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位于湖北省黄冈市西南部,地处长江中游北岸,北靠大别山,与团风县相连,西南滨临长江,与鄂州(古武昌)隔江相望,东与浠水县相邻。黄州周边群山连绵,地势起伏,自古为军事战略要地,黄州古城借山水之势,与周边城镇、关隘、港口形成了独特的地区军事防御体系。

黄州历史文化悠久,有迹象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此地区已有人类居住。夏商时期朝廷开始在黄州建立行政制度,秦汉时期的黄州属于郡国,东晋以后开始形成较完整的郡州。“黄州”之名始于年(北周大象元年),北周向南讨伐陈朝,大别山南麓被杞国公宇文亮攻占,南司州被改为黄州,并在当地设置总管府,统领黄陂一县。隋朝时,朝廷置黄州,改承安郡,唐朝时又改齐安郡,后再改为黄州,此后黄州的建制几经变更,最终于年复为黄州,此后名称沿用未变至今。古代黄州府治属于黄冈,是承载黄州几千年人文的聚集地,很多历史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如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曾在黄州写下《赤壁赋》的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和地质学家李四光等。

黄州多山,境内有赤壁山、南山、柯山、黄岗山、赤山等,因此有“临深负险,屹为雄镇”①之说。众多关隘依山而成,主要有虎头关、双山关、木陵关、大成关、大胜关,其中以虎头关最为险峻,是南宋抵抗淮西南犯敌兵的一道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而且,黄州“东望夏口,前介大江,襟带湘、汉,地连云梦,滨江带山”②,处于长江中游与下游的衔接地段,长江沿着山势在此形成凹形的走向,其上游自北向南,其下游自西向东,沿长江北岸设有多个渡口。因此从周边山水环境上看,古城黄州背靠北侧的赤壁山,南侧为长江环抱,故古人既将其称之为山城,又称其为江城(图1)。

图1两淮地区黄州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2明清黄州古城选址示意图

图3明清黄州古城总图

南宋时期黄州属于淮南西路,为两淮地区最靠西的一州,南岸与武昌(今鄂州)相对,北与光州相通接淮河,西南与长江相通接荆湖北路,东边为蕲州和安丰军,是淮南两路的西入口,因此是两淮地区的要冲之地。南宋黄州城依托汉朝邾城之地而建,其地处山水之间的自然条件和复杂险要的地理环境在客观上为南宋提供了天然的军事屏障,有利于南宋政权战略布防,为精简节约战斗兵力提供了条件。

纵观历史,黄州城在历史上经历了三次搬迁,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发生在黄州之名出现初期,州城经几次变迁后坐落于南安城;第二个时期为唐朝州城经历第一次搬迁后,由南安城迁至邾城旧址;第三个时期始于唐朝末年路审中新建宋城作为黄州州城,延续了唐元两朝;第四个时期始于明朝年间黄州城经历的第三次搬迁,此后明清两朝的黄州州城一直坐落于新城。

年(北周大象元年),军队在攻占江北后南司州被改为黄州,州城先设立在黄城(今黄陂区境内),此为“黄州”一名之始。年(隋开皇五年)州城迁至衡州旧址(今麻城境内)。年(大业三年),“黄州”改名为“永安郡”,郡城第一次迁至南安城(今武汉市新洲县城),此后的黄州经历几次反复更名,如“永安郡”、“齐安郡”,但郡城始终设立在南安城。

直至年—年(中唐建中年间),朝廷进行了古城的第一次搬迁,将黄州州城从南安城迁至邾城(禹王城)旧址,由黄州刺史刘嗣之建造。此时的黄州管辖黄冈、麻城、和黄陂3个县,属于下等州,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百姓生活穷苦,“户不满二万,税钱才三万贯。风俗谨朴,法令明具,久无水旱疾疫,人业不耗,谨奉贡赋,不为罪恶③。虽然如时任刺史杜牧所述,黄州城破败不堪,但当时也初步有了州城的规制,城池、城墙和城楼都已建起。

年—年(唐朝末年乾符年间),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首先两次攻陷黄州,随后在黄巢起义末期,黄州前杭州刺史路审中在黄州募兵人,占据黄州和鄂州之地,使得黄州城又惨遭掠夺,一度濒临荒废。年(中和五年),由于黄州城过于破败,路审中将其向南迁至赤壁东南方的滨江地带,即现在的黄州区青砖湖一带,在故邾城(今禹王城)遗址之南重筑新城,也就是今宋城遗址所在地,与武昌隔江相望,这就是历史上黄州城的第二次搬迁。此次搬迁之后,因地理位置处于江淮之间,作为淮南道黄州治所的黄州城便成为了长江中游以北、大别山以南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五代时期,黄州城属于吴国,但因其地理位置与楚国相邻,两国曾在此交战。后周立国后,黄州城于年随南唐的建立归属南唐,年(后周显德五年),南唐战败于后周,割让淮南四州包括黄州给后周,黄州再次陷入荒败之中。

年,宋朝建立,黄州城属宋国,为淮南西路黄州治所。北宋时期未有战乱发生在黄州,因此给予了黄州城发展的机会,城内新建了许多建筑,其中比较著名的如赤壁、栖霞楼、安国寺、雪堂、定惠院、临皋亭等。但城垣始终断断续续,防御功能较差,城内外界限不明。同时,黄州城作为滨江州城,因其位置“前界大江,后倚高阜”,南来北往的旅客逐渐增多。年(明道元年),时任黄州刺史夏竦为了解决江水湍急、黄州船舶无法停泊的问题,在江边凿水道为港,命名为“夏澳”。新建的黄州港有效促进了当地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得经过的商客们有地可憩,可谓“客樯朝集暮四散,夷言啁啾来湖湘”④。

图4黄州城功能分析图

图5黄州城街巷空间分析图

靖康之乱(—)后,北宋灭亡,只剩半壁江山,宋朝被迫迁于南方建都。黄州因地处国防前线,被定为军事州。南宋时期的黄州城始终属于抗金、抗蒙战线的一部分,长期被战争氛围笼罩,因此市容十分残破不堪。年—年(至端平年间),孟珙为了更好地抗蒙,下令军民修茸黄州城墙,并在城外挖出濠沟,黄州城墙初具规模,有怀化、朝宗、向日、龙凤等东南西北4个方位的城门。南宋末年,金兵大将完伯颜率兵首先攻陷麻城,随后继续向黄冈县境内攻进,不久全县沦陷,黄州城被洗劫一空,破败不堪。

元朝年间,黄州属河南等处行中书省黄州路治所,因元初淮西六砦抗元时,曾踞有黄州城,故元军以屠城报复,使黄州城殆成废墟。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积极采用“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政策,并下令“广积粮,高筑墙”。明清年间,黄州为湖广黄州府治所。年(明洪武元年),朝廷命时任知府李仁及驻军指挥黄荣率领军民将宋元两朝黄州府城向北移二里修建新城,此即为第三次搬迁。此次搬迁后的古城历时17年建成,古城位于龙王山山脉之上,地势高昂,城墙以青砖砌筑,外围环有护城河。明末,天下陷入战乱之中,黄州府属各地城池被李自成部将罗汝才及张献忠所部多次攻陷,各地集镇、书院被毁,对城池造成了极大破坏。

年(清康熙三年),朝廷政治通达,此后65年间,黄州社会安定,民众生活平稳安乐,教育发达。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五次攻战于黄州,导致黄州城再次遭受了较大程度的破坏。年(清同治五年),时任黄州知府再次对黄州城进行修整,此次修整沿用了明初的府城规划,并一直沿用到民国末。

结语

黄州古城地处两淮地区最西部,是淮南西路的入口,也是长江中游与下游地区的衔接点,其在选址上充分利用自然天险,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蕲黄八属的支撑,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古城形态,是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对两淮地区西部与荆襄地区相接地段的城镇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