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如何安全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man/mipso_5206944.html

万行开示:为什么道在红尘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

观音洞开示

以人为本,借事炼心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为什么六祖开悟后还要在红尘中历炼

公元年,从印度来的智药三藏禅师把我们这里(东华山)称为灵鹫山。

因为他看这里的山与印度的灵鹫山极其相似,就在这创建了寺院,取名灵鹫寺。

六祖当年在东华山隐修至39岁(公元年)离开这里时,将灵鹫山改为东华山,将灵鹫寺改为东华禅寺。因六祖知道自己来去的因缘,才这样改名。

他原本想在东华山这一带弘法,广度众生,但一个偶然的机缘被请到了曲江县,从此便在曲江一带弘化,创建南山寺。

六祖为什么把灵鹫山、灵鹫寺改为东华山、东华禅寺呢?为什么我说六祖是东方如来?

中国古称为“东土”、“华夏”,你们用心慢慢参究就会明白。

为什么六祖接到五祖的衣钵后,还要躲在猎人队里隐修15年?为什么他彻悟了本来面目还要隐修呢?

大家只知道是弘法的因缘未成熟,在等待因缘。事实上,他当时虽然已经悟道了,但还没有经过实践,所以还不圆满。

就如,你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东华禅寺这个目的地后,还要回到自己的家,旅途才算圆满结束。

这也就是佛门里讲的,一定要“亲履本地风光”,不能道听途说的原因。

研究佛学的人能不能开悟?从理论上讲可以,但从事上看则不能证果。

六祖从24岁悟道至57岁这33年中,十几年出世间法的修炼,十几年世间法的磨炼,身心两方面都达到了顶峰,才彻底地转变。一切都经历了,怎么可能不成熟、不圆融!

我们现在出世间法没有修,世间法也没有修,怎么可能成就呢?

我自己虽然学佛十多年(开示于年),但世间法一窍不通,几乎是一片空白。

世间法、出世间法这两堂课,哪一堂都不能缺。犹如两只脚走路,你迈出左脚,紧跟着还要迈出右脚,否则无法走路。

六祖39岁开始出来弘法,十几年后才形成了旷世杰作《六祖坛经》。也就是说六祖24岁开悟,57岁才形成他自己完整的佛学思想体系。

《六祖坛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是六祖的大弟子法海禅师根据六祖的思想、见地、弘化过程写成的。

法海禅师是当时的文学泰斗,文字般若达到了顶峰。而六祖的实相般若达到了顶峰。两个人合作所写的《六祖坛经》必然空前绝后。

现在的人看《六祖坛经》,只看到六祖所证的“果”,没有看到他修证的过程。

《六祖坛经》是六祖57岁时的境界。我们只拿六祖的“果”往自己身上套,这叫作“倒果为因”,最后只能误己又误人!

为什么古时开悟的祖师们证得“根本智”(出世间法)以后,还要花二十年、三十年时间出去云游、参学,以获得“后得智”(世间学问)呢?

目的何在?就是为了获得“后得智”,把它建立起来,充实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大用。

当一个人获得“根本智”之后,再去学“后得智”,的确要容易得多,因为已经有了择法眼(慧眼)。

你想把自己的“根本智”推销出去,也必须要“后得智”配合才行。

你再懂世间法(后得智),没有出世间(根本智)的智慧指引,也是有限的。

什么是“根本智”?明心见性就是“根本智”。

什么是“后得智”?就是悟到“根本智”之后,出去参学。通过广学、博闻、经历、磨练而获得外在的智慧,把它融入自己的身心,与它同一体,变成自己的智慧,并产生“用”,这才是“后得智”。

“后得智”就是世间的学问。实际上,世间的学问也是佛法,真正的佛法是世间法。

不通世间法,就不会使用佛法,佛法的“用”是世间法。

你得到了出世间法,不通达世间法,根本无法把你的出世间法“推销”出去。

佛法是以出世间法为体,以世间法为用,世出世间法互为一体,是一不是二。

学佛的根本就是要让佛法产生“用”。

你有了“根本智”,若“后得智”不通透、不圆满,“根本智”就站不住脚,生不起妙用,也玩不转“后得智”。

要想把大智慧修出来,并且让“根本智”产生妙用,尤其是大用,把自己躲起来避开外缘是绝对不可能的。

要想产生大用,唯一的办法就是与人、事、物、理打成一片,不断地训练自己。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

锻炼“后得智”要比锻炼“根本智”严峻十倍、百倍!你经得起“根本智”的修炼,未必经得起“后得智”的考验。

所以老佛爷告诉我们:大修修于闹市,小修隐于山林。大贤大圣都是隐于红尘,小贤小圣才隐于深山。

祖师爷们也一再强调“罗汉修炼于深山老林,菩萨成就于红尘人群”!

也许你们有人不想做菩萨,只想证个罗汉果。

事实上,罗汉在获得“根本智”后,也还要到红尘中去补“后得智”这堂功课。

“根本智”与“后得智”的关系,犹如一个人的左腿和右腿,单凭一条腿是无法迈步的!

“后得智”决定了你的层次,“根本智”决定了你的见地。

假如你花一年时间掌握了“根本智”,不修“后得智”也没有用。至少要花九年的时间修“根本智”,才能圆满这两“智”。

如果你功夫用得好,方法正确,心态平和,三年绝对会有大成就。

佛门里通常讲“世间学问”、“出世间法”。你获得了出世间的法,如果世间的学问不通达,仍然无法把出世间的智慧发挥出去。

但是,一旦你有了出世间的智慧,就如同做人有了脊梁骨,永远不会随风摇摆。

为什么世间法的成就能决定成道的成就

如果用%来形容修行圆满,得到“根本智”只是获得了30%,还有70%是属于“后得智”。

“后得智”是从哪里得到的呢?也是在禅定中得到的。但是,不像前面30%的“根本智”,是在与世隔绝的禅定中修来的。

为什么许多修行人得到“根本智”后,不愿意要“后得智”呢?

既然还有70%的“后得智”没有证得,为什么他不要呢?他是不敢要!

因为,如果你没有定力和智慧,想要获得70%的“后得智”,可能连30%的“根本智”都会失去。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老修行功夫很高,明心见性了出去度众生,结果反被众生度了!最后连自己见到的那一点点根本的东西也一去不复返,一别永不再见了!

这就是为什么罗汉已经得到了“根本智”,但不敢、也没有“资本”出去弘法的原因,因为没有得到“后得智”。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许多祖师、禅师明心见性后得到了“根本智”,还要出去行脚几十年的原因。因为他们知道“后得智”的重要性。

假设整个修行过程需要十年,花一年时间得到“根本智”(明心见性);而“后得智”得花九年时间的借事炼心才能获得圆满。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学历很高,但是开口说话、做人做事一塌糊涂!

一个真正得到“根本智”的人,在语言般若、文字般若上是不是无碍的呢?

答案是肯定的,绝对无碍!既然无碍,为什么还要学习“后得智”呢?

佛菩萨既然已证得了法身,为什么还要修报身、化身呢?不修报身、化身,得不到“后得智”,无法生大妙用。

何为“报身”?我们的肉身就是“业报身”。佛菩萨度众生,完全可以用化身,根本不需要业报身。

但是,如果他没有肉身,就感受不到众生的喜怒哀乐,他只能理解而无法感受。

要度众生,就必须和众生在一起,才会有众生的感受。

过去许多修行高的人临终时,“四大”一样有病,一样痛苦不堪。

很多后生就疑惑:为什么一个得道的人也会生病,“四大”也会不协调呢?

因为他要度众生,就必须和众生有相同的经历和体验,才会有众生的感受,才能更好地度众生。

你们都听说过赵州和尚八十岁还在行脚。为什么八十岁了还要行脚呢?通常大家都说是“与众生结缘”。

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结缘呢?真的是与众生结缘吗?

我们常说修行修的是这颗心,“心”怎么修呢?靠什么修呢?你们会说靠定力修。定力是怎么来的呢?

你们认为坐在山洞里,与人隔绝、与事隔绝,内心很清净,如如不动,这就是定力?

学佛修道不仅是自己受用,还要让他人受用。

前几天我去看望一位老前辈,在座的很多人都见过,就是湖北大别山的那位老斋公。

他在山上隐修了几十年,年出山,开始接触众生,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度化众生。前几天他圆寂了,弘法的时间只有三年。

他已经预知时至,来去自由了。可是在最后的三年,他还是出来度众生。

虽然这三年中他度的众生不多,但他敢出来度众生,这一念之转,他就是菩萨了!如果他一辈子不出来度众生,他永远都是个罗汉。

为什么在最后几年他还要出来度众生呢?刚才讲过,积极地入世,是为了彻底、圆满地出世。

大家误以为得到了“根本智”就能弘扬佛法,这是错误的认知。

菩萨道里有这样一句话:未成佛,先结众生缘。

实际上与众生结缘的同时,就是在修炼自己,就把成佛、成菩萨的因种下去了。

如果你不与众生结缘,埋头苦修,充其量只能修成个小乘罗汉。

为什么社会上很多人都说修行人自私自利呢?你们仔细看看身边的修行人,哪一个不是自私自利的?

以这样的心态和修为,怎么出去弘扬佛法,说服信众呢?怎么让身边的人接受你呢?

修行人最爱说一句话:怕背众生的业障!

你开悟有什么用?成佛成菩萨有什么用?你成了佛,成了菩萨,就是要背众生的业障!不然,你就成个阿罗汉就行了。

罗汉的修行应该是:短时间内把自己封闭起来,享受禅悦。过了这个阶段,再回小向大,把罗汉的“我执”像敲碎花盆一样敲烂,从中跳出来。

如果不通晓这个道理,你是无法完成罗汉的修行过程的,菩萨的修行过程你更无法完成!

你越不出去接触人,接触事,就越不愿意接触;越不愿意接触,就越不会接触。

假如你真的修得了一点“根本智”,证得了罗汉果位,那也应该恭喜你!

可事实上,你把自己封闭起来,连罗汉的智慧和定力也没有修出来,“后得智”更没有得到。

修行,究竟是先修“后得智”,还是先修“根本智”?依因缘而定。

我们在座的很多都是童贞出家,十五六岁就出家了,这种类型的人多数都是先修“根本智”,后修“后得智”。

也有许多人四五十岁、五六十岁出家,应该说他们的“后得智”基本上修完了,这种类型的人就应该直接修“根本智”。

修行是一个反复、递进的过程,修完了“根本智”,再修“后得智”;修完了“后得智”,又修“根本智”,反复地体验,不断地提升。

佛法的根本不是落在定力上,而是落在智慧上,也就是落在妙用上。

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定力,有智慧,但是生不起妙用,可以肯定你的定力、智慧是有偏差的,也可以说你并没有把它们修出来。

如果你真的得到了“根本”,再修“后得”,那是轻而易举的事。

不修“后得智”无法起用,没有“根本智”无法立足。

千万不要误以为佛法最后是为了定、为了慧,绝对不是!是为了用!

可是,看看我们在座的修行人,哪一个会起用、会妙用呢?

一个得到“出世间法”的人,如果不通晓“世间法”,就不了解众生,是无法度众生的。

大家都听说过,释迦牟尼佛第一次出来度众生就失败。

因为他讲的是大乘法,众生接受不了。后来他讲“四圣谛法”,就有人接受了。

但他临终时说的法,还是回到他最初讲的法上,讲人生、宇宙是常、乐、我、净。

许多老师出去度众生,都是众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众生认为自己是佛,这个老师就给他印证:“你就是佛”,甚至是“古佛再来”!

这些学生听来听去,最后连佛祖都没有了,他就是佛祖了!

如果我们真的是佛祖再来,罗汉转世,为什么会这么迷失、这么散乱呢?

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听闻到佛法,又出家修学佛法,不知是哪一劫、哪一世种了这个因,现在才会发芽。

况且,我们现在发芽都是通过外缘,很少是从自己内心萌发的!

修行人若脱离社会、脱离人群、脱离家庭,绝对不可能得到“后得智”。

如果你仅得到“根本智”,没有得到“后得智”,它只是短暂地有用。

倘若你的“根本智”不再三地打捞,出去修“后得智”,一走进人群,连你所修来的“根本智”,也会很快被摧毁。

为什么不圆满世间法就不能彻底离开这个世间

佛门里有这样一句话:众生的业力有多大,佛的智慧神通就有多大;佛的智慧神通有多大,众生的业力就有多大!

要想成就我们的“根本智”,只有好好地修“后得智”。

实际上,“根本智”和“后得智”是一体的,不能分开来修。

一个修行人的“根本智”出现了,他的“后得智”也会随之而出现;他的“后得智”出现了,“根本智”也会随之而增长。

许多学佛的人整天东奔西跑,舍弃工作、舍弃家庭,三年五年下来,不但一无所获,结果连家庭也没有了,工作也没有了,甚至连温饱都无法维持。这种人太多了!

如果我们看看自己,会发现自己就是这种人!如果不出家,怎么维持生活?你开悟成佛了,要不要吃饭?要不要生活开支?

一个修行人如果不能安分守己,绝对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何为“安分守己”?做好你的本份。

你是和尚,就为众生排忧解难,好好念经为众生祈福;你是丈夫,就做个好丈夫;是太太,就做个好太太;你是种菜的,就把菜种好;你是做饭的,就把饭做好……这就是安分守己。

人不是孤立的个体,无论你怎么把自己封闭起来,都无法脱离人群、脱离社会,只是把接触面缩小了一点而已。

即使你在闭关,还是需要大家帮忙,还是要拖累别人。哪怕是一个人护你的关,你还是与众生有关系。

即便你自种自食,不要人护关,还是与这个社会、与这个地球、与有形无形的众生有关。

因为,你受用了娑婆世界的一切,在你成道之后,离开娑婆世界之前,必须偿还这里的一切。否则,你是无法脱离娑婆世界的。

我们今天之所以来到娑婆世界,是因为两种原因:

第一,我们欠娑婆世界的债,是来还债的。第二,这个娑婆世界有条件、有因缘,能促使我们修行,成菩萨、成佛。

如果这个娑婆世界没有成佛、成菩萨的因缘和条件,我们就不会来到这里。

就像我们能在这个地球上生存,是因为有阳光、空气、水、土等适合我们生存的条件一样。

作为修行人,你必须接受这种观念,否则无法修行。

只有通过不断地付出,才能把自己的身心修端正、修完善。

也就是只有通过不断地接触人、事、物,才能完善我们的思想,端正我们的行为。我们才能渐渐与道相应,与佛菩萨相应。

“定力”不是道,只是成道的一个助缘;福慧也只是成道的一部分因素,不是全部。

佛法的根本是要落在“用”上。

所以,一个人得到了“根本智”,只意味着他只得到了少部分的力量,大部分的力量还没有获得。

你有了定和慧,如果生不起妙用,可以断定你的定和慧不究竟,还没有到家。

我曾经和一位老师父讨论过,说佛法为“体相”。那么,什么为“用”呢?自性为用。

在座的应该把这个问题带回去参一参!怎么开智慧?怎么集中自己的心念?通过什么方法、手段来对治自己的散乱心?“方向”指的是什么?哪一方哪一向,才是修道的方向?

这就像我们上学读书一样,先读小学,再读初中、高中,然后再上大学。必须通过次第的学习,才能进到大学。

可是现在学佛的人全都走入了一个误区,只在空中建楼阁,都不打地基了!

如果你不修定,戒是守不住的;戒都守不住,你的定也生不起来。

如果你不守戒,死死地修定,慧也无法产生。因为慧需要源头活水——戒与定。

但是,现代的修行人连“死定”、“死戒”都修不出来!其实,戒、定、慧是一体分不开的。

要了解自己的生理,再剖析自己的心理,让自己的身心达到平衡、协调,才能与道相应。

可是,我们连最基本的生理都不了解,也从不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怎么可能入道呢?怎么可能与道相应呢?

当你幸运地碰到一位善知识,敢把你的内心剖析出来,你反而说他跟你过不去,你跟他是恶缘。

一个会投你所好、让你高兴的人,说你是“菩萨再来”,是“罗汉转世”,把你哄死了,你就说他是佛菩萨来给你印证的!

过去在禅宗里,如果有谁印证某某是佛菩萨再来,被禅堂的班首知道了,会当众把他痛打一顿!打死了,还把他拖到禅床下,埋都不埋!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给众生“下毒”,把众生“毒”死了,断了众生的慧命!这种人是要下无间地狱的!

什么叫“无间地狱”?无间地狱没有底,一直往下掉,没有出期。掉在一般地狱里的人,还有出头之日,堕入无间地狱的人永无出期。

过去的祖师,乃至佛菩萨,为了方便度众生,只说你前世是个修行人,已经修炼过,以此增加你的信心而已。

真正的修行人,绝对不会轻易给人印证,只会说你曾经修行过。

我们学佛的人总爱讲这样一句话来为自己开脱,来敷衍信众:“我收了信众的供养,只要好好修行就行了!”

没错,你是好好地修行了,可是既没有修进去,也没有修出来,你的修行有什么用呢?

就算你修进去了,也修出来了,但没有向众生回报你的法,你还是欠众生的!

何况我们既没有修进去,也没有修出来,更没有向众生回报法!

我们接受了众生的财施、物施,就应该给人家法施。你以为教众生念念佛、磕磕头、烧烧香、打打坐,就是“法施”吗?

你这样的“法”不但不能令众生解脱,还让众生步入歧途!

这个“法施”,指的是能令众生解脱的法,否则就是邪法!

大家来到这里都想修行,都想闭关,你们认为这样做是为了积极地出世?都颠倒了!

真正积极地出世,应该体现在积极地入世上。

只有积极地入世,才能把我们的定力修出来,把智慧修出来,把心修炼好。

闭关修炼,从表象上看是离开了社会。实际上,只是短暂地离开社会、离开人群。也是为了更快更久地深入人群,深入社会。

真正的出世是为了入世,真正的入世是为了出世。

一个人不接触人、不接触事,定力和智慧根本不会出现。

即便你认为出现了,也只是小定小慧,根本不堪众生一击!

这就是罗汉和独觉佛不敢度众生,不愿意度众生的原因。

别看罗汉已经证得了罗汉果,但他无法续佛慧命、弘扬佛法。

他只能自己短暂地受用,还不能长久地受用。要想长久地受用,必须回小向大。

罗汉就像一棵长在花盆里的花木,永远也长不成参天大树。要想长成参天大树,必须从花盆里移栽到大地上。

有一种长在花盆里叫作“千年矮”的花木,这种花木在前十年会长得非常茂盛,超过十年后,就会越长越矮。

这与罗汉发心的道理一样,他没有回小向大,就像花木没有从狭小的花盆里移栽到广阔的大地上一样。

发大乘心的人虽然还在修行的过程中,虽然定力和智慧比不上罗汉,但他发的是菩萨的心、是佛的心,就像在田地里培育的一棵小树苗,假以时日,就能成长参天大树!

知道大家都想闭关,我应该高兴才对。可是你们都不是为了将来积极地入世。

你们修行的理念都错了,自己还不知道。以为用这种方式积极地避世,将来就能积极地离开这个世界!

以你们这种方式,永远都不可能到达目的地!

没有得到“后得智”,你不可能彻底、圆满地离开这个世界。

人生是一场经历、一种体验。修行也是一种体验,只有全然地投入去经历它、体验它,最后才可能彻底地超越它。

你从来没有经历过、体验过,是不可能超越的。你不了知它,怎么超越它呢?!

为什么世出世间法都要修完才能功德圆满

一个人成道以后是什么样子?做凡夫时又是什么样子?悟前悟后要结合起来看。

为什么祖师爷们要“内外兼修”?也即:进关—出关—进关—出关呢?

因为他们在面对红尘的时候,曾经全身心地投入过。所以一旦把自己关闭起来修炼,就会外忘世界,内忘身心!

我们在座的谁曾经历过花花世界,全身心地投入过、尝试过?

如果对外在的事物没有全身心投入地去尝试和体验过,一旦把自己封闭起来,是不可能往内心走的。

我也曾替大家思考过,是否不需要经历外在的事物,就可以直接往里面修?

可以,完全可以!只是这样做之后,你的感受和你没有修炼之前一模一样,没有任何不同。

因为一个人不知道前面,也不会知道后面;不知道后面,也不会知道前面。当知道一面,再去寻求另一面时,就容易了解全面。

可是凡夫很容易停留在一面。因为凡夫是以凡夫位为基础。

既然如此,就应该充分地学习、体验凡夫位上的功课,饱尝它的滋味以后,才能弃位就升。

所谓“弃位就升”是指你在本位上站得稳,站得牢之后,才能放下本位,往上提升。凡夫位是成佛位的基础。

当一个人在物质上没有保障时,绝对不会去寻求精神上的满足。

其实,人对物质的需求很容易满足,真正难满足的是精神与灵魂的需求。

我们修行,也是精神和灵魂哭喊着要修行,是它们需要。

人的贪欲不是来自身体,身体的需求很少。

就像我出家后只有三套衣服,到现在还穿不烂。现在的布料好,不容易坏。

你们的衣服哪一件是穿破了才扔的?都是没穿多长时间,不流行就不穿了。

有的人很幸运,在贪的时候,偶然一个机会抓住了宗教,暂时解决了饥渴。

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实践后,会更加饥渴,因为没有开悟。

就如一个人站在果树下没有尝到果子,会更想吃果子一样。

一个人修行,如果法、财、侣、地四种资粮都俱足了,没有理由不成就。

你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俱足了哪些?如果都俱足了,那可真是个大富大贵之人了!

我之所以想恢复东华禅寺,创建“狮子吼”闭关中心,就是因为看到有些人真想修行,但又苦于没有地方,所以给自己找了一个既麻烦又累赘的担子挑在肩上。

但很快就发现付出一倍,得到的是十倍。而在洞里付出十倍,得到的只有一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是大家成就了我。

一个人不做事的时候,总以为自己很有本事,什么都会。一做事,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成。

但是,当你勤勤恳恳、不紧不松地努力去做时,又会发现自己什么都能做。

一个人只要愿意努力,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就。对一件事只要努力不放弃地去做,一定会成功。

哪一个成功的人不是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后才获得成功的?如果遇到挫折就放弃,必然一事无成。

有些人盘腿修道,闭着眼睛浑浑噩噩,半年一年没有成功,就想放弃了。

而古人十年二十年都不放弃,最后都成就了。

过去的人强调见地和行愿,现在的修行人恰恰不注重这两点。

一个没有见地的人,绝对不会去行愿。因为他不知道行愿的重要性。

为什么祖师讲修道、悟道、得道,最后还要养道呢?既然已经悟道、得道了,为什么还要养呢?

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道”,养什么呢?我们现在是处于修的阶段,只有把它修出来了,找到了,见到了,才能慢慢地保养它。

修是修,养是养,这是两个不同的阶段。

在修道之前,必须完全见道(超越了见惑),才能进入修道位。

如何明白呢?就是对以后在修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反应、种种境界、种种问题都要明白,以及如何处理,都很清楚。

一个见道的人,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真正的见道。

真正的见道,必须是自己身心亲历,有了自己的领悟和知见,并不是听别人说。

一个真正见了道的人,身心、气质都会有明显的变化,言语也会变得与众不同。

尤其在做事上,以及对人生的生死无常上,会比常人看得透一些。

有一部分人把修道看得太简单了。而另一部分人又把它看得太复杂、太难了,总讲自己根性差,“根性差”成了他不努力的挡箭牌。

毛泽东当年被蒋介石追得无立锥之地,但从未放弃,最后成功了,成为一代伟人。

如果他把这种精神用来修道,一定不会次于六祖,同样也会成为东方如来。

十大元帅如果修道,也会成为十大祖师。因为他们有这个心力,用在任何地方都会成就。

世间法的成就都要有奋斗精神,都要经过一番不懈的努力,何况出世间法?

你要想成为一个超人,就必须俱备凡人达不到的心力、体力和魄力。如果你处处表现得与常人一样,怎么可能成为超人?

人的力量不去用,就是那么多,若天天用,就会天天有。犹如井中水,你不去舀,它就那么多,舀了还会有。

什么叫功德圆满?方方面面都不断地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一种气势、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利人利己,就圆满了。

如何积累呢?天天去做,年年去做,复杂的事情简单地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地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地做。

现在的众生是想的多,做的少,说的多,兑现的少。

出世间法与世间法恰恰相反,是奉献而不是索取,是在奉献中获得。

世间法也不单单是索取,也是要先付出才能得到。

学佛是叫人退让、付出。只要你敢退让,敢付出,你的心量就大了,就一定会成功。

有了心量何愁没有悲心?有了悲心何愁没有智慧?悲心、智慧都有了,何愁功德不能圆满?

万行大和尚简介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践行佛法、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4年佛学专业、7年闭关、19年建寺安僧、1万多场开示演讲、千万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国语言……

年创立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年倡行每月1次升国旗;年创立中国首座佛教爱国馆;年至今,向社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并多次荣获省市“模范和谐寺观教堂”称誉。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悟,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历经三十余年,总结出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东华禅》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万行大和尚将《东华禅》修行法门无私奉献,殷切期望天下众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