围棋中“宁输数子,勿失一先”、“逢危须弃,舍小就大”的格言,正是说明了下棋时抢先下手和顾全大局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行棋的步调与节奏,更关系到全局与局部利益的得失。正有所谓“弃小而不就者,有图大之心也”。
常言道,“水无常形,兵无常法”。在军事作战中,由于战场情况的复杂多变,所以作战形式和样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围棋对弈也是如此。围棋的布局虽有各种各样的定式,但定式的种类和变化却达数以万计,棋局在进入中盘之后的变化更是无穷的。军事作战富有极大的创造性,围棋对弈也是一样。可以说,作战和下棋的取胜之道都在于创造。在军事作战史中的创造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如抗日战争中的地道战、地雷战和麻雀战就是以弱胜强的一个伟大创举。而围棋泰斗吴清源先生在围棋的发展方面更是有着划时代的创造。
近些年来,特别是围棋人工智能问世之后,一些著名棋手所创造的各种流派和新的招法更是层出不穷。因为围棋素有“千古无同局”之说,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无论任何人所下的任何一盘棋,都是具有创造性的一局棋,只不过因其水平的不同,其内涵和价值也各有不同罢了。
军事斗争历来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围棋也同样讲求以取地为胜,不以吃子为主。军事作战注重隐真示假,围棋也是如此,对局双方都要千方百计地隐蔽自己的真实作战意图。军事作战强调兵贵神速,要抢先控制战场上的制高点和要点,而围棋对局时,棋盘上也同样存在双方必争的“急所”、“大场”和像“天王山”那样的制高点和要点。(围棋中的急所就是棋盘上急需抢占之处;大场是指棋盘的边上有利于发展自己,限制对方之处;而“天王山”是指棋盘中腹一带能影响全局大势的要点。)军事作战讲求“避实击虚”,围棋对弈也有“近厚势、勿行棋”的格言。
围棋中有一种攻击手段叫做“缠绕攻击”,就是指利用自己的有利阵势,同时攻击对方的两块孤棋,这和军事作战中的“一箭双雕”很类似。如果说“上兵伐谋”是军事斗争中的重要规律,那么“施计用谋”则是围棋对局中的突出特点。军事家可以从围棋中强化谋略意识,使辩证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而对于棋手而言,棋艺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局中的斗智赛谋。胸有全局,计高一筹,往往能以劣胜优,以奇制胜。
《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是举世闻明的军事经典,其中几乎所有的重要观点和军事原则都可以用于围棋。著名国手马晓春九段所著的《三十六计与围棋》一书,正是将孙子兵法运用于围棋对局的极好诠释和实例展示。书中可以让人更简单、更清晰地理解在围棋中运用兵法之奥妙以及围棋的棋理与军事战略战术之间的关系。诸如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声东击西”、“瞒天过海”、“围魏救赵”、“以逸待劳”、“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等计谋,虽然早已经载入了战争的史册,但在围棋实战中的运用却还是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是常用常新。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一些围棋爱好者在局部战斗、实地争夺中堪称是强手,但由于缺乏深厚的战略素养往往遭到对手反制。对一个棋手来说,战术素养和战略素养相辅相成,而战略素养体现的是更高级的围棋艺术。真正的优秀棋手最终都是大局型,力量再大、技术再高也要在大局观下进行作战。说到这里,还有一点应该提及,那就是一局棋的收官阶段。围棋的收官阶段是在大局基本已定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依然十分关键,走错一步或许不会导致大的崩溃,但是也许最后的胜负就在那半目之差,这与军事上讲的寸土必争是一个道理。
在战争中,军队的士气和指挥官的心智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精神不死,就有夺取胜利的希望,精神崩溃,就会兵败如山倒。在围棋对局中,如果双方的技术水平差距不是很大,那最重要的就是在于双方的精神状态如何,决定胜负的关键往往是看谁具有真正的王者之气,看谁具有更能坚持到底的战斗精神。人们常说的“胜不骄傲,败不气馁”指的正是这一点。通常所说的“比赛型选手”就是指善于保持竞技状态的选手。项羽有王者之气,以至于在他死之后,刘邦还惧怕三分。王者之气,本质上讲是舍我其谁的必胜信念,有了这种精神状态,才有可能真正夺得棋盘上的优势。一个棋手能不能做到心无杂念,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体现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这种精神和素质的养成,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感悟和磨砺的。
● 围棋与军事家的情缘
由于围棋与军事的关系如此密切,所以自古以来,围棋不仅能给文人墨客带来休闲娱乐的雅兴,更是被军中将帅视为施展雄才大略、进行纸上谈兵的战场,并从中领悟到军事领域斗智斗勇的奥秘。我们说,一个军事家不一定会下围棋,但是一个深谙棋术的军事家往往是位更优秀的军事家。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是围棋高手,十分酷爱和擅长下围棋,与围棋结下了不解的情缘。魏武曹操、东吴孙策、东晋谢安、北宋宗泽、明代文天祥、郑成功等,都十分精通围棋,均能以弈喻兵、以兵喻弈、能弈善战。他们既能运用围棋的哲理去研究战争,指挥作战,又能在棋盘上把兵法用于对局之中,可谓是疆场和棋枰这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
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他们不但是文治武功,开国立业的军事家,更是围棋的痴迷者。相反,也有很多围棋理论著作都是借战争理论加以阐述的。汉代马融的《围棋赋》上说:“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宋围棋国手刘仲青《棋诀》中写道:盖布棋之先务,如兵之先阵而后敌也。而唐代王积薪的《围棋十诀》与当代毛泽东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围棋造就了杰出的军事家。
大家知道,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晋太元八年(公元年),前秦的苻坚率领八十万大军,从长安倾巢南下,准备一举消灭东晋。当时东晋的兵力尚不足八万人。当秦军兵抵淮淝之后,东晋举国震动,晋孝武帝授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以击迎强敌。可谢安受命后却一如往常,沉浸于琴棋诗酒之中。由于前方军情火急,谢安的侄子、将军谢玄前来请示退敌的办法。谢安毫不在意地回了句“我自有方略”。然后让谢玄随他一起去山中游玩。到了山中,谢安摆开棋盘让谢玄与其对局。谢玄原本棋高一筹,因为紧张,却败给了谢安。这时,谢安就对谢玄说,“用兵之道,与弈棋一样,要深藏不露,临危不惧,并以静制动,弱兵也可胜强兵。”谢安回家以后,开始面授对敌作战的方案。谢玄等领了谢安的锦囊妙计之后,率领八万北府军,在安徽淝水大破秦军。谢安正在家中与人下棋时,謝玄传来捷报,他看完后却不动声色,仍然继续下棋。客人们忍耐不住,纷纷问他战况如何,这时他才漫不经心地说,“没什么,晚辈们已经把敌军打敗了。”
三国时期,原本和袁绍在实力上相差很多的曹操,但却在“官渡之战”中大获全胜。这是因为曹操的大局观好,深得“棋从断处生”的道理,并把它应用到了战场上,想出了偷袭乌巢,断其粮道这一绝妙的手筋,一下子屠掉了袁绍的大龙,取得了中盘胜。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刮骨疗毒的故事。说的是,关羽中箭受伤,神医华佗用刀为他刮骨疗毒,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然而关羽却是与马良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华佗惊叹:“君侯真天神也!”这个故事已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千古佳话。
毛泽东和朱德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军事家,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当年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就与围棋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井冈山的革命文物中,至今还保存着一张刻着围棋盘的桌子。那是年5月的一天,朱德军长碰见毛委员的警卫员,得知毛委员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更不要说休息了。于是,朱军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让战士在一张木桌上刻了一个棋盘,然后让警卫员去毛委员那儿下战书。这个激将法还真灵,不一会儿,毛委员便快步走来,连声说要向朱军长讨教。两人坐在桌前,用木块做的围棋子在桌子上摆开了战场。战士们听说朱军长正在挑战毛委员,纷纷前来观战。当朱军长“大举进攻”时,毛委员就“诱敌深入”嘴里还要说上一句“敌进我退啊”。当毛委员整固自己的根据地时,朱军长就四处奇袭,并也送上一句“这叫做敌疲我打啊。”从此以后,这两位军事家在坚持井冈山的斗争中,就经常进行桌上谈兵,一边下棋,一边研究反围剿的战略战术问题。正是在此期间,朱毛红军多次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并研究创造了著名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游击战术,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众所周知,陈毅元帅一生酷爱围棋。在战争年代,陈毅带领部队南征北战,棋具总是随身携带,仗打到哪儿,他的棋就下到那儿。他下棋同他的作战风格一样,喜欢采取包围战术,经常开展猛烈进攻,整块整块地吃掉对方的棋。他从来不悔棋,也不让别人悔棋。尽管有时敌机在头上盘旋,附近有炸弹爆炸,他仍然意态从容,继续对局。他说:“棋道之中充满了军事辩证法,由小见大,可以得益匪浅。”在他的带动影响下,新四军的许多将领都喜欢上了围棋,如谭震林、黄克诚、万里、叶飞、张劲夫、方毅等。
年10月初,积极反共的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调集顽固派军队26个团3万余人,对泰兴县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发动了进攻,扬言要把孤悬江北的陈毅所部“一鼓而荡平之”。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陈毅与粟裕一同运筹帷幄、从容布兵,制定了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作战计划。
战役打响之后,陈老总纹枰对座、从容下棋,沉着镇定、谈笑风生。新四军最终利用争取友军、瓦解敌军的战略,以七千人的兵力,粉碎了三万敌军的进攻,取得了歼敌一万多人的重大胜利。这就是后来一直传为佳话的黄桥决战。陈毅的老部下方毅同志曾用这样的诗句来赞叹他:“金戈铁马横吴鲁,艰难创业留诗篇,炮火连天气益壮,纹枰对局意悠闲。”围棋与军事家的情缘,由此可见一斑。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元帅虽然日理万机,但他一直关心我国围棋事业的发展。为纪念与围棋结下不解之缘的陈毅元帅,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王为政特意创作了名画《从容谈兵》,将这位伟大军事家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在这幅画中,画家准确地抓住了具有儒将风度的陈毅元帅喜戴墨镜、吸烟沉思、谈吐从容的神态,着力刻画了他在围棋对弈时,面对棋盘,镇定自若、全神贯注的瞬间,从而表现出统览全局游刃有余,胸中藏有雄兵百万的意境。画中还题了陈毅元帅的著名诗句:“纹枰对坐,从容谈兵。”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围棋对军事的影响
既然军事对围棋有着巨大的影响,那么,反过来军事也同样会受到围棋的影响。自古以来常有用棋喻兵的典型例子。对于作战方案拿不定主意,下不了决心,常被称作“举棋不定”,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更是经常用来形容作战的失误。围棋区别于其它棋类的最突出特点是战略思维。也就是说,对局者的战略意识和大局观是第一位的。毛泽东这位伟大的军事家,虽然没有围棋段位,但却是深通棋理。美国耶鲁大学的斯哥特·鲍尔曼教授在他的《拖长的游戏:从围棋角度解释毛泽东的革命战略》一文中,就认为熟知围棋的毛主席就是运用围棋的原理带领中国共产党打贏中国內战的。毛主席在延安时,经常与擅长围棋的王鹤寿、钟灵等人对弈。有一次钟灵赢了棋,毛主席就说:“钟灵、钟灵,此人很灵,我可要认真对待啊。”非要再下赢一盘不可。
毛主席很喜欢用围棋术语来表述他的谋略思想,在《毛泽东选集》中就有多处提到了围棋。例如,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主席就指出:“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之据点和我之游击根据地则好似做眼。在这个‘做眼’的问题上,表示了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之战略作用的重要性。”他以围棋对局中的“吃子”和“做眼”来比拟当时的战争形势。为了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毛主席曾对朱老总说,“我们跟日本打的是持久战,和下围棋一样,先要在敌后沦陷区做几个活眼,八路军准备在华北各沦陷区都做出活眼,以便在敌后同敌人长期周旋。”围棋中,有了两个眼才是活棋,在战争中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才能有发展。这个道理看似浅显,但是,历史上很多英雄就是因为没有这两眼活的根据地,而如水中浮萍,到处流窜,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和李自成的失败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围棋,不会做眼啊。
按照毛主席的说法,如果我们把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敌后根据地比喻为围棋中的“做眼”,那么拉开解放战争序幕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就可以看作是围棋中的“打入”了,如果说辽沈战役攻克锦州是一记妙手“切断”,那么淮海战役就可以说是十分痛快的“屠龙”了。由此可见,围棋的战略思维对于军事斗争的战略博弈是颇有启示作用的。围棋注重造势用势、保持总体均衡、争取全局主动、强调利益转换。这一点陈毅元帅在战争中就运用自如,他曾说过,“我们下围棋要学习毛主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时可以在一个局部集中优势兵力打一个歼灭战,有时又可以在敌方强势下,投几个子骚扰它,声东击西。”这也可以看作是一位军事家对围棋与军事的关系的解读和理解吧。至于国军统帅蒋介石先生的围棋水平如何就不得而知了。但从他收藏的珍贵棋具来看,这位戎马一生的蒋先生对围棋也应该是有一定认知的。有人讥讽地说,蒋总裁这位军事家的围棋水平肯定不会很高,否则,就不会从大陆逃往台湾了。
我们说,围棋与军事虽然联系紧密,在理论上有着共同之处,但它们两者间毕竟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围棋是高雅的,而战争却是残酷的。有史以来,在围棋发展的同时,战争对于人类也始终是若即若离,从未间断。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人们希望和平,不喜欢战争。一块棋盘成战场,两色棋子战中央。许多军事爱好者被围棋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他们把军事理论中的各种战法运用在棋盘上,把围棋的黑白搏弈,当作是战争在棋盘上的演绎,以此来密切围棋与军事的关系。
“我多么希望有朝一日世界上再也没有战争,如果谁对战争有兴趣,就请到围棋盘上来厮杀吧。”这是已故中国围棋协会前主席、中国棋院前院长、著名围棋国手陈祖德九段的美好祝愿。我们相信,这也同样是世界上千百万围棋爱好者的共同心声。
作者:刘建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