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8242.html

南朝郢州因地处长江中游水力资源丰富,且横跨两湖盆地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郢州也是长江上下游地区的交通枢纽,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南朝历来将郢州作为军事重镇来建设,使其在南朝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论述南朝郢州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郢州在南朝时期的军事地理环境和作用。

南朝郢州的地理环境与特点

一郢州的自然地理环境

南朝郢州地区地处鄂东长江河谷平原,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自然环境优越,农牧业发达。因此,郢州地区拥有优良的经济条件、攻守兼备的地形水文条件和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所以,自古以来此地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北朝时期,郢州既是控制长江中下游的咽喉要地,也是为中央财政提供税赋的上游重镇。

1气候条件与人口

郢州地区地处北纬30度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现今鄂东地区与江汉平原年平均日照时间为—小时,因其地形多以平原丘陵为主,所自然气候条件,使得郢州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人口的多寡才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争灾害频繁导致人口锐减。

西晋的短暂统一一度使得人口得到恢复,但是西晋的迅速灭亡与各种战乱使得人口再次锐减。据《宋志》若如史书所载,整个江南地区人口自东汉以来一路下降,但是这只是根据当时政府的著籍户口所进行统计出的人口数据。

东晋南朝时期,大量北方侨民与地方蛮民皆未著籍,所以实际人口必然远超上述数字。永嘉年间北方大量流民涌入南方,大量流民以侨民身份侨寄地方。东晋南朝时期多次进行全国性土断,对雍、司、郢三州还有过专门土断。可见当时南方侨民人口之多,侨民的真实数字,势必大大超过户籍上侨州郡县所统的侨寓人口总数。东晋南朝政府还将当地大量蛮民迁出山区,成为开发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劳动力资源,郢州西阳郡就是大量蛮民的聚居地之一。

2.水文条件与地形

因为郢州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荆、湘、江三州的交通枢纽。同时郢州庞大而复杂的水文系统,又为其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使其无论是在军事还是在经济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郢州北部,以江汉水系为核心分别形成了东荆河、倒水、陆水、滠水、举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庞大的水系。魏晋南北时期由于云梦泽主体的逐渐东移,直至唐宋时期云梦泽完全解体。

郢州北部属于鄂东沿江平原,北靠桐柏山-大别山山脉,南临幕阜山,西接江汉平原,西北为大洪山;郢州南部属于洞庭湖平原,东邻幕阜山,西靠武陵山,南临洞庭湖。所以整个郢州政区基本横跨了两湖盆地的大部分区域,四面皆有山脉、丘陵为屏障,中心以江汉两大水系为依托,中间湖泊水网纵横。

这就使得郢州政区从地理环境上看就是一个四面被山脉、丘陵包裹,又有东西缺口,南临洞庭湖的地理形态。

二郢州的军事地理环境与作用

郢州地处长江中游交通枢纽,扼守于荆扬二州之间的咽喉要道,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郢州南北皆有山脉为其天然屏障,而鄂东沿江平原湖泊众多,水网密布不利于陆路交通。

所以郢州地区是以江汉水系为核心的水路交通为主要交通方式,而郢州之州郡治所皆临江汉二水沿岸要道而建,同时州郡主城周边往往建有各类子城互为犄角,从而使得郢州地区形成一个庞大的沿江军事防御体系。

1.郢州整体军事防御体系构成

南朝时期,南方政权对北方政权基本上采取以守为主以攻为辅的防御战略,利用南方的水道纵横以舟师水战来抵御北方的骑兵陆战,萧梁时期,郢州都督区基本上依然是统辖郢、司二州,偶有扩张但仍以郢、司二州为主。

陈朝时期,因江北之地尽没于北朝,郢州政区大为缩小,郢州都督区也仅限于江南之地,其都督区主要以郢、巴、武三州为核心。郢州的军事防御体系,其防御目标分为两点。其一,防御北方政权南侵江淮;其二,阻挡雍荆方镇东下扬州。那么针对不同的战略防御目标,郢州都督区的战略防御线的划分与功能也不尽相同。

2南朝前中期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战略平衡点

“荆扬之争”始出于东晋,指以荆州为主的方镇势力和以扬州为主的方镇势力,以争夺中央最高权力为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政治与军事斗争。自东晋初年的王敦之乱,到东晋末年的桓玄篡位,无不借助荆州方镇势力而起。

学界对此普遍认为“荆扬之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东晋门阀政治生态恶化的结果。随着东晋的灭亡,门阀政治也基本画上了句号,但“荆扬之争”却未完全消弭。刘宋建立后,宋武帝吸取前朝教训采取“分荆”、“弱荆”的政策,到宋文帝时进一步扩展为“强雍弱荆”之策,宋孝武帝则是“分荆置郢”。

虽然荆州在刘宋时期受到严重削弱,但是东晋南朝政权皆立国江左,荆扬二州皆为立国之根本。

长江上下游之间关于中央权力的争夺贯穿于整个南朝的前中期。南朝时期长江上下游之争,本质上是雍、荆、江、扬各州之间的战略失衡,从而激化各大政治势力集团的矛盾。郢州的设立,就是在长江上下游各州之间设立一个战略平衡点。关于南朝时期长江上下游各州之间战略失衡的原因,以及郢州的平衡作用。

郢州在南朝政局变化中的作用

南朝时期的政局变化可谓波云诡谲,长江上下游各州在政局变化当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郢州作为上游重镇自然也会被卷入斗争的旋涡,主要论述郢州在南朝各个时期的政局变化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一南朝长江中下游各州之间的平衡点

郢州的设立是刘宋时期“分荆”、“弱荆”政策之一,此政策被南朝历代政权所延续。南朝时期“分荆”、“弱荆”政策的出现,本质上是维持荆扬二州之间战略平衡的需求,但是如何建立此战略平衡的支撑点却是一大难题。在长江中下游之间,分别设置有雍、荆、郢、湘、江、扬各州,荆扬二州之间的战略平衡点应当设置于何处?

1.刘宋时期荆江二州的战略失衡

荆、江、扬三州的稳定与否对于江左政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伴随着东晋的建立,门阀政治也发展到顶峰,门阀与皇权的斗争更是此起彼伏。荆扬之争始终伴随着东晋王朝,江州自然就成为荆扬二州之间的战略缓冲区。

江州若控制在中央政权手中,中央政权在荆扬之争中便处于优势地位,反之亦然。田余庆先生在其著作《东晋门阀政治》中,有过经典论断江州作为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战略缓冲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刘宋时期。

但是随着东晋的灭亡,门阀政治也逐渐走向终点,同时刘宋政权建立之初就在实行“分荆”、“弱荆”之策。这就导致在刘宋王朝中后期,荆、江、扬三州之间的战略平衡被打破,江州作为荆扬二州战略缓冲区的地位也开始动摇。

2.齐梁时期雍荆二州的战略失衡

宋顺帝升明三年(年),萧道成代宋称帝,是为齐高帝。萧道成在代宋之前,就表现出对江州的极度重视。如前文所述,萧道成在平定沈攸之之乱时以郢、雍二州前后夹击荆州,同时又以其子萧赜坐镇江州。在平定沈攸之之乱的次年,即升明二年(年)萧道成以其子萧赜出任江州刺史,为其篡夺皇位做准备。

萧齐政权建立后,面对荆江二州战略关系失衡的局面,必然要做出相关的政策调整。主要策略为:一、充分发挥典签制度,萧齐政权继承刘宋时期宗王出镇政策的同时,也将典签制度发挥到极致。使得出镇地方的宗王权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郢州在齐梁嬗代中的作用

永元二年(年),萧衍起兵于雍州得到荆州刺史萧颖胄的响应,次年二月萧衍率军顺江东下与朝廷军决战于郢州。郢州之战的胜负,直接决定了这场上下游之争的胜负。

萧衍取得郢州之战的胜利后,朝廷几乎无力再战,萧衍乘势直取建康废杀齐东昏侯,册立齐和帝萧宝融,成功控制了中央政权。中兴二年(年)四月,萧衍于建康称帝,建立南梁。由此可见,郢州在齐梁嬗代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1.萧衍与雍州政治集团

萧衍出身兰陵萧氏,与萧齐皇族为同族血脉,其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萧衍年少时,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学,与沈约、谢眺、范云等合称“竟陵八友”。

萧衍因在齐明帝萧鸾篡位过程中表现积极,从而受到齐明帝的重用,历任中书侍郎、黄门侍郎。永泰元年(年)七月萧衍出任雍州刺史,同年七月齐明帝病逝,其子萧宝卷登基,是为齐东昏侯。东昏侯登基之初,萧衍即对未来的政局表示担忧。

2.萧衍代齐与郢州之战

萧衍起兵于雍州,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荆州。此时的荆州刺史是南康王萧宝融,但是荆州实权在州行事萧颍胄手中。荆州萧颍胄是东昏侯与萧衍都想拉拢的对象,东昏侯以辅国将军刘山阳为巴东太守并配精兵三千,命其过荆州时与萧颍胄共同袭杀萧衍。

萧衍听闻后将计就计,遣使赴荆州传信给萧颍胄,但是信中却无实际内容只言由使者口授。从而以此来挑拨刘山阳与萧颍胄之间的关系,果然刘山阳怀疑萧颍胄与萧衍有所勾结而

不入荆州。萧颍胄则斩杀使者以表忠心,待到刘山阳进入荆州后将其斩杀,并起荆州之军响应萧衍。

梁、南秦二州刺史柳惔起兵响应萧衍,同时杨公则率荆州军攻入长沙郡控制湘州。长江上游州郡纷纷倒戈萧衍,阻在萧衍面前的唯有中游重镇郢州。

永元三年二月萧衍率雍州军主力,兵临郢州城下。雍州军前锋王茂到达汉口后,轻兵济江,直逼郢州城。郢州刺史张冲出兵迎战,击败雍州军前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