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年至年的防御作战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迎来了解放战争的转机,解放战争的战局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但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已经成了蒋介石的下一步作战计划中的击打目标,目的在于消灭解放军的有生力量并破坏解放区。毛泽东同志结合全国的实际情况,决定采取“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的作战计划,决定部署刘邓大军从中央实行突围,渡过黄河,进驻大别山,对中原地区进行经营,使得国民党对解放区的攻击计划迎来了失败的命运,并使得中原解放区也开始形成,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迎来了历史性转折。

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成功是建立在数次失败的基础上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日后在中原地区尽快拿下战略指挥权做了准备,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军遭遇了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他们跨过了大江大河,在越过这些危险地带的同时,还要随之提防敌军的进攻,解放军几次陷入危机,前进受到阻碍,刘伯承、邓小平都是亲临战斗现场,在这次大转移中刘伯承就说过“下路相逢勇者胜”,在我军将士的英勇奋战下,我军将国军牢牢甩在身后,冲出一条血路,完成此次战略转移。

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我军的战略计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别山正好在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的交界处,战略地位和军事价值显著,加上大别山也是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有一定的群众方面的基础,而且敌方对这个区域的控制力很弱,并且我军要是成功控制大别山这个要塞,能完成东震南京,西迫武汉的战略态势,直逼敌军的两个核心城市,能对敌军起到威慑和压制的作用。另外,大别山是山地,海拔较高,现代化的队伍在这样的地方也讨不到什么便宜,可谓是易守难攻,大别山还有利于我们往长江以南发动进攻。而且,为应对我们跃进大别山的举动,国民党也只能派军队前往山区,但是又对刘邓大军造不成什么有效伤害,也就缺少兵力去完成对山东和陕北的进攻,于是这两个地区安全了。

年8月,刘邓率领的中原野战军结束了在南渡黄河之后打响的鲁西南战役并取得巨大胜利,国民党军共有五万人被我军歼灭,我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成绩也十分显著。但是我军在这场战斗中并不是完全没有损伤的,鲁西南战役结束之后,刘邓大军也死伤甚多,无论是兵员还是武器都在战斗中损耗颇多。就在这时,西兵团,也就是由华野组成的兵团赶来与中野汇合。由于西兵团也不好过,一纵、四纵都在此前的战斗中严重损伤,已经不具备大规模作战能力。剩下的三个纵队,三纵、八纵、十纵也或多或少都有损伤。但就在此时,中央军委已经下达了向大别山前进,将国民党军牵制住,不让其离开豫皖苏地区的命令,虽然中野刚与西兵团汇合不久,但也只能分开。接下来的情况很多人应该知道了,当时,中野拥有大量的重武器火炮,但是却将其破坏并且就地掩埋了,早知如此,就应该留给友军部队。

我们从西兵团的战况就能够看出当时中国所处的局面,与中原野战军分开后,西兵团带领大军在鲁西南地区与敌军周旋,这个时候国民党的第五军,第57师、84师、68师和暂24师等等部队都埋伏在这周围。西兵团采取游击战的方式,在这个地区时时发动小范围、小规模的战争,国军的兵力来回调配,拖住了其前进的步伐,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创造了条件。由于这个地区到处都是大片的沼泽地,又在我军的必经之地上,沼泽地就成为了双方交战次数最多的战场,这样一来我军前行更受阻碍,并且士兵脚部都已经溃烂,因此这时如果继续扛着我国的大型枪炮,那么国军很快就会追赶上来,那么一场大战是无法避免的。虽然我军战士斗志昂扬,但是人心是肉长的,长期与敌军周旋还要带着这样的大物件,谁也不能保证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万无一失。

在当时的情况下,刘邓大军会不会还有其他退路?当我嫩阅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当时毛泽东还提出了其他的战略构想,比如刘邓大军直出豫皖苏进行分段式跃进,结合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最终还是放弃了这种做法,不过还是保留了这种战术,只有少数高层知道,刘邓两人曾在鲁西南战役结束之后致电中央,解释了我军现在的情况,在激烈的双方交战中,炮弹已经消耗完了,且无法进行补充;伤亡人数共计1.3万人,医院里到处都是在战场上受伤的我军士兵,随部南下成为无法完成的事情;更加没有新的士兵补充进来,刘邓两人对大军能否马上战斗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如果还直出豫皖苏,搞分段式跃进的话十分容易被敌军分割包围,那么此前华野拖住敌军的行为就显得十分多余,所以只能停止直出豫皖苏,先去大别山。

进击大别山的时候,为何会派出刘邓大军呢?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执行此任务的部队定的是从华中,华东两支野战军中抽调一部分组成相对完善的一支队伍出来。可是,只见的当时国民党已经大举进攻山东一带,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国民党军当时已经将原本计划对付刘邓大军的王敬久集团调整步伐,去到了山东战场,至此,华野军方面所要面临的压力必然是巨大的,计划采用多线分兵作战的华野军,自然不敢再分散兵力,于是介于此种情况,5月4日,中央军委临时改变了计划,决定派出相比之下作战压力较小的刘邓大军独立进攻中原,并且在挺近大别山之后,建立根据地。然而,在刘扥大军受到命令以前,他们的主要作战方向是往豫西,不是中原地区的大别山。

中央综合当前形势考虑,最终敲定“实施中央突破,挺进大别山”的作战计划以后,刘邓对南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一个方面,野战军也算是有所进展,可是还没有达到能够发挥关键作用的程度。客观看待的话,采用“中央突破”,才能有效保护面对敌军主力部队的山东和陕北,减轻这两个地区的压力,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新的战机。实际情况就是,挺进大别山不但做到了让敌方军队只能被我军牵着鼻子走,让我方的其余部队的压力得到了有效缓和,最为重要的是,这让我军打破了之前只能被动的战场格局,成为我军由被动转为主动进攻的起点。

有些人会浅薄的认为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历时20多天,士兵人数就减少了6万,而且还造成了火炮武器的损失。这样似乎有点得不偿失,但是我们要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我军没有对国民党军队开展拖延行动,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和黄维的第十二兵团,邱清泉的兵团,由李弥和孙元良带领的两大兵团,还有李延带领的兵团都会出动作战,而且他们都属于国民党军队中的精英部队,那个时候就会给我军造成极大的伤害,也正是刘邓大军的这次挺近大别山的行动,一次性将国军剩下的主要战斗力往此处招引,为淮海战役的展开进行了提前准备,综上所述,如果挺近大别山没有成功,就不会有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战争也不知走向怎样的局势。

战争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如今的我们更多的还是只能从书籍或者影像资料去了解,即便是电影中的解放战争场景,也总是能让我们感到震撼,挺进大别山的整个过程似乎还发生在昨天,就像是一幅幅精彩又牵动人心的战争历史画卷,描绘和记录着革命先辈们为我们抒写下的壮丽史诗。甚至还曾有诸多不知名,默默无闻的英雄战士为了战争而献身,每每想到这些,都让我们内心多了一份感动和启发,让我们内心触动的,不只是战场上的细节和英雄战士们的革命精神,更多的是让我们意识到了,人民才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最终力量,这是人类历史发展至今都逃脱不掉的宿命,所谓民心者得天下,大抵就是如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