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风云录#

作者:爱军

年6月30号,刘邓率领的中原野战军12万人马突然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8月7日,在结束羊山集战役,全歼敌王牌六十六军后,刘邓大军突然甩开敌人,以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的大无畏精神,千里跃进大别山,带动十几个师的蒋军南下,像一把利剑直插敌人心脏。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了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尔后,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作战,共同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

刘邓首长带指挥部,沿着董店、甘家冲、叶家河进入江北平原,在这里接到情报:“四十军三个团、附五十二军之八十二师尾我南下。”紧接着,机要科长又送来主席的电报,主席建议:“派三个旅到平汉路西。”刘伯承把电报交给邓政委说:“立即派三个旅去平汉路西,那就使大别山主力分散,三个旅去路西又孤立无援。目前迫切需要的是在大别山打一个胜仗,时机未到啊……”

邓政委明白司令员的意思,只有打胜仗,才能使部队站稳脚跟,解决冬衣问题。主力分散,被敌人赶着跑,冬衣无法解决,那将不可设想。现在敌人正以5个团跟踪追来,时机难得,作为政治委员应当负起责任,不使军事指挥员举足不前,而影响正确决策的实施。他说:“我们需要向总部反映,关于进入大别山后的情况和今后的行动,拿出我们的办法。马上派三个旅到豫西不是时机,待十纵、十二纵到来再定。大别山上需要一个强力的成斗兵团,主力过于分散无力打击敌人的进剿部队。特别是眼下。”说着,邓政委坐下来起草给总部的电报。

司令员将马灯往政委面前推了过来,照亮了邓政委瘦削的面孔。两人每天朝夕共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不待对方表露于口头之外,是一种更深厚的情谊。

夜,黑暗而又潮湿,从木板缝隙吹进来的风,带着南国的阴湿的凉意。

邓政委起草电报,真是感到为难,和总部远隔千山万水,不能事无巨细都请示。有些难处,不能不说,也不能多说。说多了好像在向上级叫苦,这是他从来不想做的事。但是困难不说充分,总部不了解实际情况,按一般常情提要求,下边也无法执行,好像和总部指示抵触。刘司令员是从来不会叫苦的,在这种情况下,他这个中原局书记不说话不行。要把真实情况上报总部,供主席决策。他写道:

“前电悉。我军南下。在淮河以北减员不大,一过淮河,生活习惯大变,部队开始吃不了大米,拉肚子。无鞋穿,蔬菜、油、盐吃得很少。蚊子多,行军走小路,炮、辎笨重,又连日遇雨,体力削弱。故九月份减员很大。病号普遍占三分之一,多至一半。以疠疾为最剧,感冒次之。加之平原部队怕山怕水,伤员救护困难,两次歼敌良机均未打好。部队情绪差,体力弱,影响战斗。”

这段话的背景是:正规部队三分之一转入地方,12万人就剩下8万人。8万人中病号减去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只剩下4万多人。而对付的敌人是23个师。一是处在极端艰难、生活完全不适应的情况下坚持战斗。更主要是目前还没有落脚的地方啊!只有十分坚强的意志才能经得住这样的重压。

邓政委继续写道:

“打两次歼灭战问题即可解决。我主力南下后,已经攻占新县、黄安,新洲,估计棉衣可以解决,解决后再作其他活动,否则行动过多,棉衣更难解决,且病号一定加多。现三纵在皖西,一、二、六各一个旅掩护地方工作。集结的只有七个旅,如马上分三个旅到平汉路西,则不易歼敌。故决心在一定范围内调动敌人打仗。俟十纵、十二纵来后,再以主力出平汉路西侧。”

刘伯承在起草电文上签了字,说:“不在大别山上打一仗,说什么也交待不过去。如果抽走主力,有了良机也会力不从心。要在大别站住脚跟,就得在大别山上打一个胜仗。”

进入大别山,完成战略展开,调动了敌人,军事形势起了全国性的变化,可是变化不是轻易得来,是以在鲁西南作战后大大削弱了的力量之后,与强敌对抗,与困难搏斗,用智慧和拼杀得来的啊!

李达参谋长送来敌情通报:“敌人大部队在大别山北麓进剿,八十五军在潢川、光山一线,五十八军在商城、固始一线;四十八军在叶家集;六十四军在六安;七军在桐城;四十军三个团、附五十二军八十二师尾我南下,紧追不舍。”

刘伯承高兴了:“因为我没能歼灭五十八军和八十五军,无力在大别山立足扎根,意图流窜过江,所以老蒋才作出这样决策:以五个步兵团尾我直追,不惜孤军深入。这是绝好的时机。”

邓政委感触万端,就这个机会也是十分难得呀!他说:“陈锡联那里打了一仗,消灭敌一个师,皖西部队和群众情绪大不一样。这边也需要打一个大一点的仗,对工作的展开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一点需要考虑进去:现在我们是战略上前进了一千里,战术上却不得不后退到抗日成争时期:以主力打游击战了,现在冷武器多于热武器!”

刘伯承说,“不像在黄河北大兵团作战了,也没有打羊山集那样的武器了,只能凭着大别山的地形给予我们的有利条件。我们再往前去,让敌人跟踪追击。”

指挥部沿长江北岸东进,从上巴河到关口渡河,刘伯承登上三甬山,察看江北地形。这里是大别山的余脉,伸到江边,变成众多的绿色山丘和小岭,镶嵌在水田和村庄中间。一条公路从上巴河伸过来,穿行在田野和山丛中间。傍着北侧的山脚向东延伸到江边武穴。

刘伯承说:“这是个难得的战场。多好的地形啊。要在这里打一仗,消灭这股敌人,杀他一个回马枪。”张华取出地图打开。刘伯承司令员对着地图观察地形。指着高山铺说:“在高山铺地区,以设伏手段,于运动中歼灭这股敌人。”

指挥部从驻地发报给各纵队:调杨勇从武穴隐蔽折回高山铺,到界岭一带设伏。以奇兵天降之势,杀敌人一个回马枪。命令王近山尾敌急进,断敌后路,乘敌展开时从背后杀出。陈再道为预备队,进到广济以北地区。陈锡联以四个团进到广济以东待机。

是该打一仗了,部队还没有穿上冬衣,时令已近冬季。在大行山上,有后方供应,部队早已穿上棉衣。现在远在千里之外,太行山上的南征将士还是单衣薄衫啊!不管如何,要打一仗,争取解决棉衣问题。

高山铺是从大别山主脉伸下来的一只胳膊,被长江边上的几个大湖所阻,因而向西一弯,变成半个回旋,高山铺和清水河就在这个胳膊弯里,公路从漕家河伸过来,进入这个狭谷里,傍着北侧一系列小山下穿行。南侧是一系列的小山和水田。两侧小山都可以瞰制公路。

指挥员们一到这里,惊奇地发现,司令员给他所选择的地形太妙了。更妙的是,当敌人的追击部队迫不及待地向长江边上追赶时,又把杨勇部队从一百里外的江边调回来,出敌不意,杀敌人一个回马枪。

10月25日,尾我急追的敌人赶到蕲春。从趋势上看,对我将继续尾追。

李达下达作战命令:“决心在敌人经过的路上,高山铺地区,以预伏手段歼灭敌人于运动中。六纵于黄岗东北去上巴河、杨家祠地区。于二十六日隐蔽地进至洗马畈西北地区,尾敌前进,并以一部和敌人保持接触,迟滞敌人,保证我部队的集结。一纵自广济西南之彭家畈,于二十六日夜间,隐蔽进入高山铺以北及东北、东南地区构筑工事。中原独立旅进至漕河镇、刘公河地区,沿公路进行运动防御,诱敌到设伏区内。

一纵、六纵为第一梯队,由杨勇统一指挥,完成对敌之包围,并置重点于西北及西南防敌逃脱。二纵为预备队,限二十六日集结于黄梅西北之后山铺。三纵四个团位于张家畈以北集结待命,主力积极活动,钳制桂系于皖西,不使其南来。鄂东军区部队钳制麻田、宋埠之敌。战役发起后,野战指挥部在湖凉亭。”

命令下达,部队乘夜向指定地点开进。时间十分紧迫,二十五日发出命令,二十六日拂晓前赶到预定地点,仅仅一夜工夫,急行军完成战役部署,为的是迅速、突然、出敌不意。

张华说:“干脆让王近山带一个纵队过江,扑他一下子,南京非乱了营不可。”

刘伯承摇着头说,“打过去再返回来,反倒让老蒋摸了底,不如兵屯江北,使老蒋提心吊胆,寝食不安。孟子说:引而不发,箭上弦。拉满弓,对准敌人,但是不射。”

这一夜,司令部进到湖凉亭。这是个南方的小村,离未来的战场近在咫尺,成了这一战役的神经中枢。刘伯承历来是把他的指挥所设在挨近成场的地方,听得到战斗的声音,看得到战场上的情景,以便及时了解情况,迅速解决问题,从战斗的双方掌握战斗的脉搏。

这一夜,一、二、三、六纵队都向指定地点运动,这是最紧张的一夜。战场地形很好,但也令人担心,我军千里跃进到此,火力大减当年,形不成压倒优势以制服敌人火力,全凭手榴弹、步枪、步兵轻火器作战。战士们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身上穿的是薄衣单衫,问题严重。打下这一仗可能争取一个休整的时间。进攻大别山的敌人也需要休整,如果老蒋再调人来,也需要时间。午夜后天气转冷,一股湿风侵人,不禁令人直打寒战。

李达说,“部队已经赶到,正进入阵地。”刘伯承站起来向邓政委说:“走,去看看部队。”

外面漆黑、潮湿。单衣已经耐不住寒冷了。

刘伯承感触万端,白雀园会议之后,指战员面貌一新,求战心切,一声令下,部队按时赶到指定地点,不叫困难,不讲价钱。但是困难是存在的,而且相当严重啊!他要去看部队。是他把北方的战士带来南方。这些太行山的子弟,离家一千里远,来到陌生的地方,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没有后方,交通断绝,身上还是薄衣单衫,罗衾难耐五更寒。他没有向总部叫苦,已经出来了,不能再把重担加在解放区人民身上,一切取决于战争胜利,就地解决问题。这一点,他体会得最深。12万人的衣、食、住、行不是一般的困难,而是千钧重担压在他肩上。困难之多,多如牛毛,只能拣着最重要的解决。而解决一个困难则必须把所有困难都加进去。也就是要承担所有困难的重担来解决一个难题。

刘邓走到中原独立旅,见到张才千旅长。张才千把他的部队都化装成游击队、本地人。战士情绪高昂,他们都是大别山人,年6月29日突围北撤,现在又回到家乡了,正为化装欺骗敌人而高兴。

刘伯承说:“你们稍稍和敌人接触一下就撤退。边撤边打,引诱敌人进入我伏击圈之后,撤往南面大王砦,控制那个高地。防止敌人从西面逃跑,东面打不出去,敌人会抽身往回缩的。”

刘邓最后到洪武垴阵地见到杨勇。

杨勇说:“我把一旅杨俊生旅放在洪武垴,戴润生放在高阳山阵地上。”

刘伯承说:“二生把门,这是我的秦琼、敬德二位门神。”他向杨勇说:“敌人会拼命地争夺这个高地,你要拼命顶住,不能让敌人出界岭。”

雾越来越大,可以确定,拂晓前将是重雾,这对我军有利。

刘伯承向杨勇说:“你记得诸葛亮草船借箭吧?周瑜给他十天期限,过期完不成十万支箭,军法从事,请葛亮算定;三天内有大雾,只要三天期限。任务完成后,鲁肃说,先生真神人也。诸葛亮说,‘为将不懂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图阵,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司令员说:“我们打这一战是向老蒋借一个月的时间。一是,添置冬衣,使我十万分健儿不受风寒。二是开展地方工作。”

拂晓,高山铺地区大雾弥漫,细小的水珠扑打着人们的脸。战士的衣服、枪铁上都是白色的水珠,山密、田野、村镇、河流全部不见了,都被大雾笼罩。碧绿的马尾松,初见红叶的枫树、阔叶林都被大雾浸透,使所有的山林、草术都变成了水里的苲草,随着雾的荡漾而摇动;又像是密林里浸满了乳汁;又像浓烟含在每一棵树、每一蓬草丛里。天已经亮了,可是视线被雾遮住,一点也看不出去。

刘伯承站在观察所里,也无法直接观察,只有通过电线和部队联系。他不时看表,听着前方指挥所来的报告。看来,整个地区或是大江北岸,都在大雾笼罩之中。已经是9点多钟了,还不见前方有一点动静。不管远远近近,都听不见枪声。人们并不操心大雾退与不退,只是静得使人不安。敌人会不会因为大雾而迟滞不前?按道理说是不会的,老蒋此刻正在庐山,他高高在上地下命令,就会有人为之奔命,主要是怕我过江。这附近又没有主力部队,这就决定了这支孤军的命运。

忽然大雾里传来步枪声,因为雾浓,使得枪声显得沉闷,这是张才千旅和敌人交火了。中原独立旅发现人就开枪射击,且战且退,引得敌人顺公路跑来。

枪声越来越紧,越来越近。敌人发现游击队,更是迫不及待地向前。只因为雾大,指挥部看不清马骑山、蚂蚁山、子女山。这些小山被大雾笼罩着,只显现出一个大概的轮廓。敌人是四十军在前,八十二师在后,正沿着公路疾进。

王近山在战场前线指挥战斗

电话里传来王近山的声音:“敌人推进的很快。前边一打响,后边正部队跑步前进。”但他提出,敌人是不是退回去?

刘伯承问:“敌人发现你没有?”

王近山说:“没有发现我大部队,敌人的警惕性不高,都是大背着枪,队形不整。”

前边传来激烈的枪声。杨勇又报告:“敌人展开攻击,于清水河、子女山,洪武垴之线与我激成。王近山赶到后,以高山铺为目标进行攻击。”

刘伯承说:“你那里要注意,一旦和敌人接触,敌人势必急于奔路前进,他会拼命争夺制高点。特别是洪武垴和高阳山两个高地。”

刘伯承要通了张才千的“你占领大王砦,控制大王砦和通往西南的公路。独山方面由王近山负责。敌人遭到顽强堵击后,可能抽身往回跑。”洪武垴方向响起了激烈的枪声,不久又响起猛烈的炮声,看来敌人强攻不动,企图用重火器掩护步兵攻击。”

杨勇“敌人猛攻洪武垴。”

刘伯承估计,敌人企图夺路而走,因它已经感到处境不妙。他告诉杨勇:“坚决顶住,那是我们最后一道抗击线。洪武垴将是争夺的焦点。”

邓政委对军政处长杨宇说:“把担架队和牲口带到洪武垴后边,准备抢救伤员。”

李达说:“伤员抢救下来,一直送往张家场。”

参谋报告:“群众自动组织起两千副担架到前边来了。”

洪武垴高地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杨勇把杨俊生旅摆在洪武垴,就是准备着一场拼杀。杨俊生把一个团放在洪武垴,一个团控制在子女山。

敌人大部队进占清水河村,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开向洪武垴,不住地增加攻击兵力,发起猛烈的冲锋。看来敌人已经发现他们的处境不妙,他们遇见的不是游击队,而是刘伯承的主力部队,这出乎敌人的意外。老蒋的命令是:刘伯承攻陷武穴和望江,企图渡江南窜。武穴距高山铺百十里路,以为不会在半路途中遇见强敌。

敌四十军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一直在豫北和刘伯承打交道。年11月,曾经在邯郸外围全军覆没,军长马德五被擒。一听到枪声就该判断出来:他们的当面是刘伯承的主力,于是决定全力以赴,夺取洪武垴,拼命发起猛攻。

刘伯承要王近山“敌人过完了没有?”

王近山说:“敌人全部过完了。我以三个营控制了马骑山,另一部控制了独山。”

刘伯承要通陈再道的“敌人已经全部进入我伏击围,要更多地考虑,以备不测。敌人手边有五个团,可以一成预备队准备参加战斗,防备敌人突破我设伏线。把你的部队西移,靠近界岭,控制界岭通武穴的公路。”

10点钟后,大雾散去。一切景物历历在目,敌人炮火射击过后,步兵像蚂蚁一样密集地向洪武垴高地上冲击。

战斗从上午9时开始,一直打到黄昏。击退敌人九次冲锋。

杨勇没有采取出击手段,就是为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既然敌人已经进入重围,四外又没有敌人援兵,我就可以稳扎稳打。

敌人一整天饭都没有吃,部队全部摆在野外,攻击不成,锐气大减,一天的连续攻击至少有一个团失去了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只有孤注一掷,以求一退的可能。”

四十军进占清水河,八十二师据高山铺。两村相隔三里路。

入夜,清水河、高山铺村内村外烧起大火,把整个河谷映得通红,照得稻田里的水好像燃烧起来,反射着红光。敌人挤在一起,熙熙攘攘乱成一团。到处埋锅造饭。一边赶着构筑工事、挖射击掩体。防我夜间袭击,用火把高山铺、清水河团团围裹。做成火的防卫圈,不时用机枪和迫击炮向外盲目地射击。

刘伯承观察敌人的情况。看来敌人不像固守待援的样子。因为敌人的援兵只有从天而降,从地面上是怎么也来不及了。敌人匆忙地埋锅造饭,准备明天突围。当然,老蒋会有反应,因为老蒋此刻正在庐山,四十军和八十二师的命令是他下的,自然不能坐视不顾。

刘伯承走回司令部。李达参谋长打开地图,人们围上去。明天是关键的一天,从今天情况分析,敌人战斗力相当的强,火力很猛,攻击力也不弱。第一次攻击受阻之后,很快组织起第二次攻击,炮兵很快调上来和步兵协同作战。都表明敌人急迫的心情。必须充分了解敌人的实力和心理状态。

李达说:“必须迅速解决战斗。以一旅、二旅、中原独立旅八个团的兵力,于二十七日拂晓后,割裂清水河村和高山铺的敌人,尔后总攻清水河。以一纵十九旅从牛角坨出击,占领父子坳,切断高山铺敌人的退路,尔后协同六纵攻击高山铺,十六旅于二十七日前赶到高山铺以南,协助歼灭八十二师。命令陈再道推进到广济西北之许家坪,推进到凉亭河,准备扩大战果。”

刘伯承点头,按这个方案布置。部队迅速赶到指定地点。把外围部队调过来,控制在战场附近,下达命令。

刘伯承在屋子踱起步来。遇到这种情况,别人就不来打扰司令员了,因为司令员要考虑问题。这个部署,是我方的打算,刘司令员还在“替敌人着想”:敌人手下有五个团的兵力,固守待援是死路一条,突围是上策。向东突围,已经尝试了一天,突围不成,那就掉头往南。只有这两条路可走。刚才看到敌人的性口都没有下鞍架,这是走的迹象。但是防我攻击,做了防御工事和火力配备。如果我先敌行动发起攻击,伤亡必大,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敌人不会束手待毙,那就等敌人先行动。四十军也是北方兵,一直在河北平原上作战,和我同样不习惯山地水田作战,在这样情况下,守的一方有利:居高临下,以逸待劳。敌攻我守最为相宜。

他一边思考一边说:“我目前装备差,火力减弱,发动进攻于我不利。”李达问:“我们部署变动不变动?”

刘伯承说:“部署不变。把先发制人改为后发制人,部队就地待命,以便适时出击。”

张华明白司令员的意思。四围没有敌情,不必以强攻来增加伤亡,何况部队疾病减员已经很大。司令员这一措施是英明的,经过深思熟虑,知彼知己。一切决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也决定于指挥员的聪明指挥,没有这一切会丧失一切有利的条件。

天明,敌人同时向洪武垴和马骑山两个高地,发起了猛烈地攻击。从高山铺到清水河大路上,摆满敌人的辎重。

刘伯承看到这一情况,向杨勇说:“坚守阵地。以火力杀伤敌人,同时把预备队隐蔽前移。”他指着马骑山说:“昨天敌人猛攻洪武垴,是为了夺路前进。但是没有成功,所以又有了新的企图。但是敌人的行动暴露了他控制马骑山、掩护他向西南逃跑的意图。攻击洪武垴是佯动,为转移我的注意力来分散我的兵力。立刻通知张才千,敌人可能从他那里突围。要做好准备。”又要通王近山“敌人可能从西南公路上逃跑。”说完,司令员看表,向李达说:“命令各参战部队,准备好,待命出击。”

刘伯承向张华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敌人考虑了一夜,统一了思想和行动。鼓足勇气发起攻击,以求一退。这时我坚守阵地,避其锐气,待敌人攻势受挫,我再以盛气临之,击其惰气。”

刘伯承一夜没有合眼,审慎周密,考虑着最佳方案。这一仗打好,震动必大,对大别山人民和军队关系重大。借痛打老蒋而向老蒋要时间,并要以很少的代价取得这一成果。

敌人开始以猛烈的炮火轰击,尔后是流水似的机关枪声。密集的机关枪持续射击的时间,就是敌人步兵从冲锋出发地到达我阵地前沿所需的时间。刘伯承专心地聆听着,一面不时看表。他向杨勇一再问敌人攻击的情形。

杨勇报告:“敌人火力很猛,步兵攻击动作不如昨天,迟迟疑疑,攻而不猛。”

司令员又问王近山:“看得见高山铺的情况吗?注意敌人的动向。”

王近山说:“敌人准备出发,部队都拖在大路上。”

刘伯承说:“手榴弹一打,立即发起反击。山谷里的部队同时出击。”

忽然,刘伯承停止说话,全屋宁静,敌人攻势达到顶峰,司令员下令“出击”。刹那间,随着一阵手榴弹声,部队发起反击。端着刺刀跳出工事,把敌人从高地上压下来。山谷里的部队也发起攻击。一片可怕的喊声和手榴弹声震荡了河谷,真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战士们像出山猛虎扑向敌人。

敌人还没清醒过来,已经失去反手的机会,从高地上溃将下来。跟着被赶出村镇,被赶下公路。王近山、张才千切断了敌人的退路,杨勇部队从正面压过来。敌人乱了营:人、马、大炮、辎重黑压压的铺天盖地涌进了水田,陷进一尺深的泥沼里,1万多敌人彻底绝望了。

年10月27日,敌四十军及八十二师五个战斗步兵团1.2万人,其中被俘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这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的第一个重大胜利,为中原野战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创建根据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12月3日,刘邓刚到大别山的中野十纵越过平汉路,进入桐柏地区,不久,开辟了桐柏根据地。这段历史,就是小说《桐柏英雄》的故事背景,这部小说被改编成了家喻户晓的电影《小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5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