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事业所构建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产业所形成的文化辐射力,共同形成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文化精神力量,更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力量,是湖北省黄冈市文化和旅游部门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
提升黄冈文化软实力的资源条件
红色文化。黄冈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诞生了两任国家主席、三位中共一大代表,组建了四支红军主力,发生了改变中国现代史进程的五大革命事件,走出了多名开国将帅;全市已认定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处、馆藏革命文物件,数量居全省第一。
名人文化。黄冈孕育了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等多位古今名人;产生重要影响的黄冈籍名人数量,与浙江绍兴并列全国地级市之首;宋代文豪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文学创作达到巅峰,发祥于黄冈的东坡文化,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
医药文化。黄冈诞生了明代医圣李时珍、“中华养生第一人”万密斋、“北宋医王”庞安时、“戒毒神医”杨际泰等余位名医;李时珍巨著《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圣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黄冈境内中医药材见诸《本草纲目》的达余种,其中地道药材品种近种,被誉为“大别山药用植物资源宝库”。
戏曲文化。黄冈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诞生了黄梅戏创始人邢绣娘、京剧鼻祖余三胜等梨园宗师;湖北现有32个地方剧种,黄冈占有6席;黄梅戏、楚剧、汉剧和京剧均富含黄冈元素,形成“四戏同源”独特景观。
教育文化。黄冈自古崇文重教,产生了以状元刘子壮、陈沆为代表的近千名进士;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冈教育事业长足发展,黄冈中学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生态文化。黄冈依山傍水、风光秀美,大别山绵延境内数百里,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的黄冈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全长公里,贯穿7个县市,连通沿线红色遗迹、绿色生态、禅宗文化三大旅游区;长江过境公里,境内水流、湖泊、水库星罗棋布;全市现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森林公园、9个国家湿地公园,8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生态资源独步武汉城市圈。
提升黄冈文化软实力的工作基础
国家级称号创建。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冈充分发挥文化和生态优势,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国家双拥模范城、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书法城、中华诗词之市、中国东坡文化名城、中国东坡美食文化之乡,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
生态资源保护利用。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集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历史人文于一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是湖北继神农架之后第2个、我国第37个世界地质公园,也是鄂东第一张世界级名片。
城市形象宣传。总结提炼出“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黄冈老区精神,加强“大别山水,人文黄冈”城市形象宣传,彰显人文底蕴深厚、山水生态优良的文化名城特质;举办大别山(黄冈)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和世界旅游博览会、东坡文化节、黄梅戏艺术节等多项宣传推介活动,黄冈旅游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文化事业发展。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市每千人占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平方米,居全省第三位;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全部实现通借通还,文化馆分馆实现乡镇全覆盖,全民阅读指数位居全省前列;建成“黄冈文旅云”数字化平台,初步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黄冈影视作品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以及金鸡奖提名奖,被业界誉为“影视创作的黄冈现象”;在全省率先出台地方性法规《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文物保护利用“一处一策”经验在全省推广。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全市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家,规上企业家,文化产业初具规模;现有国家A级景区72家,其中4A级20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家,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环境、游客满意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黄冈虽然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文化凝聚力有待加强,文化吸引力有待增强,文化生产力有待提高,文化创新力有待提升,文化传播力有待彰显。
黄冈革命烈士陵园
提升黄冈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路径
提练城市核心价值。深度发掘黄冈城市文化基因和黄冈人文精神特质,在黄冈老区精神的基础上,总结提炼黄冈精神,使城市精神成为市民的共同精神和价值追求;在“大别山水,人文黄冈”和各县市区现有城市宣传标语基础上,重新论证、分析、提炼,抓住最核心的文化脉络,深度提炼城市形象宣传标识,准确表达黄冈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统筹打造城市核心价值展示区域,将黄梅戏大剧院以及周边文化单元建设成为整体展现黄冈优秀文化的聚集区、综合性都市文化休闲示范区、城市核心价值展示区。
提升城市形象品位。落实主城崛起市域发展格局,坚持市区一体,引进一家品牌主题乐园,发展环遗爱湖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将城区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和文旅消费目的地,推动黄冈市区景区化和经济首位度;加快推进发行武汉城市圈“旅游一卡通”,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产品,推动文旅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书香熏陶、文明创建、实践养成、监督惩戒等文明实践“五大行动”,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动市、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布局生态空间,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将市、县文化元素广泛运用于当地地标性建筑、城乡道路、商业街区、旅游交通、客运枢纽、地方产品命名之中,展示黄冈城市面貌、气质和风采;利用信息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推动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质效。
擦亮城市文化名片。实施大别山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建设大别山长征文化公园,组织拍摄黄冈革命人物系列影视剧,精心打磨《红安魂》《大别山放歌》《印象大别山》等演艺节目,推出3至5条省级以上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建成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黄冈名人文化园,打造园林文化标志性建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黄冈旅游主要景点,加强东坡文化开发利用,创建东坡文化旅游区5A级景区;推进设立黄冈地方戏曲博物馆和黄冈黄梅戏会馆,整合促进地方戏曲保护和黄梅戏传承创新,加强重点剧目修改打磨,推出一批思想精深、制作精良、技术精湛的舞台剧目,办好张辉黄梅戏学校,推进黄冈艺术学校申办“湖北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发展中医药种植、加工、生产、销售等产业,打造健康文化精品线路,加快“药养游医健”五位一体融合发展,叫响“中国艾都”,打造百亿产业链;立足黄冈中学基础教育以及地质科学、红色教育、传统文化优势,推进品牌输出和产业引入,重点推进教育培训、教辅资料开发和研学旅游,打造国内知名的教育培训基地和研学旅游目的地;坚持红色城市、绿色发展,充分发挥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品牌效应,加快建立生态文明、管理规范、责任明确的一流世界地质公园建设管理体系,做大做强黄冈旅游产业。
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实施“以文润景”工程,推进红安创建红色5A景区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麻城创建龟峰山5A景区、罗田、英山创建大别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蕲春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做强文化制造业,做优文化服务业,重点培育20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团风文旅康养生态城、红安恒大、麻城将军文化园、罗田栗香小镇、英山毕昇康养度假区、浠水卓尔诗意康城、蕲春管窑陶艺小镇、武穴西游文化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依托本市影视生产基地,打造“湖北影视之城”,推进黄梅戏市场化运营,构建“学、研、演、营”四位一体黄梅戏特色文化产业体系,推进“非遗”活化利用,打造黄州农民画、团风龙舟会、红安大布、麻城福白菊、罗田油面、英山茶叶、浠水杂技、蕲春艾灸、武穴竹艺、黄梅挑花等一批特色产品;出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举办主题文创设计、文创产品赛事活动,推进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动漫、文化传播、文化投资运营发展等业态发展。
提升城市对外影响。整合媒体资源,构建“市+县”“政府+企业+经销商+媒体”“平台+联盟+媒体”“文旅+直播+短视频”“跨区域、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等联动传播模式,形成全域齐动、内外互动的全方位宣传推广格局;围绕“主城崛起、两带协同、多点支撑”市域发展布局和“一区两城”功能定位,通过全媒体手段,讲好黄冈故事;持续高标准打造大别山世界旅游博览会、东坡文化节、黄梅戏艺术节、杜鹃文化旅游节、李时珍医药文化节,举办农民丰收节、菊花节、油菜花节、板栗节、甜柿节、吊锅节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节会活动,进一步擦亮大别山(黄冈)世界旅游博览会“文旅+”合作、交易和推广平台;加强武汉城市圈、大别山区域、长江经济带、“中三角”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友好城市文化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鼓励黄梅戏、杂技、民间艺术等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扩大黄冈文化软实力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图片由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责编:杨晓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