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老汉的一句话,让旁人听后惊讶不已

年春天的一个上午,河南新县老新华书店的对过,一位老人拄着拐杖、蹒跚地走到路边的修鞋摊上。

老人身材干瘦,穿着一件旧蓝布衣和一条洗得发白的军裤,手里拎着一双手工布鞋。

从鞋面密密麻麻的针线可以看出,这双鞋已补过多次,而这次老人是想给布鞋钉上一层“轮胎底”。

“老大爷,鞋子这么旧,还要加鞋底啊?”一个来修鞋的旁人问道。

“鞋是旧了,加层鞋底还能再穿几年。”老人语气平和地回答道。

鞋底钉好后,老人拎着鞋渐渐走远,修鞋老汉站起身,神秘地对旁人说:“晓得他是谁吗?他就是开国上将许世友的长子许光。”

旁人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顿显惊讶的表情,他们很难想象,出身将门的许光竟是如此平凡,而这一年,许光已81岁。

“潘冬子”的原型究竟是何人?

在我们心中,许世友将军是功成名就的开国元勋,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

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

然而几十年里,很少有人知道,许光是许世友将军的长子,以及少年时的他就是电影《闪闪的红星》里“潘冬子”的原型。

作为将门之子,且曾是一名优秀军官的许光,自年返乡替父行孝后,不止一次地放弃返回部队,从此淡出众人的视野。

那么,许光为什么要放弃前程似锦的军人生涯?几十年里,他在做什么?他的子女,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3岁历经磨难,16年后父子重逢

许光

许光,年出生于湖北麻城县(今河南新县),是许世友与发妻朱锡明所生的三个儿子中唯一存活下来的长子。

年,鄂豫皖根据地失守,许世友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从此,3岁的许光随母亲和奶奶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许光的童年,可谓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他逃过了敌人的围堵追杀,躲过了反动武装的扫荡烧山,而他每天都在模糊的记忆中寻找着父亲的身影。

许光和父亲许世友

年,映山红盛开的季节,19岁的许光在王树声将军的帮助下,终于在山东见到了阔别16年的父亲。

父子久别重逢,许世友欣喜万分,他拍了拍许光的肩膀,问:“儿子,你以后想做什么?”

许光看着父亲的眼睛,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想当兵,像您一样报效祖国!”

许光从戎的决心,以及他曾在艰苦环境中所练就的坚强意志,使他在此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人,也成为了北海舰队的首批舰艇长。

从军的十几年里,他从未向旁人透露过自己是将门之子的身世。

离开部队时不舍,部队有意调回时为何又甘于放弃?

众所周知,许世友将军是一个孝子,其“三跪慈母”的典故在民间传为佳话。

年6月,正在东南沿海视察海防、准备军演的许世友接到了母亲病重的消息,他为此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派许光返乡照顾母亲。

许光

此时,36岁的许光风华正茂,如果离开,就意味着放弃在部队的锦绣前程。

虽有万般不舍,但许光毅然选择了放弃,甘愿从繁华的海滨城市青岛调回到大别山深处的新县人武部;从军官转为一名普通参谋;从副团级降到正营级。

临别之际,父亲的眼眶湿润了,他对许光说:“大安,你是我的好儿子!”(许光原名许大安)

返乡后,许光无微不至地照顾奶奶,只要一有时间,他都会陪在老人的身边,真正做到了百依百顺。

许光的奶奶

半年后,老人安详地离开了她生活了94年的人间。没过多久,部队有意让许光重返海军,可他却婉言谢绝了。

原来,在照顾奶奶的这段日子里,许光和乡亲们产生了深厚的情谊,且目睹了家乡的贫瘠与落后,所以他甘愿扎根新县,为民造福。

“我不能在军营里施展抱负,就要在家乡有所作为!”

许光

提到许光,新县居民朱慈柱忍不住地流泪:“没有许光的资助,我们姐弟几个不可能活下来!”

那是年9月的一天,许光在回乡路上看见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在坟前啼哭,他上前一问才知,女人的丈夫早逝,她一人拉扯着5个孩子,孩子们整天忍饥挨饿,她迫于无奈,跑到丈夫坟前啼哭。

女人泪如雨下的哭诉、孩子们楚楚可怜的眼神,让许光顿生同情之心,他当场掏出80元钱交给女人。

此后,许光每年资助他们两次,每次都是四五十元,直到9年后一家六口的生活改善为止。

从年之后的数年里,经济并不宽裕的许光,先后赡养了5位亲人,为9名老红军的遗孀养老送终,资助红军后代多人,而他始终穿着那套洗得发白的军便装。

许光说:“我看不得苦难中的人,每次看到就会生出深切的痛苦与同情!”

如今的新县

新县,曾是鄂豫皖苏区苏维埃政权首府所在地,也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驻扎地。上世纪70年代,这里依然贫瘠,很多地方都没有通电,百姓的生活极其不便。

为此,许光带领民兵架设高压电线,几吨重的电线杆一根根往山上扛,架通了35千伏的高压电线,让家家户户用上电,新县小城也从此“亮”了起来。

许光(左一)

年夏天,新县遭遇洪水。为尽快处理险情,保证群众安全,当时已是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许光深夜赶赴险情地区。

不幸的是,吉普车在途中翻入沟壑,坐在副驾驶的许光,被重重地甩到了前挡风玻璃上,当场昏厥。

经抢救,昏迷3天的许光终于苏醒,但他却强烈要求换到普通病房,他说:“县里只有这一间重症病房,我占着,再有急救病人怎么办?”

然而,此时的他并未脱离危险期。几天后,许光又赶到水库,和民兵一起扛麻袋,堵决口。

事后,许光说:“父亲让我回来,不仅是对奶奶尽孝,更是对曾经饱受苦难的老区人民尽孝。”他还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我不能在军营里施展抱负,就要在家乡有所作为!”

这一点,许光做到了,他把一切为民的情怀融入血脉,将青春与血汗无怨无悔地献给了老区。

“父母无权剥夺子女吃苦的权利!”

许光有两儿两女,分别取名“昆、仑、江、海”,其含义就是希望儿女自立自强、坦荡磊落。

许光的4个子女

年,长子许道昆高中毕业想应征入伍,此时恰逢许世友将军的老部队在新县招兵,而时任新县人武部副部长的许光又是征兵工作的负责人。

可让许道昆没有想到的是,父亲却因他条件不符(年纪差一岁)将他从报名单里划了出去,而是让他下乡当了一名知青,直到一年后才被应征入伍,并被分到了最艰苦的部队。

年,二儿子许道仑即将从部队复员。复员前,许道仑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我就要复员了,您看怎么办?”

在信中,许道仑表明他想继续留在部队提干的想法。可是,父亲的回信却出乎他的预料:“你已经光荣地服完兵役,可以退伍了。”

就这样,许道仑回到了新县,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着。同样,许道昆也在退伍后返回家乡,埋头苦干,默默无闻。

许世友将军与长子许光、孙子许道仑、孙女许道江、许道海

许道江,是许光最疼爱的女儿,她通过苦读考上了军校。多年来,她奋发努力,成为一名军事学女博士,而她每次返乡都要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及汽车,有时连车票都买不上。

即便这样,已是县领导的许光也从未用公车接送过一次,哪怕是公家配发的电话,他都没有用它给女儿打过一次电话。

对于父亲的“严格”,许道江早已养成了从不向父亲开口的习惯。每逢提及父亲,她都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而她也一直将这种压力化成激励自己进步的动力。

小女儿许道海,从信阳师院毕业后有机会到更高一级的学府深造,或留在信阳工作,而父亲却说:“回新县有什么不好,新县的教育正需要人呢!”

从此,许道海在新县当了一名普通老师。

对于许光的教育方式,有人一时不解,而许光却说:“父母无权剥夺子女吃苦的权利!”

“不靠真本事,光想靠关系,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许光都要求子女绝不能利用家庭关系为自己谋一点私利,即使关乎“前途”,他都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

开会中的许光

年,许光已接近最高服役年限,考虑到他在新县业绩出众,省军区拟提升他为军分区领导,而他却申请转业,唯一的请求就是继续为新县工作。

年,许世友将军逝世,将军的一位老部下考虑到许光是一个优秀的人才,有意调他到军区机关任职,而他却婉言谢绝。

对此做法,旁人不解,许光却显得十分平静,他说:“不一定非要当将军、扛将星才算有光明的前程,扎根农村,同样光荣!”

许光的话,虽让众人发出无限感慨,但还是有人认为他过于“刻板”,放着现成的“梯子”不爬。

许光听后,淡然地笑着说:“不靠真本事,光想靠关系,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许光

多年来,许光践行着对父亲的承诺,可谓父子连心。

当年,父亲义无反顾地走出大别山,那时乡亲们需要革命,需要改天换地,而今天,家乡需要建设,乡亲们有待过上富裕的生活。

由此,“离开”和“留下”是许世友父子的无私选择。

“不要占便宜,占便宜会犯错误。”

“你们爷爷去世时只有元的存款,喝的酒没有一瓶是用公家钱买的,你们要继承下来,不要抹黑。”许光的这句话,一直印刻在儿女的心里。

二儿子许道仑说,父亲时常讲一句话:“不要占便宜,占便宜会犯错误。”

许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新县的几十年里,从未利用职权为自家牟取一点私利,即使公家分给他的住房,他都主动让给生活困难的同事。

许光的住处

搬家,别人是越搬越好,许光则是越搬越差。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作为县领导的许光多年里一直住着极其简陋的房子。

泛黄的墙壁、斑驳的裂痕、粗糙的水泥地、70年代的衣柜、80年代的木床,数十块蜂窝煤倚墙而立,以及一根看不清颜色的绳子吊着一颗昏黄的灯泡……

很难想象,开国上将的长子,就是在这样一套60多平米的房子里实现着他替父尽孝、为国尽忠的抱负。

许光的住处

儿女心疼父亲,多次提出给他改善居住条件,但许光严厉拒绝,他告诫子女,要勤俭节约,不搞特殊化。

的确,许光将名利看得很淡,他从不高高在上,更不比财富多少和职位高低,即使关系到个人的薪资待遇,他都为之淡然。

许光(前排左二)

年,许光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在办理手续的时候,有人提醒他:“退休和离休的待遇相差很大,如果能证明解放前参加工作,就能享受离休待遇。”

其实早在年,许光就已在海军任职,而且证人健在。可是,许光却坚持办理退休手续。为此,众人不解,许光却说:“比起战争中牺牲的红军,我们应该知足了。”

“我早就把高干子弟的帽子摘掉了……”

许光淡泊名利的品质感染着身边的人,尽管平时对儿女“严格”,但并不影响他在儿女心中的慈爱形象,而他那绝不享受“特权”的原则,始终印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孩子们懂得,这是父亲对他们的良苦用心。

许光和孙子在一起

许光的4个子女,在他人眼里是县领导的子弟,也是开国上将的后人,从他们懂事起,就从来没有“享受”到这耀眼光环下所带来的“好处”。

从小到大,许光都要求子女永远低调做人,他告诉子女:“我早就把高干子弟的帽子摘掉了,你们更不能戴!”

这是许光一生的坚守,也是许家多年里一直恪守的家规,而子女没有辜负父亲的教诲,无论何时何地,乃至现在,他们始终都过着“为人低调、脚踏实地”的生活。

许光和老伴在许世友将军雕像前

好的家风总是世代相传,正是许世友将军那种“生活永远低于人民”的品质,以及许光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所树立的优良作风,才使得许家坚守着“不以高干子女、名人后代自居”的家风。

多年来,许道仑的爱人没有工作,在县城摆了一个小摊儿,很多人劝许道仑给她找份工作。

殊不知,在结婚前,许道仑就和爱人约法三章:“自食其力;不搞特殊化;不借长辈的关系谋取利益。”

许道仑说:“父亲带给我们的家风,比任何一种教育都深刻!”

住院提出“三不”原则

晚年的许光(左)

年5月,许光查出患有肺癌,在儿女的反复劝说下,他才勉强住医院。

住院时,许光不仅拒绝到好一点的病房,还为防止“待遇超标”而特别提出:“不用进口药;不做过度治疗;不给子女添麻烦”的“三不”原则,但凡昂贵的医疗以及相应的国家补助,他都拒绝接受。

20天后,许光坚持出院回家,他说:“在这要花很多钱,我是一个普通家庭,没有那么多钱啊!”

医院在得知这位病人就是许世友将军的长子后,允许费用缓交,即便这样,许光仍坚持回家,他非要亲眼看着儿子交了2万元钱才肯放心。

许光的住处

年1月1日,许光把许道仑叫到房间,他从抽屉底层抽出一张存折交到儿子手里,让儿子在他去世后捐给县里的公益事业。

儿子打开存折,上面清晰地印着20万元的存款,他知道,这是父亲一生的积蓄。

许道仑合上存折,离开了父亲的房间,因为他不愿让父亲看到,此时的他,已是泪流满面。

年1月6日,许光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走完了他84年的非凡人生。

在许光去世后不久,儿女们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一个抽屉里装满了祖父和父亲的信件,每一封信都体现出一位老革命家对儿子的牵挂和教导,以及一个儿子对将军父亲的崇拜与敬仰。

结语

青山有幸埋忠骨,碧水悠悠伴孝魂。许光生于大别山,又归于大别山,他将自己的大半生无私地奉献给了老区。

他历经沧桑,却意志坚强;他出身将门,却甘当布衣;他头顶光环,却两袖清风。许光的一生,可谓是磊落的一生。

许光,传承了老一辈的红色基因,继承了将门的优良家风,而许家多年来的传承与坚守,让人可敬可佩,也让人深省与反思……

家风正,则民风淳;家族兴,则国家强。要想树立良好的家风,许家的教育值得我们借鉴。

后记

许光生前拒绝任何采访,直到他去世后,其事迹才被各大媒体报道,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纷纷称赞许家,并开展各项向许光学习的活动。

如今,许家后人依然过着低调而平凡的生活,他们勤勤恳恳地工作生活着。

有时,许道仑因思念父亲而坐在父亲的床边,他恍惚觉得,父亲依然坐在书桌前看着报纸;他又仿佛看到了他去当兵时与家人分别的场景。

“尽管爸爸不善言辞,但我在人群中看着他朝我挥手。”说到这里,许道仑眼眶湿润了。

同样,许道江也思念着父亲,她时常拿出父亲的照片,一看就是好半天,沉思之时,耳边仿佛又传来了父亲那慈爱和蔼的声音。

许道江曾说,她的女儿一直崇拜着爷爷,她问过女儿:“和同学说过爷爷和曾爷爷吗?”

女儿说:“没有!”

但许道江知道,女儿会永远记在心里,表现在行动上。

每年杜鹃花开的时候,儿女们都会回到大别山,去看望他们的爸爸和爷爷……

感谢阅读,欢迎收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