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特效药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435851.html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一个重大而全新的论断。这一重大论断科学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之间的本质关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时代精华”重大论断中蕴含的学理、道理和哲理,特别是对“两个相结合”的规律性认识,需要深入研究和深刻领悟,以增强践行“两个维护”的历史自觉和奋进新征程的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现代化河南建设之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关键词:历史决议;“时代精华”;精神特质;文明形态

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大而全新的论断,从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的理论创新中的历史地位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是对其进行的更深刻洞察、更全面概括和更本质把握,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百代之流、汇古今之变”的中华文化特质和中国精神气质,标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这一重大而全新的论断,讲清了中国之路、中国之理、中国之治,阐明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中国理论的科学性、中国制度的优越性,科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经验密码,为世界社会主义向何处去提供了中国方案,对于解决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国家“强不强”、中国共产党“硬不硬”、世界“和平不和平”等问题意义重大。对于这个内涵深厚、意义深远的重大论断,需要深入研究和深刻体悟,以增强践行“两个维护”的历史自觉和奋进新征程的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和光辉典范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积极弘扬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史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中华民族在多年历史奋斗中积累的文化养分,汲取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价值追求、人文精神、政治智慧和历史经验,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系统总结了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而且将其作为治国理政重要思想的文化资源,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新”指明了前进方向。

1.“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到新高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根植于历史的中国,又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深厚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文明滋养,汲取“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的文明基因,体现了厚重的文明底蕴和博大的人文情怀。

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理论和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深邃思考并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它们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印记。如引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连通“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自知者英,自胜者雄”阐明自我革命的传统和优势等。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望历史、立足当代、远观未来,深刻汲取了中华文化理念智慧,其宏阔性视野联通着中华文化的历史赓续,其创新性思维深植于中华文化的丰厚沃土。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相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科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特别注重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克服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这种“抽象继承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民本思想到“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古代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中华文化中有关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但其具有明显的工具理性,本质上体现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些重要论述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有机结合,而且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而既全面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合理因素,又超越了其本身的工具理性,使之更具根本性和价值性。

二是从“大同”思想到“中国梦”。无论是孔子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还是陶渊明的“桃花源”、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尽管都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但却无一不停留于想象的空间,可以说是中国式的“乌托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延续了大同思想中关于未来美好社会的构想,又将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实践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实现了对古代大同思想的科学超越。

三是从“以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中国古代有着朴素的“以法治国”理念,强调“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令则行,禁则止”。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深刻论述,强调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任务,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仅丰富完善了我国传统法制思想,而且实现了古今法治思想的充分融合。

3.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很多方面融会贯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共产主义道德品格,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具有内在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不仅占据了真理的制高点,而且占据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形成了以集体主义、革命精神、斗争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创新精神等为核心的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体系,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强大动力和精神品格。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共产主义道德品格相对应,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卓尔不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忠恕之道、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民惟邦本、任人唯贤、协和万邦、大同理想理念,以及天下为公、浩然正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道德情操,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文明进步的独特方式、思想智慧和实践成就,滋养和缔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是人类文明极富创造性的成果和重要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必然的结合载体,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实现新的飞跃的重要思想资源,与共产主义精神品格具有水乳交融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其根本在于它扎根于中国大地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小康”“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概念的提出,就是我们党在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新话语表达、构建治国理政方略方面的成功范例。例如,民本思想与群众路线、尚贤思想与干部路线、大同理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崇德精神与党性修养、小康之治与小康社会等,均体现出对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过去我们对传统文化否定得多,肯定得少;看到负面多,讲其正面少。今天,我们要萃取精华,汲取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立足中国发展实际,从方法论层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支撑;从认识论层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力量;从价值论层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历史方位论层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道路的历史基础,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本寻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内涵丰富中华文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光照亮复兴之路,展示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样态。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两个相结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到新的时代高度,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理论结晶。“两个相结合”是我们党全面总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得出的科学结论,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创新的内在机理,而“时代精华”重大论断的诞生,则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引。

1.“两个相结合”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相结合”的最新成果。这一思想既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灵魂,又承载着中华文化独特的民族特色,体现出二者融合的新成果。推进“两个相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中心的过程。

首先,解决中国问题需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因此,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问题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其次,解决中国问题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经验总结。马克思主义多年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多年的奋斗史深刻表明,马克思主义要不要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及怎样实现结合,这些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着中国共产党人,成为我们党面临的最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艰辛探索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之后,才找到了适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使其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2.“两个相结合”创立和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的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的新的飞跃。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要矛盾不同,回答的时代课题不同,但都遵循了“两个相结合”的基本规律,理论创新实现的三次飞跃都有着实质性的内容和共同的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坐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中的一个新的历史标志。

坚持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从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能根据时代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命题进行了认识论上的创造性阐释,使其具有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小康”思想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从而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雄才伟略,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深化规律性认识,回答了一个又一个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在“两个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独特理论品格的原创性重大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三)“两个相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使党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把握达到新的认识自觉和理论自觉。“两个相结合”的规律必将引领全党更加自觉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实现新的飞跃。

1.“两个相结合”开阔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新视野

不同国家因国情、历史、文化不同,所选择的道路亦不同。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巨大效应,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注入了勃勃生机。“两个相结合”的提出,使全党更加清醒、主动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道德传承、思想文化、精神观念和理性思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源泉。

2.“两个相结合”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两个相结合”的提出,必将更好地引领全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发挥好先进文化的促进作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美好的前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第二,从实践中生长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必须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在中国具体的现实中落地生根。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的新的理论形态具有世界性意义

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集大成者。自《乌托邦》问世,社会主义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史,走过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提出到实践应用,从一国探索到多国发展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汲取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演进的深刻教训和经验成果,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多年的历史坚持与扬弃的智慧结晶,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志、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在当代中国,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冯友兰曾指出:“中国今天也需要一个包括新文明各方面的广泛哲学体系,作为国家的指针。”中国近代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于改变了其与西方文化的隔绝状态,开始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五四”以降,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代替“进化论”成为指导人们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新的理论形态,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思想。这也表明,中华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中克服了民族的局限性而具有世界性意义。

二、“时代精华”重大论断的精神特质

从坚定“文化自信”到实现“两个相结合”,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些重要论述的演变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性、时代性以及创新性的特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坚持“两个相结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的产物,其中华文化之特质、中国精神之气质、中国风范之特质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中华文化之特质

在中华文明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若星辰的中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变革的深刻教训,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魏征说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他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不仅在于其形成发展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伟大的中国精神气质,而且更在于其本身在实践中不断赋予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重要理论标识。自古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不断孕育生成了伟大的中国精神,而伟大中国精神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文化主要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一脉相承,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具有“执中”“中和”的气质,其中独有的“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天人观”“群己观”“义利观”“知行观”“天下观”至今仍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是我们今天进行文化创新的宝藏。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具有“敢不敢”的特质,是在实践中积淀和孕育形成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凝聚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体现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精神追求,始终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前进方向的文化,具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相一致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优越性,也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实现了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时代精神的融会贯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民生建设的思想,是中华文化“讲仁爱”精神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华文化“重民本”思想的体现;兑现承诺、诚信相待的外交观,是中华文化“守诚信”精神的体现;倡导公平正义,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中华文化“崇正义”精神的体现;和谐相处、和衷共济的民族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中华文化“尚和合”精神的体现;倡导绿色发展、保护环境,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文化“小康”思想的体现;等等。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治国理政方略和实践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中治国理政精髓的深刻把握和创造性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极大地丰富了党的执政智慧、领导艺术,彰显了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提升了现代国家治理效能。

(二)中国精神之特质

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在价值观方面的集中展现,是中国人民独有的气质品格和精神表达。在人类历史流变和文明更迭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民族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精神特质和精神风度,它支撑着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和团结统一的力量源泉。中华文明在多年历史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长、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精神”这一概念,并凝练阐述其核心内涵,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他还从中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精神”进行创新拓展,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政治立场、理想信念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创新升华,概括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中国精神增添了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包含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头,谱写了百年壮丽精神史诗的伟大开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史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了革命精神、奋斗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既包含着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情怀与追求,又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与担当。伟大建党精神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神原点”,由伟大建党精神发端,一代代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家园。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提出,是新时代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精神的凝练升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和一以贯之。一方面,是对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高度凝练和升华,并以中华文化为归因,立足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而不断充实完善;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具有同构性,中华民族创造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三)中国风范之特质

坚持中国道路,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在百年奋斗史中,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道路,这条道路坚定不懈追求中国气派和中国风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支撑。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结合,是因为二者都具有开放性、辩证性和与时俱进的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无神论、唯物论以及深厚的民本思想传统,追求大同社会的美好理想。同时,它还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延续性的特点,从而使二者的深度融合具有了可能性和现实性。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更加重视吸收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在这里,中国化,就是指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本土化就是要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许多理论创新成果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中华文化经典名句和历史史实来阐述观点、分析问题、启发思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语言魅力和活力,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具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一个理论创新,都是从实践中产生、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检验确认为真理的基础上更好地指导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重大论断,既源自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又带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领袖人物强烈的文化情结和精神追求而赋予的鲜明“主体色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国情、浩然的民族魂,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是彰显文化自信、包含历史自觉、赓续中华文脉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整体的辩证思维、革故鼎新的创新思维、经世致用的务实思维。坚持系统观念,“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体现了注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体现了务实风格和实干精神。坚持改革创新,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则体现了“变化之道”“与时偕行”的思维方法。这种“中国风范”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在中国讲就是实事求是;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在中国讲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关于民主的基本原理,到中国来讲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出生在红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随共产党、追求真理的老革命,浓郁的革命氛围和家庭熏陶,不仅从小培养起其强烈的文化情结和高远的精神追求,而且赋予其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的先天“文化基因”,奠定其始终忠于信仰的“红色精神”气质,并在其长期从政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的强烈的文化情结、高远的精神追求及其相关从政实践,不仅显示出其作为领袖人物的深厚文化素养和崇高精神境界,而且也为“时代精华”重大论断的产生赋予了鲜明的“主体色彩”。

三、“时代精华”重大论断的文明形态意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国的实际和世界历史格局的变动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的新观点,是一种体系性的存在,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境界。“时代精华”这一全新而重大的论断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一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华文化底蕴和极富创新意识的时代底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在继续推进“两个结合”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将继续引领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前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研究大国崛起史、朝代兴衰史,还要研究文明兴衰史。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自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早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之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明确指出,一种思想文化传播到一个新的民族或地区中,要被该民族或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就必须与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结合,这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本土化规律。党和人民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而且使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完全正确,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完全正确。在一百年的不懈奋斗中,正因为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我们才找到了正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建立并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极为艰巨、极具挑战性的努力。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力量。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向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是当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精神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思想理念,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如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如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还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处世方法,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俭约自守、泰和中和的生活理念等,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根植于历史的中国,深刻汲取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主要侧重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忽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起点”,其优秀成分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的肥沃土壤。正如产生于西方文化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理论来源一样,具有多年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华文明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资源,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民族的根基和文化的血脉。在我们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千年传承和百年巨变的特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不仅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了文化、文明的根基,而且开辟了气象万千、群峰耸峙的壮阔境界。

(三)始终着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创造性地提出“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新时代鲜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思想都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等思想的科学指引,也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保民、安民、富民、乐民”等思想的滋养,以及“合则强、孤则弱”等思想的启迪。正是因为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始终着眼于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信服和践行,并指引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为当代中国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四)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求大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资源和核心价值。“中华文明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担当的应有气魄,站在人类的高度,以中华文明的自信,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贡献“中国智慧”。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年第70届联合国大会讲话中,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对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外交宗旨的承诺,包括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公平、开放、包容、共赢的发展观,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以及尊重自然、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当前高质量发展中的“一带一路”倡议实践也从另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五)始终着眼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犹如浴火凤凰、涅槃重生,再次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当代价值。这种文化底色也赋予了中国道路鲜明的中国特色,将其与西方道路区分了开来。中国道路是一条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既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又与时代主题同频共振,是传统和现代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现代化。这种厚重的文明自信、强烈的文化自信、深厚的历史自信不仅来自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更来自不断裂、从未断绝的历史传统,来自不断积淀的精神内核。正因为有文化的滋养、中国精神的激励,中国道路才最有韧劲、最有内涵、最富力量。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出来的正是一种文明的新生和兴起。

 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现代化河南建设之路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核心区,以河南文化为中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主体,富含河南鲜明地域特色的河南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增添了中国精神的光华。对于中国来说,河南乃至中原、中部具有十分独特的位置。河南在中部的位置,在中国的位置,就如同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因此,河南的特殊性、中心性、典型性,就决定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