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为了粉碎国军向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纵队12.4万人挥师南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大别山转战7个月之久。在此期间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局。但至年3月28日刘邓大军主力就转出了大别山。如果当时能牢固地占领大别山,更可切断国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既然占据大别山地区的战略作用如此之大,为何刘邓的军队大部分都西撤了呢?

原来从北伐时期开始,国民党新桂系军队就曾进入大别山驻扎;抗战时期,新桂系首领李宗仁担任第5战区司令长官,率领以桂军为骨干的大批部队长期在此抗击日寇。10年来,新桂系军队上至师团长,下到连排长,甚至许多老兵娶的都是当地媳妇,加上新桂系军队也注意拉拢当地士绅,因而统治基础较为深厚。

同时,为了防止革命势力再起,新桂系将统治广西老巢的经验也移植到了大别山区,实行保甲联防,建立了各级民团组织。这种由地主、乡保长指挥,被称作“小保队”的保安队,不但熟悉当地的风俗民情,也熟悉解放军的一整套游击战术,使得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区开展的土改和政权建设举步维艰。

其实早在年底,桂系就开始实行民团制度,具体的组织结构是这样的:由省主席兼任全省民团总指挥,在每个行政专员公署成立区总队(即今天的地级市),每个县有民团联队,县长兼任联队长;每个乡镇有民团大队,每个村寨有民团中队,村长、乡长兼任指挥官,甲长、保长兼任班长、排长。

桂系还规定所有18-45岁的健康男性,一律必须参加民团训练;在学校,则不分男女,皆须参加。

桂系军阀在统治大别山时期,便将这一套民团制度原封不动移植到大别山地区乃至整个安徽省。

当初中央军委之所以选择让刘邓率部挺进大别山地区,其中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大别山是老革命根据地,红4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和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5师都先后在这里建立过根据地,这里有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人民群众,而且刘邓大军系从大别山起家的红4方面军发展而来,不少高级干部就是大别山区人,在这里有雄厚的人脉与群众基础。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中野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安徽省主席李品仙立即下令所有民团都扛起枪来,准备战斗,还在整个大别山地区施行坚壁清野,因此一般老百姓见到大军就跑,并且是整村整村往深山里跑。部队行军打仗,别说靠老百姓支援,就连找个向导都非常困难。再加上大别山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有时部队有钱也买不到粮食,饿着肚子行军作战是经常的事,还要时时受到民团的搔扰。

因为难以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因此刘邓大军在完成调动国军回援,扰乱其重点进攻的任务后,除留下少量部队继续在山里打游击牵制敌人外,主力果断西撤,另觅战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