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大别山的农村,小时候眼见着农民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干着又累又苦的农活,耕地的时候用牛,把牛也累伤了,尤其到了农忙时节,牛累的都要瘦一大圈,让人看见不忍落泪,可见耕田犁地的辛苦繁重程度。

可是到了南方之后,我才知道过去有些地方耕地根本不用牛,也不用农机,而是用人力,甚至很多女人在田地里干重活。然而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在日本也有,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很多农村也依然在用人来耕地。这种情形,说不好听一点,就是把人当牲畜一样去使用……只是现在好多了,终于不用做牛做马也能吃饱肚子了。

为啥会出现用人耕地的情况?一句话,就是地少人多,没有钱去买牛养牛,更别谈去购买农机了。那时资源紧缺,人又太多,不使用人力简直就是浪费!然而,这也是农业生产力低下的重要原因,毕竟单位产出有限,因为产能有限——一个人的精力和体力有限。经济学家李稻葵做过研究,我们从宋朝到大清国,人均GDP没有提升,甚至在清朝后,由于人口增加,人均GDP比明朝还下降了30%,那人民生活能不苦吗?

另一个方面,因为人手充足,也就没有动力去发展科技,用机械去取代人力。勤劳的另一种含义,其实就是因为人工太便宜。由于人太多,甚至连吃的都不够分,大家都过的苦哈哈,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当然是减少非劳力,少生优生。这就是为什么当初我们要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不少经济学家(例如任泽平),天天嚷着鼓励多生孩子吃人口红利,可能他已经忘了当初自己饿肚子时的滋味,不知道他们的初心又去了哪里?这才过去了多少年呢。

国家社会的发展绝不是靠那几个学者在那里鼓吹实现的,而是无数的普通劳动者,无数的进城务工人员一砖一瓦地建设,踏踏实实的工业化,用工业反哺农业之后,我们才能够吃饱饭乃至实现小康的。

但是,实现了工业化,实现了衣食无忧,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真的把人当人了?

前几年盛行于职场的,无休止的加班文化,其实不就是半夜鸡叫的另一个现代版本吗?我们的不少老板,还残存着浓厚的地主思维,再加上资本家的逐利,那就需要佃农们没日没夜地操劳,为他的资本扩张和增值服务。

例如比亚迪,我个人还是佩服王传福为打造民族汽车品牌那种情怀的,当然比亚迪也很争气,在电动技术突破和车型设计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是令人骄傲的地方。可被许多商学院津津乐道的案例,是当初比亚迪生产电池时,用人工产线取代自动化产线打败竞争对手的故事。原因就是用人工生产,成本要比自动化产线低得多。

从经营和竞争的角度来说,当初比亚迪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人的角度来看,却又是悲哀的,毕竟咱们中国工人的工资实在太低了!

随着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现在还想用这一招打败国外竞争对手的办法,越来越不灵了。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这也是好事。中国人不可能永远拿着低工资、干着没有多少技术含量、重复操作的工作!

我们的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劳动人口渐渐减少,但我们许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过去。前两年,我曾亲耳听到,一个我曾经很尊敬的企业管理专家对一位老板说:“人走了(离职)就走了呗,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到处都是。”管理专家原来就是这么尊重人的?听了这话以后,从此我就把这个“管理专家”拉进了黑名单。

虽然管理专家的话不好听,但不可否认,有许多老板还是抱着这样的思维去招人用人。中小企业就不说了,哪怕像滴滴、美团这种,号称是互联网科技公司,其实本质上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已,跟富S康有什么不同?说是互联网科技公司,只不过披了一件科技的外衣,从事的还是“吃人工红利”的事。

资本是没有感情的,它只会逐利,把利益最大化,把人物化、异化、工具化,就是不把人当人。但是对于工具人来说,我们有选择少生的权利,有不去地主家做工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