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丘麦、何志强
千里跃进大别山
丘麦
舍身挺进大别山,十万雄师不畏难。
狭路相逢强者胜,中原直插凯歌欢。
前方弹雨刚三阵,后面枪林又一餐。
刘邓军威惊敌胆,都将险阻等闲看。
01:04△观看视频《千里跃进大别山》朗诵:何怿榛(江门新会葵城中学),制作:何志强。
△书法:吴希媛(鹤山振华学校)
挺进大别山.过黄泛区油画秦文清绘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青年时期,曾遍览名山大川,他登临大别山,感慨说道:“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大别山由此得名。
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和地位,被列为国家12大红色旅游区之一。“千里跃进、将军故乡”是其红色文化的核心。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自断后路,向敌人的心脏地区跃进,这是一步险棋,也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转折点。
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国际认为,“国共两党应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共产党统治江北,国民党统治江南。”但毛泽东志不在此,他的目标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毛泽东研究长江沿线地形,发现大别山地理位置独特,处于武汉和南京的正中间。武汉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地处中国中心地带,南京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派遣一支部队控制住大别山,意味着东可取南京,西可取武汉。
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正在刘邓大军鏖战鲁西南,捷报连连的时候,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直逼南京、武汉,才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于是,7月23日,毛泽东同志致电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7月29日,他又亲自起草了一份标有3个“A”字的加急绝密电报。刘伯承、邓小平看完标有3个“A”字的电报后,二话不说,不讲条件,马上执行,8月7日傍晚,带着12万人马,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中国画谭崇正
这是一次路途经历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从西鲁南到大别山远隔千里,前有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碍,后有蒋介石十几个旅的部队穷追不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涨,道路泥泞,暑气蒸人,部队本就疲惫不堪,现在又要马不停蹄地向南奔驰。8月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进军。
这时,蒋介石如大梦初醒,亲自到前线督战,驻守在汝河南岸,以凶猛的火力阻击刘邓大军。前有阻兵,后有追兵,面对此情此景,刘伯承说:“狭路相逢,勇者胜!”邓小平说:“不惜一切代价,打过去。”野战军先头部队很英勇,所有步枪都装上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盖,沿途不留一个敌人。8月25日下午,刘邓大军4万多人渡过了汝河。
最后一道险关就是淮河。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水情变化无常,刘邓大军缺少渡船,被阻挡在淮河北岸。此时,敌人的先头部队已经和刘邓的后卫部队短兵相接,形势骤然紧张起来。刘邓大军刚刚冒险渡过淮河,追兵就赶到了淮河北岸。此时河水突然暴涨,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只得望“河”兴叹。
经过20多天的千里挺进,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的障碍,8月27日,刘邓大军终于走到了大别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