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东北野战军(四野)奉命入关作战,12个军平均人数在6万人以上。这个军级编制的规模庞大到了极限。当时国军大一点的兵团(军的上一级单位)不过10万人出头,普通兵团在5-7万人之间,可以说四野一个军就能单挑国民党一个兵团的平均水平。而四野的一个兵团,更是能达到20万人。
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四大野战军中只有四野的军级建制有这么大的人员规模。正常来说其他战区一个军辖3个师,每个师3个团加上军部、师部及直属部队,总计3万人上下。三大战役结束之前,第三野战军是最符合这个平均水平的。而一野、二野、华北部队兵力相对紧张,各纵队(军)大多不满编,一些纵队虽然名义上有3个师,但总人数只有2万人左右,有时西北部队一个纵队仅有1万多人。
国民党军这边,军一级部队包括整编师和内战时未能来得及改编的军,中央军体系下各军都有3个师(整编旅),3万人左右的兵力,和同时期的解放军是对应的,相当于抗战时期的国军甲种军。而解放战争期间也有不少所谓的国民党地方杂牌军,通常只有2个师,2万人的规模。国民党陆军有22个兵团,大一些的兵团如第2、第7、第9、第12兵团,下辖4-6个军,兵力可达到12万人,但这样的兵团数量较少,大部分都是2-3个军的普通兵团。
四野各军之所以人数远远超过兄弟部队,一方面的原因是基础实力确实雄厚,48年9月东北我军总数达到万人,不用说我军,当时国民党军各战区没有一个能达到这种兵力规模。另一方面,辽沈战役时的东北各纵队,编制水平没有后来这么夸张,平均每个纵队4万余人,比正常军级部队多1万人左右。
但东北除了12个正规野战纵队外,还有独立师及军区部队,其中独立师的战斗力和装备水平不弱,因此进军华北与傅作义集团决战时,直接把独立师编入了各军,每个军成了4师编成,这在全国属于独一无二的,造成军一级部队人数暴增(1个独立师在1.2万-1.4万人之间),四野各军普遍达到5、6万人的水平,个别部队接近7万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四野人这么多,为什么非要“挤编制”,把4个师压缩进一个军呢?多设几个军不就解决了?最直接的原因概况起来就两个字:低调。由于四野是依靠资源、装备、国际环境都占据优势的东北地区起家,部队发展速度是其他战区兄弟部队所不能及的,即便实力壮大了,野司还是考虑与其他战区协同一致。
到三大战役时,四野几乎是全国解放军一半的实力,越是这种情况下,越不张扬,尽量将兵力压缩在有限的编制内,可见四野野司和将帅的用心。再有一点,48年11月辽沈战役后,接到迅速入关的军委指令,四野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整编扩军,加上前期各纵队在东北战场伤亡较大需要补充,因此将一众独立师直接编入各军是最实用、快速的做法。
事实上,不光军一级部队没有扩编,四野在年渡江战役前的兵团数量也只有4个,跟其他野战军数量保持一致(3-4个兵团),硬生生挤下近万野战主力部队。低调而强大,就是解放战争时四野的真实写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