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湖大武汉,武汉多水,其实武汉也多山,虽然山不高,但是山还是很多的,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山的路。
武汉龟山
今人在俯瞰武汉市的龟山、蛇山、珞珈山、桂子山、磨山等东西走向的系列山丘后,可曾知否:武汉城区的山虽不高,却宛如一条“龙脉”,形成了一条武汉历史的“文脉”---若将武汉的山串连起来,宛如一条城市历史文化的长廊,以至于有人说读懂了武汉的山,也就读懂了武汉的历史。大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之感。
武汉与山有关的路牌
据地质文献记载,在遥远的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时期,今武汉地区属古扬子海的一部分,这从距汉阳城西6千米的锅顶山上所发现的汉阳鱼化石(志留系的早期鱼类,是盔甲鱼类演化的祖先类群)可以佐证。随着漫长而又复杂的地壳运动,武汉地区多次形成海陆交替的状况,但直到2亿年前,仍是汪洋一片。三叠纪末(距今1.95亿年前)印支运动,海水最后一次退出,上升成陆,而水下沉积的泥土,形成了今天武汉山系的雏形。在距今1.5亿万年到1亿万年的侏罗纪、白垩纪时期,长江中下游发生的地壳运动中最终隆起成为山。
据统计,武汉市海拔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平方千米,约占市域面积(.41平方千米)的5%左右。有各类山体多座,其中中心城区有山58座(汉阳8座、武昌50座),其它多座。这些山大都不高,大致呈“两横一纵”排列,支起了武汉地形骨架。“一纵”分布于武汉市北部包括黄陂区北部的双峰尖(.5米)、石门山、木兰山、狮子山、磨盘山、伏马山(米)等和新洲区东北边境的将军山、长岗山、艾家山等。这些山均为大别山余脉,大致呈北向南纵向分布。其中海拔.5米双峰尖为武汉市最高点。
按说高程超过米才称之为山,而“两横”中的山系一般仅海拔米左右,属江汉平原残丘和幕阜山山脉。其中远城区主要分布在江夏区、蔡甸区一线,从西向东有九真山(米)、马龙山、大军山、神山、铁锦山、公子山、鱼尾山等;另一横则是横亘于武汉中心城区。其北起汉阳的米粮山、仙女山、锅顶山、扁担山、凤栖山,过长江为武昌的蛇山、洪山、珞珈山、南望山、喻家山、马鞍山、九峰山。整条山系长约30千米,宽约1至9千米不等,呈东西走向,一般海拔在44-米之间。其中位于洪山区与江夏区交界处的顶冠峰海拔.1米,为中心城区最高的山。
武汉城区的山,虽不雄伟,却秀丽多姿,绵延起伏,蜿蜒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并与43座湖泊相伴,山水相映,景致天成,在城市中并不多见。此外,依托武汉山水资源建有69个公园绿地,面积达.14公顷,使武汉跻身于“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在武汉数千年的城邑文明演进中,大多是以山为平台,以山为依托的。从汉口的岱家山、吴家山;越过长江、汉水往汉阳、武昌走,汉阳境内有8座、武昌境竟有50座之多,这也难怪武昌成为武汉市历史最为悠久的地方,汉口历史最为年轻之故,因为早期武汉常遭水淹所致。
尽管逐水而居是先民基本的活动轨迹,但城垣的形成必然以山为依托。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周边出现的众多城邑大多在山上,如鲁台山、香炉山、临嶂山等。史载武汉中心城区最早的城堡是汉阳郤月城,亦曰偃月垒,东汉时戴监军所筑。其面积不大,但倚龟山南坡,扼守汉水入江口,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东汉建安初,黄祖任江夏太守,将郡治移到郤月城。而“因武而昌”的武昌,最早筑夏口城的时间是在吴黄武二年(年),“夏口城,在城西黄鹄山,孙权所筑,其城依山负险,周二三里。”(康熙《武昌府志》)。该城山顶的黄鹤楼即是当年城台上的军事瞭望台。这两座城堡是武汉最初的“双城记”。至唐中期,随着鄂州(武昌)作为区域性行政、军事中心功能的扩大,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孺始将鄂州城改建为砖城。至明代洪武四年(年),江夏侯周德兴又将宋元时的鄂州旧城向蛇山两侧大大展开,其东至双峰山长春观、西至蛇山下黄鹤矶头。北面城墙筑在凤凰山和螃蟹岬上,墙高壕深,固若金汤,故体形较长大的螃蟹岬又被民间俗称为“城山”。
山与城垣的依存关系据清光绪二年《武汉城镇合图》可知,“武昌府跨江包山,自三国吴时始城江夏山,因山为城,城大而形圆,东南广而西北狭,中横亘以山,山之脉起城东而达于西南,故高观山黄鹤山为界……”;汉阳“据凤栖之峻峰,倚大别之巨麓,蜀江西来,汉水东入,水光山色,四环而交映。”汉阳被称为“凤凰城”,因它背靠凤凰山而筑,明嘉靖三年兴修的汉阳砖城,城西即名凤山门。
至于汉口,它的形成是在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后,广阔的湖荡之地仅有一山,本名戴家山,海拔37米,被尊为“泰岱”而改名“岱家山”。清同治三年(年),经湖广总督官文批准,决定在袁公堤外筑堡开壕,上至硚口下至沙包(今一元路)修筑了一段形似半月的堡城墙,辟堡门7个,同时还建有15个碾台,其名无不与山有关。
无疑山是武汉的文脉所系,是武汉的城市之根。从知音故事到黄鹤传说,从三国鏖战到岳飞屯兵,从龟山脚下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到年爆发于蛇山脚下的武昌首义等传说和历史,串起了武汉最为厚重的历史之链,它们无一不与武汉的山相关!
此外,山还是武汉人最后的安身之所——如九峰、石门峰、扁担山、玉笋山等。
附武汉城区58座山:
汉阳片区:龟山(武汉电视塔)、梅子山、赫山、扁担山、磨子山、锅顶山、仙女山、米粮山计8座。
武昌片区:磨山(东湖风景区)、封都山、猴山、官山、张家山、南望山(地质大学)、喻家山(华中科技大学)、马房山(武汉理工大学)、放牛山、磨台山计10座。
九峰森林公园区,包括:风筝山、大团山、夹山、毕家山、袁家山、太渔山、吹笛山、许家山、吊鞍山、马鞍山、赵龙山、长山、团山、刺山、庙湾山、小长山、黄梅山、戴家山、石门峰、象鼻峰、纱帽峰、狮子峰、黄柏峰、大王峰、顶冠峰、钵盂峰、宝盖峰、蚂蚁峰计28座。
其他:蛇山、洪山、伏虎山、营盘山、牛头山、珞珈山(武汉大学)、凤凰山、花园山、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元宝山、土公山、狮子山(华中农业大学)、鼓架山计13座。
武汉大学
作者/来源:荆楚寄意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