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网」

黄河之下游,入鲁之开端,菏泽是一个多种文化汇聚、激荡的特殊地带。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于是得名“菏泽”。

大河滔滔,奔流而下,黄河跋涉余公里之后,在山东西境的东明县闯出一个入口,这里位居“黄河入鲁第一市”——菏泽市。

千年之前,这里被称为“曹州”,因“曹州牡丹甲天下”而被人熟知。而今红极一时的曹县,以前也称曹州。一句“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上海一套房”,将这个小县城推向大众视野。不管是“北上广曹”的戏谑说法,还是“一个县垄断了日本的棺材市场”“拿下了国内汉服1/3市场份额”的真本事,曹县的“火”,也让菏泽沾光。但热闹之上,人们看到仅是网络流量的喷薄,却忽略了黄河文化在这里的深厚沉淀。

黄河之下游,入鲁之开端,菏泽是一个多种文化汇聚、激荡的特殊地带。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于是得名“菏泽”。“泽”是水域聚集的地方,“菏泽”一词,天生带有诗情画意的韵味。菏泽,本是一处古泽的名字,与济水、泗水一脉相承,具备文明发源的天然优势。菏泽,传说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先为商汤之京畿,继属曹国之疆土,孙膑、吴起、范蠡、曹植、黄巢、宋江等历史人物都与这里都有密切关联。此外,古菏泽也是诸子百家思想兴盛之地、交融之地,为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让菏泽闻名遐迩的是牡丹花。菏泽牡丹栽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于隋唐时期,柔软深厚的沙质土壤非常适宜牡丹生长。牡丹文化铸就了菏泽人质朴纯真、坚韧不屈的性格与气魄,承载起“国花”最美好的寄托和意愿。

如今,地处黄河下游的菏泽,这朵与黄河同命运、共兴衰的“黄河之花”正在娇艳绽放;黄河生态、黄河故道两条文化旅游带交相辉映,成为菏泽的金丝带;“三年铁规”成往昔,历代菏泽儿女共同用智慧和勤劳铸起一座座菏泽治黄的丰碑,如今皆成为黄河文化新景观;“四乡新文化”熠熠生辉,品牌效应点亮菏泽;打好牡丹、水浒、祖源、红色、非遗、生态六张特色牌,建设黄河文化旅游体系,塑造黄河文化旅游带重要节点城市,是菏泽新时代的理想图景。

一朵“黄河之花”:天下牡丹第一城

从“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的雍容华贵,到“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世间情爱,一朵牡丹花花开千古,芬芳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房。从“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到“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内”,名花出自名城,从唐代的长安,到北宋的洛阳,再到明清的曹州,翻开古今牡丹的栽培历史,其中浩瀚而生动的菏泽章节引人入胜。

始于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牡丹在菏泽这片土地上已经生长了千年。从明朝开始,中国的牡丹中心开始转移到山东曹州,取代洛阳成了“牡丹第一城”,也有了“曹州牡丹甲天下”的佳话。年3月,菏泽被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牡丹之都”。

建立“以花为媒,建花为景”的花城格局。整合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中国牡丹园、国花牡丹园等,以城区北部村落及其周边空间为载体,凸显菏泽“大田牡丹”的特色。

打造“以花为媒,以节会友”的节庆旅游城市。自年始,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一直是牡丹花界的盛典。第30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暨菏泽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于今年4月9日开幕,48.6万亩曹州牡丹盛放满城。作为我国最大的牡丹出口基地,菏泽还是全国油用牡丹生产基地试点区,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繁育、科研、观赏基地,以牡丹花之姿态,展示花城之韵味。

虽然牡丹花开花落仅有二十日,但牡丹之韵却尽在四季无数景。

在菏泽,牡丹不仅是一株花,她是这座城的灵魂、是广迎天下宾朋的标志性笑容。牡丹路灯、牡丹护栏、牡丹井盖,菏泽剧院、菏泽绿道、菏泽公交……随处可见的牡丹花影,四处洋溢的国色天香,甚至连市区中心的行政区划都称之为“牡丹区”。今年通航的菏泽牡丹机场,来来往往的航路上,承载着菏泽人的荣耀和热情好客。

菏泽人对于牡丹的热爱,跃然纸上。《花开盛世》《锦绣春光》《冠艳群芳》一幅幅工笔牡丹花接连在上合青岛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上亮相,菏泽之美惊艳了世界。

菏泽人对于牡丹的挚爱,妙哉舌尖。厨师利用甲鱼、山药、牛肉等本地食材,融入牡丹元素,地方名吃摇身一变汇聚一桌牡丹宴。富贵中华、丹皮烧甲鱼、贵妃出浴、金龙卧花池……14道热菜、6道凉菜、2种面食搭配组合的“牡丹宴”,俘获了天南海北游客的胃,牢牢留住了游客的心。

菏泽人对于牡丹的执着,解锁了健康密码。花可观赏、蕊可制茶、根可入药,牡丹籽油被誉为“血液营养素”“植物脑黄金”。深入挖掘牡丹应用价值,成功研发牡丹籽油、花蕊茶、日用品等余种产品。在菏泽,牡丹从“花园”走向“舌尖”,最终凝结为“一朵牡丹花,全身都是宝”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让“中国牡丹之都”的美誉实至名归。

两条“金丝带”:新旧交融,古今辉映

如果说一朵牡丹花是菏泽的绝世容颜,那么两条“金丝带”就是她的骨架。以黄河生态、黄河故道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带,记载着菏泽的前世今生,也为菏泽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新浪潮中大放异彩,积蓄着地理与历史的潜能。

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市,黄河在菏泽境内全长公里,流经东明、牡丹区、鄄城和郓城四县区。以黄河大堤风景廊道和黄河故道绿色长廊为纽带,串联6个沿黄河和沿黄河故道县区。

近年来,菏泽挖掘沿黄、沿黄河故道的康养、民俗、农耕、红色、生态等资源,发展以农业研学、农耕农事休闲、民俗文化体验等为主的黄河风情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着力打造“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和“黄河故道精品文化旅游带”两条“金丝带”,让菏泽的黄河故事不再散落在故纸堆里,而是以新业态和新产品的形态跃然于感观体验。

菏泽沿黄地区人文璀璨、历史厚重,除了牡丹、尧帝、庄子、孙膑等人文传说,还分布着鲁西南鼓吹乐、商羊舞、大平调、山东琴书、佛汉拳、曹州面人、鄄城砖塑、鲁西南织锦技艺等1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三皇舞、大洪拳、水浒拳、粮画、古筝制作技艺、黄泥古陶制作技艺等39项省级非遗项目;各级文保单位95处,已知文物点处。

为积极对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立足菏泽资源禀赋,坚持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发展,菏泽市组织专家团队编制了《菏泽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菏泽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题规划》《菏泽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进方案》等,全面推动黄河生态、文化的立体保护与开发。

黄河流域是菏泽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沿黄和黄河故道县区有曹州牡丹园、水浒好汉城、孙膑旅游城、浮龙湖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4A级景区,东明黄河湿地公园、曹县黄河故道湿地公园、单县浮龙湖湿地公园3家国家湿地公园。

菏泽黄河故道东西长公里,总面积.87平方公里。主要涉及曹县、单县两个县,有曹县柳编、曹县江米人、鲁西南鼓吹乐、山东落子等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曹县木雕、伊尹传说、山东渔鼓、花鼓丁香等19项省级非遗项目;各级文保单位80处。

巨野金山旅游区以及包括曹县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黄河风情游览区等在内的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正“蓄势待发”擦亮“黄河入鲁”品牌。巨野县以“封山转型”为突破口,数万棵绿化苗木在废弃矿坑上开枝散叶,让废弃矿山变成绿水青山。

与此同时,巨野县还借助海昏侯影响力,打造历史文化新地标,以活化海昏侯汉文化为目标,加大昌邑故城考古力度,为建设昌邑故城址国家遗址公园奠定基础。

“三年铁规”成往昔:治黄遗产变景观

黄河天生豪迈的性格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水害并不是“母亲河”的本意,但地处黄河冲积扇裙核心带的菏泽,也位居黄河决口“摆尾”的频发区,在大河奔流的漫长时空里,菏泽人民一直都在苦苦找寻与黄河的相处之道。

在黄河决口多达多次的文字记载中,菏泽受黄河水害的最早记载是在公元前年(汉武帝元光三年),在往后的0多年间,黄河大迁徙25次,12次波及菏泽地区,黄河决口泛滥淹及菏泽有年。

历史上受黄河水害严重,黄河河道流经菏泽地区主要有南宋故道、元代故道、明清故道等。“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在平方公里的滩区上,菏泽人曾经的生活就是如此循环。

今天的曹县、单县境内的故道就是明清黄河故道。随着菏泽地区黄河故道旅游开发,曹县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八里湾风景区、东明县黄河森林公园、单县浮龙湖度假区等已经成为菏泽保护和利用黄河资源的新丰碑。

堌堆文化是历代菏泽儿女智慧与勤劳的最佳论证。“堌堆”就是土丘,是黄河、济水等河流决溢、淤积后,人们将居住面增高以避免洪水侵袭而成的土堆。随着堆积逐次增高,形成了一个个高出地表几米的堌堆居住遗址。不仅见证了黄河的沧桑巨变,也记录了菏泽先民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和智慧。

据考,菏泽自大汶口文化时代直到商代,饱受黄河泛滥之害,故此形成了大小多处“堌堆”,有古代村落遗址和寺庙遗址等。菏泽的堌堆居住遗址绝大部分都包括两个历史时期以上的文化堆积,层层叠压,连续不断,时间之长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在全国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

菏泽根据地方发展意愿和工作实际,普查、筛选、确定一批适宜保护传承的旧村台,形成黄河文化村台保护名录。针对文化旅游禀赋高、交通条件便利、发展意愿强烈的村台,推动建设传统村台文化旅游体验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古村台文化。

高村黄河历史文化苑,建设在堤坝右侧高村险工淤背区内。“淤背区”是抽取黄河泥沙在堤背淤成的地块;黄河“险工”则是专指为了防止水流淘刷堤防沿大堤修建的丁坝、垛、护岸工程。

黄河历史文化苑以“黄河高村抢险纪念碑”为主体,配套建设了治黄历史碑廊和现代治黄碑廊。历史碑廊内陈列历代碑刻14座,其中包括东明黄河水灾记碑、西汉贾让治河三策疏略碑、宋代苏辙、欧阳修治河疏略碑等,碑廊上方横梁上还描有抢险救险、黄河故事彩绘。年,被命名为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示范点。

高村黄河历史文化苑正计划扩建为“东明黄河文化公园”,规模由目前的20亩扩展为73亩,规划从北向南以“沉淀—传承—弘扬”为主线,依次设计黄河文化博物馆、文化广场、科普馆、黄河生态园等,以此作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平台。

四乡新文化:黄河旅游体验新高地

黄河精神为菏泽人塑造的包容、刚毅,淳朴、厚道,诚信、担当的品格,也成为一次又一次黄河决口后的艰苦创业、不甘落后的信念支撑,也孕育出菏泽“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的文化盛名。

菏泽立足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号召,面向建设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的愿景,提出“四乡新文化”,围绕黄河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打造菏泽文化新高地。

菏泽将着力打造了包括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曹县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曹县华夏部落旅游区、曹县黄河故道康养休闲度假区、单县浮龙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巨野金山旅游区、郓城水浒好汉城、郓城县宋江湖生态康养小镇、艺术中国·牡丹古镇、黄河风情游览区、孙膑旅游城、鄄城濮水湿地公园、鄄城黄河滩区迁建纪念馆、定陶花舞世界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额超过亿元。

同时,菏泽加强了项目储备,结合菏泽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策划黄河之眼、黄河文化公园、黄河龙精品度假酒店群、黄河原乡、上水居、富春乡居、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景区等多个高品质文旅项目,擦亮“黄河入鲁”品牌。

“黄河之眼”文化旅游项目计划落地在鄄城县董口镇,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董口镇长寿文化基因,打造一个集温泉养生、长寿理疗、黄河泥浴等为一体的度假区,度假区还将以摩天轮或黄河楼的模式建设“黄河之眼”。

“黄河原乡”将建设在东明县菜园集镇洪庄村,以“黄河传奇古村落”为主题定位,依托东明县黄河滩区老村台房屋旧址,保留村台传统建筑,规划建设黄河农耕博物馆、黄河印象主题餐厅、黄河原乡精品民宿等一系列业态项目,打造成为留住黄河乡愁、讲得出黄河故事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精品项目。

发挥非遗文化优势,打造非遗主题之乡。一方面,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加大对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市委、市政府印发《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打造郓城水浒好汉城、“中国鲁锦博物馆”等一批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革命纪念之乡。年7月,刘邓大军从这里突破黄河天险,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壮举。70年前,多名干部战士组织南下支队从这里出发,千里跋涉,接管云南、贵州。围绕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赵登禹纪念馆、鲁西南战役指挥部纪念馆、湖西革命烈士陵园、鲁西南革命烈士陵园、“红三村”革命教育基地等一系列革命纪念场馆、纪念地,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发展。

创新文化旅游业态,深化乡村振兴建设。菏泽协作推动黄河文化与农业、水利、渔业、林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建设田园综合体、家庭农场、垂钓基地,开发各类黄河文创产品和特色旅游商品,建设后备箱工程;发展农业研学、农耕农事休闲、民俗文化体验等为主的黄河风情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推进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和群众创业致富。

菏泽,守着黄河入鲁的大门,承受着时而暴躁时而温顺的母亲河,像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少年,早早为自己的生计做好打算。动荡之中,思想与文化的碰撞尤为激烈,成就了菏泽文脉的诞生与传承。菏泽,这枝在坚韧中成长的“黄河之花”,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绽放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李洁小荣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