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年7月底,正当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鏖战鲁西南并取得大捷之时,收到一封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标着3个“A”字电报,这是当时中央约定的表示最紧急和极秘密的电报等级,内容是“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正是这封电报,解放战争史上又一出威武雄壮的活剧就此上演――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毛泽东为什么亲自给他们拟写电报,并且一连用了3个“A”呢?原来,蒋介石向我解放区发动的全面进攻失败后,又于年春,在美帝国主义大量的军事、经济援助下,改为对我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其中,在陕北战场上集中了31个旅共25万人;在山东战场上集中了56个旅40万人。而此时在陕北,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深谋远虑,主动放弃延安,指挥由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兵团仅2万余人,与来犯之敌的胡宗南部开展“蘑菇战术”周旋,处境异常艰险。此其一也。

其二,从全国时局考量,实施战略进攻时机成熟,如“箭在弦上”。早在战争起始之时,毛泽东就洞察全局、高屋建瓴、审时度势,科学分析了革命形势,认为“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明确指出,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3个月之后,又指出,“……在军事上,蒋军战线太广与其兵力不足之间,业已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此种矛盾,必然成为我胜蒋败的直接原因。”因此,要求全党全军抓住有利时机,立即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其三,从经略中原的重要性、紧迫性、可行性考量,在国统区建立根据地势在必行。古今中外,战争比拼的是人力、物力、财力,外线作战没有根据地保障是不行的。毛泽东深思熟虑、匠心独具,目光牢牢地盯住了——大别山。“敌之要点即我要点”。该地区既是国民党统治最敏感、最薄弱的地区,也是“逐鹿中原”、鹿死我手的战略要地。一旦我立足生根,就可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蒋介石必然会调动其进攻陕北、山东的部队回援,与我相争,这就恰恰可以达到我之战略目的。故毛泽东要求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还提出可能有三个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并告诫说,要做充分的思想准备,从最坏处着想,努力争取最好的前途。

所以,接到毛泽东发来的3A电报后,刘邓当机立断,立即停止部队休整,提前率领12万大军,义无反顾向大别山挺进,先后冲破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重重关隘、险阻,以“狭路相逢勇者胜,杀开一条血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粉碎了数十万前堵后追之敌,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终于走到了大别山。

后来,刘伯承回忆说,“我挺进大别山,从中央突破后,敌人的哑铃把子断了,两头的敌人被拉回来了,我们背起四十多个旅。这个胜利,不但军事上起了变化,而且使政治上也起了变化……”。邓小平也曾回忆说:“我们前进了一千里,直达长江,面对着武汉、南京、上海,扩大了四千五百万人口的新解放区。这是个真正的胜利,前进一千里的意义就在这里”。

这一战略行动,不但极大减轻了陕北党中央面临的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它圆满实现了党中央战略企图,在国民党统治区站稳了脚,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并在随后的大别山斗争中,会同苏鲁豫皖地区的陈毅、粟裕华东野战军和豫西地区的陈赓集团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机动作战,共歼敌19万余人,解放县城一百余座,牵制和吸引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阵地,扭转了整个战争形势,为夺取全国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熊建辉文稿原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4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