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东屏嶂横岗山下的黄冈市蕲春县刘河镇洪曲嘴村,有一个静谧的桃源之境,当地人称之为明塆。这里四面环山,有良田桑竹,二三十户明姓人家,围着一口水塘,比邻而居。清康熙年间(-),明姓始祖其珠公辗转迁居至此,后代繁衍生息,迄今有三百余年了。这里有一幢青砖黛瓦的古宅,历经百年风雨而不倾颓,向世人诉说着过往的沧桑岁月。

据同道堂《明氏宗谱》①记载,明时赐(-)世居今黄石市阳新县(清代为武昌府兴国州)排市镇洛元村,生有四个儿子:其玉、其琏、其鳌、其珠。排市镇地处幕阜山脉北麓,富水河流域中游,古时自富水河上游顺流而下的木排竹筏在此攒集,“夹河两岸皆有市”,故而得名排市镇。富水河是长江的支流,其干流长公里,是黄石地区最长的河流。在封建统治时期,富水河经常泛滥成灾,时有发生的洪涝灾害,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如光绪《兴国州志卷三十一祥异》载:“康熙二年癸卯八月,淫雨二十余日,大水入城,经冬不退。”②大约是因为长期遭受水患的原因,明时赐的四个儿子全部迁居异地他乡。“其玉、琏、鳌迁徙无考”,第四子明其珠迁居蕲州崇居下乡东甘里河东保,即今蕲春县刘河镇洪曲嘴村境内。

蕲春与阳新隔江相望,同饮一江水,人缘相近,经贸互通。明清时期,两地都是州治所在地。清代时,两地皆以州领县事,一称蕲州,一称兴国州。蕲州历史悠久,山川风物秀美,经济繁荣发达,曾长期为鄂东地区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家往何处去?明其珠经过深思熟虑后,江对岸的蕲州成为了迁徙的首选地。洪曲嘴村明塆是大别山余脉群山之间的一个小山冲,背倚青峰寨,靠近县境干流蕲河,地形地貌与原籍阳新洛元村相类。这里遇战乱时退可上山寨,出可入蕲河,到原籍探亲访友也十分便利。相传,当年与明其珠前后一同迁居到洪曲咀村的还有胡姓和尹姓人家。

明其珠生平事迹无详细记载。据同道堂《明氏宗谱》记载,明其珠(-),字全章,生有两儿一女。他迁到洪曲嘴准确时间现已失考。从宗谱的“赞语”中有“克勤克俭、未享天年、光昭先业、垂裕后昆”等句,可以想像明其珠初到洪曲嘴安家定居时的艰难。明其珠元配陈氏(-)墓现保存完好③,原墓碑立于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中间阴刻“皇清诰封先妣明母陈老孺人墓”大字。根据此碑记载,陈氏四代同堂,膝下有七个孙子。明其珠在陈氏逝后,复娶潘氏。潘氏没有生育子女。引人注目的是陈氏墓碑上的“诰封”二字,即陈氏为“诰命夫人”。封建朝廷对官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赐给诰敕,生前曰封,死后曰赠。明清时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从夫品级,故世有“诰命夫人”之说。陈氏获封诰命,推测其丈夫明其珠或其子孙中应有五品以上功名者。然而,笔者遍查清代各版《湖广通志》《黄州府志》《蕲州志》《兴国州志》和《明氏宗谱》,竟无与之相关的蛛丝马迹记载。

明塆老宅俗称官厅,始建年代无考,推测建于清雍正至乾隆年间。此宅面阔五列,一进三重,整体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这座在今天看来依然堪称大户豪门的宅子,究竟是何人所建?明塆人故老相传是始祖明其珠所建。封建王朝等级森严,对各阶层人等的居住建筑做了具体规定,从事的职业不同或官职不同的人,在居住建筑上即有所体现。如《明会典》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清代以后,对民居建筑的限制虽有所松动,但依然较为严格。

《左传》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门当”与“户对”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官家用圆形的“门当”与“户对”,武官家用方形的“门当”与“户对”。所以老远一看,就可知道这家的主人是文官还是武官。明塆老宅正大门宽1.14米,高2.15米,按鲁班尺属“义”字门,而宽度又界于“离”与“义”字门间,暗含着主人有不忘故土和仁义立家之意。原大门左右两侧的一对抱鼓石,今已不知所踪,仅剩下方底座尚存。两个底座为红砂石材质,正面均刻云水纹、祥云图案,左侧浮雕是“麒麟送子”,寓意多子多孙,右侧浮雕是“马上封侯”,寓意功名指日可待。“户对”数量的多少与官品的高低成正比,一到五品可以为六个,六到七品可以为四个,以下只能为两个,普通大户人家也可以有两个。明塆老宅“户对”置于门楣上侧,为青砖缕雕短圆柱形,柱长0.2米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共有四个。这四个户对上均刻有图案,分别是鹿鹤同春、耕读传家、金童玉女、麒麟献瑞。这些不同的祥瑞图案,雕刻精美,主题鲜明,都寄寓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意。

匾额是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涵义广泛,起到激励教化的社会作用。明塆老宅第二重是正厅,四根巨大红杉木柱立在莲花柱础上,支撑起四根横梁和大架桁条,横梁下方是栎木雕刻的龙凤呈祥图案的装饰花格。据老人回忆,此厅正面原悬挂“翰墨流芳”四字大匾,相传是御笔所书。这块匾现已不知去向,而保存完好的还有“文魁”和“武魁”两块匾。“文魁”匾稍大,中间楷书大字“文魁”,右侧竖书“钦命代办湖北监临事兵部侍郎安徽巡抚加十级记录二次汪新”“钦命大主考右侍郎加十级记录五次谭尚忠”等五位正副主考官名录,④左边落款“乾隆六十年岁次乙卯中秋月明学醇立”。明学醇是今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霍明家村人,明姓在这里聚居约有人。据同治《嘉鱼县志卷五人物》记载,明学醇,号心斋,乾隆六十年()举人,考授国子监学正。嘉庆二十一年()归里后,主讲凤鸣书院,教人“以行为先,文次之”。⑤“武魁”匾较“文魁”匾稍小,显示出科举考试中重文轻武的特点。中间楷书大字“武魁”,而“魁”字左上角缺少一撇,以表谦虚意,右侧竖书“道光癸卯科”,左侧落款“中式举人明光斗立”。据光绪《兴国州志卷十六选举武举》记载,明光斗,字宪章,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武举人,以办团练出力获朝廷奖五品衔。⑥

“文魁”“武魁”匾的主人公远在嘉鱼和阳新,两县在清代同属武昌府管辖。明学醇和明光斗为何不辞劳苦送匾到蕲春洪曲嘴?相传,明其珠后人住在大宅第内遭人嫉妒,当地人欺负明家是外来小姓,到官府状告明家房屋建筑违制。明其珠后人回到原籍阳新诉苦求助,得到了老家的支援,嘉鱼宗亲送来了明学醇“文魁”大匾,后来阳新宗亲又送来了明光斗“武魁”大匾。当地人见明家文武双全,朝中有人为其站台撑腰,从此以后就不敢再为难他们了。在明塆老宅第二重的正中间后门门楣上方,有一块红砂石雕刻的匾额,镶嵌在墙体里面,上阳刻“丕成厥遂”四字,意即大展宏图。此种红砂石非蕲春当地所产,应当是从外地运来的,老宅内有多处构件用到这种材质的石头,确非一般人家财力所为之。

自康熙年间至今,三百年守望,在风雨激荡中,明塆老宅见证了明其珠后裔在蕲春枝繁叶茂。明氏后人尊此老宅为祖堂,为全塆共有财产。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曾作为政治夜校,周边群众在此学习文化知识,接受政治教育。后来,老宅里住进了五六户人家,几十口人从一个大门进出。现在老宅里已经多年没有人居住了,但依然是人们乘凉纳荫的好去处。

唐代诗人姚合有诗云:“几时身计浑无事,拣取深山一处居”。中国人向来安土重迁。遥想当年,明氏先人其珠公自阳新迁居蕲春,不是迫于无奈,定然不会有此举。当今社会河清海晏,国泰民安,如能看到后世子孙生活美满幸福,明其珠又是何其乐哉?

注释:

①年全国明姓编纂《中华明姓总谱》,阳新、蕲春同道堂《明氏宗谱》为其分卷。此谱记人叙事十分简略,且后人篡改痕迹明显,错讹之处较多。

②查光绪《兴国州志卷三十一祥异》记载,清代富水河流域共发生6次水灾。

③明其珠原配夫人墓俗称“太婆坟”。年清明节,蕲春明姓宗亲集体出资对该墓进行了全面修缮。

④五位正副主考官信息除此两人外,另有李肖筠等三人信息字迹少数辨认不清。

⑤见同治《嘉鱼县志卷五人物》:明学醇号心斋,乾隆乙卯科举人,考授国子监学正。屡试春闱不遇,旋归,主讲凤鸣书院。教人以行为先,文次之。生平口不道私昵,足不履公廷,有古人风。一夕假寐,若有人告云:仙府将召汝,并示以期。寐觉即诏其子曰:吾于某月某日将应仙府召。及期,早起沐浴,具衣冠,端坐堂上,召子侄亲友咸集,少顷,闻有鼓乐声。曰:迎者来矣,吾从此逝矣。遂瞑目而终。

另查阅光绪《蕲州志》和年《蕲春县教育志》记载,乾隆六十年()恩科乡试,蕲春中式举人有张文鹄与孟嗣宗二人。

⑥见光绪《兴国州志卷十六选举武举》:明光斗,字宪章,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光绪《兴国州志卷十六恩例志奖叙》:明光斗,以团练奖五品衔。

清代在康熙、雍正两朝时编撰过《兴国州志》,雍正十三年()到光绪十五年()间又修成光绪《兴国州志》,明光斗参与了此志的采访工作。

另据《明氏宗谱》记载:明安文,字光斗,办团练保举守府。这与光绪《兴国州志》记载略有不同。

作者/缪勇强蕲春县政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