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农家子弟,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笔者接触过的乡村老师有不少,其中名气最大、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别山师魂”汪金权老师。
年,汪金权老师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原本分配在著名的黄冈中学工作,后来主动申请调到更为偏僻、条件更差的蕲春四中任教。
汪金权老师在老屋前他扎根乡土大地,二十多年如一日,执着地教书育人,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汪金权老师的感人事迹经过媒体报道后,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年汪金权老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年9月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年6月14日,汪金权老师在与病魔斗争了个日夜之后,不幸去世。
年7月,笔者带着20多名学生来到了蕲春四中进行暑期社会实践。7月15日晚上,身体抱恙的汪金权老师前来看望来自母校的直系“学弟学妹”,并和大家分享了他关于教书育人的心得体会。
见面的第一印象,汪老师太苦了。在华中师范大学里,有不少汪老师的大学同学;他们留校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和他们对比,汪老师完全不像是同龄人。身材消瘦的汪老师,刚五十出头已经满头白发;生活的清贫与来自家庭的压力,让汪金权老师的负担很重。尽管如此,汪老师却将本职工作做得很好,并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撰写了不少教研文章。
汪老师指出,很多老师都强调要打造高效课堂,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比平常人更多的知识。他更强调的是“有效课堂”,一堂课哪怕只能得到一点东西,只要有收获就好,不能让学生在一堂课中什么都没有得到。
汪老师还分享了一个育人故事。一个学生因为家庭原因非常内向,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通过汪老师的教育和引导,这名学生最终被“”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录取。要知道在一所乡村高中,这是很困难的。经过过层层“掐尖”,不在县城里却在一个乡镇上的蕲春四中,很多同学能够考上本科已经很不容易。
面对一群来自“”大学、高考分数都在五六百分的学弟学妹;汪老师说,对于有些农家子弟而言,“成人”或许比“成才”更重要;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们的成绩,却忽视了对学生们为人处世的教育和引导。对于不少农家子弟而言,不走弯路、有一技之长,能够让自己过上还不错的生活,教育工作同样有意义。
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与汪老师合影更让我们感动的是,汪金权老师给来自母校的师生一一赠书,并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寄语。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和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那些选择留在城市的同学、同乡相比,汪金权老师尽管物质更加匮乏,生活经常捉襟见肘,但他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也让乡村教育因为他的存在有了积极的改变。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乡村教师作为“燃灯者”,点亮并温暖了农家子弟前进的道路。在一个“流动的中国”,有不少农家子弟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来到大城市读书、生活、工作、安家扎根。
汪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吃饭“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也许我是荒原上的一根电线杆,只能永远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最后,用汪金权老师在日记本的话再次缅怀他,并致敬那些在乡土大地默默苦行的乡村教师。
只有改善和优化乡村教师的生存生态,让他们少一些“后顾之忧”,多给予他们一些职业声望和价值认同,乡村教育才会更有希望,整个社会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
(本文为“教育燃灯者”原创作品,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立即删除。感谢您的阅读,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