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造山运动,
挤兑泰山山脉至大别山脉,
形成一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褶皱,
阻隔了中原与江淮的交通。
然而,就在这阻隔带上有一个缺口,
北来的泗水,西来的获、汴诸水在此相会,
汇入淮河,再经邗沟及日后的运河连接长江,
串通了中国辽阔的西北与宽广的东南。
在山脉与水脉交叉的口岸边逐步形成了城市,
历史上因长寿的彭祖封国于此而叫彭城,
这就是今天位于江苏省西北端的徐州城。
徐州帝王辈出、群英荟萃,
有千古龙飞之地之誉。据文献记载,
徐州(彭城)是江苏省境内最古老的城市。
南秀北雄
千百年来始终C位
徐州城因山河形胜、交通势优,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制度如何兴替,千百年来始终保持战略襟要的中轴地位。徐州城因帝王辈出、群英荟萃,又是天下闻名的千古龙飞之地,历史上曾经是诸侯国都、西楚王都、刺史、郡守、州牧、知州、知府、道台等军政衙门的驻地,始终都是地方政权统治中心、相关战役军事指挥中心、淮海城乡经济调控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
近代以来,津浦、陇海铁路在这个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中心城市交汇,南国重镇、北国雄关的地位更加突出。年,清末状元张謇在《徐州应建行省议》中奏曰:徐州“控淮海之襟喉,兼战守之形变,殖原陆之物产,富士马之资材,其地为古今主客所必争,欲将因时制宜,变散地为要害,莫如建徐州为行省。”
进入21世纪以来,徐州成为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高速铁路的运行,使传统铁路地位产生了质的飞跃;纵横交错及绕城四环高速公路的建成,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观音机场国际化二期工程的建设,缩短了徐州城与世界的距离;数字化通信骨干网、局域网的建设,不仅使徐州跃上发展数字化城市的平台,亦奠定了徐州在淮海地区信息枢纽的地位。
昔日的兵家必争之城成了商家必争之城;昨天的龙飞凤舞之地,又呈现出更加繁荣兴旺的景象;徐州这个饱经洗礼的热土已浑然天成为一个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水天全、人和天和、大气雄风、超然俊朗、兼具南秀北雄的历史文化名城。
淮海大地营养了这个区域中心城市,这个城市亦引领着这个地区的潮流和崇尚,通过向心和发散的历史积累,逐步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江苏文化徐州单元片区。
徐州文化区是个天(时代)、地(区域)、人(人物)三维动态的文化圈,在不同历史时期孕育出不同特色的文化体。这些铭刻着乡土标记的文化体以徐州(彭城)城市群为中心和节点,在不同源动能的作用下发出巨大的辐射力与凝聚力,证明了自体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在国家、国际文化丛林中的文化地位,塑造了徐州壮美的文化形象,营建了徐州纯美的精神家园,酿制了徐州子子孙孙甜美的文化营养。
年前
徐州先民选择这里
史前时期,大徐州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土壤肥沃,草木茂盛。从目前境内发掘的文化遗存分析,这里确实是古人类理想的栖息地。考古学家曾在邳州市邹庄镇丁滩村发掘出距今50—60万年前的两根长3.5米、重30余公斤的巨大象牙化石。可以推论,能够维系大象种群每日的食用,植被应是何等茂盛。
大约在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前期的徐州地区,洪水泛滥,猛兽横行,直接影响到这块大地上古人类的生存。因此,该时期徐州地区的旧石器遗址比较少。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淮海先民进入中石器时代(又叫细石器时代)。年在新沂和郯城交界处的马陵山南端及新沂市北沟镇何山头北侧山脊上,发现细石器地点40余处。这说明,距今1万年前后,徐州地区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留有古人类生活的遗迹。
距今八九千年前,淮海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依次形成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发展序列,已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不下百处。就徐州而言,多年前,徐州地区出现了大汶口文化氏族公社的村落,以邳州大墩子遗址、刘林文化遗址为代表。年前,徐州进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父系氏族时期,新沂花厅遗址是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典型。
年5月,位于云龙山东麓今江苏师范大学云龙校区及附近地段发现了下园墩文化遗址。施工人员在此地修米长的圩堤时,在地下1至3米深处发现到处是残陶片,其中有夹砂陶、泥质红陶、黑陶和灰陶等,以黑陶居多,伴出的有草木灰、兽骨等,说明这是特征非常明显、规模较大的龙山文化遗址,文化面貌与徐州三堡台上、萧县花家寺文化面貌相同。
考古人员于地下遗址中还发现大量的印纹硬陶,纹饰有绳纹、回纹、网纹、折线纹以及方格纹等,表明下园墩遗址延续的时间很长,上层已经到了商周时期。
龙山文化已经进入文明社会,距今约年左右。可以说,下园墩龙山文化的创造者就是徐州城市的直接先民。
依山傍水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中国古代先民的风水观念首先来源于住房选址,空气、阳光、水三者之中水的利弊二重性表现得最为直接。靠山丘可登避洪水,临河湖可就近取用。下园墩西倚云龙山,背风向阳;东临泗水河,取用方便。这种依山傍水的台地式自然环境是先民们生活的理想场所。再者,依山可据守,傍水可交通,又为大规模集聚、远距离贸易创造了客观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逐渐增多,经济不断发展,先民们选择了这个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今徐州市区)修建原始村寨,为后来徐州城市(彭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有关彭城的文字记载,现存最早的确切史料应是鲁国的编年史《春秋》。《春秋经传集解·成公下》曰:“(十有八年)夏,楚子、郑伯伐宋,宋鱼石复入于彭城。”鲁成公十八年为公元前年,据此(+),徐州古城距今年,比苏州阖闾城早59年,可以说是江苏省境内最古老的城市。
周灭商后,彭城初属吕,宋灭吕,属宋,宋襄公元年(公元前)为彭城邑,并且宋国由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迁都彭城。南朝梁人庾信有“襄君前建国”的诗句,彭城邑已证明建城。宋国能迁都彭城,说明至少在迁都前彭城是已建好的城市,因而,从公元前年至今,我们得知徐州的建城史不会少于年。
另有《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周穆王密令楚国伐徐,徐国首领徐偃王率众败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穆王十四年(公元前)“王令楚伐徐,灭之。徐君北走彭城武原东山下”,出现史书记载彭城之说。
如果说有彭城记载,就等于已经建成城市,那么徐州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年以前,可以说是全国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然而,城市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朝建夕成,每个城市独有自己的孕期和童年。下园墩文化遗址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徐州城市历史的源头,多年不间断的人类居住证明了这个城市的选址风水优越、得天独厚,而源远流长、延绵厚重正是它无穷的文化价值所在。
上古徐州区域内还有许多城邦、集镇和聚落环伺其前后左右,互为拱卫,互为补充,抱团发展,以致形成一片以彭城为中心的生产生活相对发达、文明开化相对进步的地区。
徐州地区尚未正式发掘的文化遗址有台上古文化遗址、丘湾古文化遗址等。下园墩文化遗址已在逐年的建设中毁坏殆尽(上图为下园墩遗址所在地)。为了体现徐州城的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源远流长,建议在云龙山东坡给下园墩文化遗址留一席空间,通过标志性建筑的法式、图形和理念之展现,宣传遗址的意义与价值,使徐州历史文化又增一处文化地标,美丽的云龙山又添一处文化景观。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教授、研究馆员)
.5.28《徐州日报.汉风周刊》
总第19期每周四出版
邮箱:
qq.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