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解放战争已经打了1年之久,举国上下的形势走向,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国民党军总兵力直转之下,降到了万人左右,总之,战略机动能力大为减弱,战斗力也已然不能和起初相比较;而与之相反的是,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增加到了万人,论战略机动能力,自然是已经超过了国民党军。当时,解放区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后方搞生产的力量更是非常的积极,百姓的粮食也就看到了希望,因此参军的百姓也变得踊跃了起来,只要兵力多了起来,人民解放军的实力自然只升不降了,而反观国民党统治区,不断发动群众开展革命运动的任务,也在稳步进行着,逐渐形成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条战线。在此形势下,在中共中央的商议下,人民解放军第二年的基本作战任务被确立: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不属于我党范围的外线去,将战火烧到国民党领导的区域中,直接在外线大量歼敌。以刘邓大军对敌军的中央力量突破为主,之后由三路大军齐头并进,不给敌方任何逃脱的可能。

挺近大别山的成功是在共产党英勇抗战、艰苦奋斗的优秀精神下得以实现的,刘邓大军在艰难的情况下渡过黄河后,大别山与他们当时所在的鲁山存在多里的距离,在这多里的路程中,除了各种沙、河的阻碍之外,还可能被敌军围追堵截,危险系数极大,

强渡黄河时曾遭遇敌人的进攻,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领军人于前线进行指挥,并不断鼓舞士兵作战,邓小平进行指挥时说道:“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打过去!”。战士们在听到这样的鼓励后,更加坚定不移进行作战,随后齐心协力突破了敌军的围堵,刘邓大军正是靠着顽强作战的抗战精神,20多天里,他们经历了太多太多战斗,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大别山也迎来了他们,在此处既建立了新的中原解放区,又扩大了共产党的根据地。

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次行动也成为了我国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转折点,我军在战场上的角色发生转变,由防御转为反攻,战略大反攻行动正式开始,在我军各路军队的紧密配合下,刘邓大军执行此任务选择的是无后方的千里跃进方式,当时的大别山是国民党的管辖区域,我国便千里直捣黄龙,到达大别山后,我军便立马摆出了一个品字形队伍形势,东边是南京,西边相接的是武汉,直指国民党的两大重镇,这样的地理条件非常有助于我国后面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在进入到大别山区之后,我军选择在此处建立根据地,这一举动也为我军后面进入全国性战略进攻阶段创造了先决条件。

年8月,刘邓率领的中原野战军结束了在南渡黄河之后打响的鲁西南战役并取得巨大胜利,共歼灭敌军五万多人,战斗结果喜人,同时取得了显著的战绩。但是战争中的伤亡是相互的,此时刘邓率领的大军在经过激烈的战斗之后也元气大伤,急需补充损伤的兵员及武器。就在这时,华野组成的西兵团前来与中野汇合。由于西兵团也不好过,一纵、四纵都在此前的战斗中严重损伤,因此无法再进行大规模作战。剩下的三个纵队,三纵、八纵、十纵也或多或少都有损伤。然而汇合之后,中央军委就下达了挺进大别山,将敌军一直牵制在豫皖苏地区,不让其离开的命令,虽然中野刚与西兵团汇合不久,但也只能分开。讲到这里就很明确了,当初大量的重武器火炮被中野破坏后就地掩埋,早知如此,就应该留给友军部队。

中野重武器不被西兵团接受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中野与西兵团进行分兵时开展了一些讨论,为保证中野能够建设得更好,西兵团把一部分军用物资,弹药,还有一部分兵员都交给了中野。虽然西兵团这时仍有数十万大军,但精力并不是很旺盛,由于每天都是在沼泽地中行走,很多士兵的脚出水泡并有一些水泡已经产生溃烂,导致很多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如果再负担上重武器将对军队造成极大的影响。

第二,西兵团主要负责拖延国民党军队,总结下来就是以游击战为主,干扰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节奏,以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目的,这种方式也是有风险的,随时可能被敌军围剿。而这时如果背负着重型武器,将会非常影响西兵团的及时撤退,即使积极开展战斗也很有可能全军覆没。那么他们就只能将重型武器进行掩埋以减轻负担及时完成撤退。

刘邓大军在当时会不会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当我嫩阅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当时毛泽东还提出了其他的战略构想,比如刘邓大军直出豫皖苏进行分段式跃进,因为当时的条件不够成熟,所以被放弃了,此后就只有少数高层知道,鲁西南战争终于落下帷幕之后,刘邓与中央取得联系,详细说明了现在大军所处的境地,在激烈的双方交战中,炮弹已经消耗完了,且无法进行补充;伤亡人数共计1.3万人,医院挤得水泄不通,随部南下成为无法完成的事情;更加没有新的士兵补充进来,甚至不能保证大军的正常战斗;此时如果还坚持直出豫皖苏,搞分段式跃进就意味着我军很有可能落入被敌军分割包围的危险境地中,那么此前华野拖住敌军的行为就显得十分多余,权衡利弊之后,只能先去大别山。

地形复杂的大别山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功占领大别山,就使得蒋介石的脚下又多了一颗地雷。当时临危受命的为何会是刘邓大军呢?那我们就来分析下挺进大别山之前,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处于何种状况之下。解放军在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区同万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激烈对抗,其中的孟良崮、延安等战役就是这时候发生的。虽然解放军连连获胜,但解放军依然还处在战略防守阶段。

被国民党军队围困的华野战军寸步难行,他们进攻大别山的作战任务也被搁置。此时挺进大别山已经显得迫在眉睫,国民党不得不从其他地方抽调兵力来回防清剿,使得北方的解放军有更多的作战时间和空间。到了5月4日的时候,中央对计划进行了调整,使在战场上余力较多的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野战军来完成跃进大别山这一重要任务,为此,国民党几十万兵力被调到了大别山附近,以阻拦刘邓大军攻打武汉和南京。

毛泽东曾这样说过,华北地区的成功,如果要记功,那么中原则占据一半的功劳,朱德将军也说,历史经验表明,得中原者得天下,取得东北、华北后,再夺取中原地区,就意味着得到了整个中国。如果成功拿下大别山,就相当于悬了把刀子在蒋介石的头上,直指国民党的致命弱点,比如南京、武汉等地。但是在进军大别山以前,虽然解放军早已拿下多场战争的胜利,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解放军长期处于被动防御局面的问题。正因如此,挺进大别山,不仅仅是为了缓解我军一直以来的防守压力,也是为了要让国民党军队猝不及防,被迫选择调兵回防,并使得我军能够拥有更多的战略时间和空间。

很多人认为,挺近大别山过程中,士兵人数就减少了6万,而且还造成了火炮武器的损失。这样是否值得?可是我们应该明白,如果国民党部队没有被拖延脚步,由黄百韬和黄维带领的两大兵团,邱清泉带领的兵团,李弥的第八兵团和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这些兵团都会有所行动,而且他们的实力都是非常抢的,那个时候就会给我军造成极大的伤害,而也正由于挺近大别山的开展,一次性将国军剩下的主要战斗力往此处招引,为此后剿灭国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综上所述,如果我军没有在挺进大别山过程中拖延住国民党军,就不会有淮海战役的胜利,那么想要解放全国也不知还会走多远的道路。

恍惚之间,战争似乎已经过去了多年,对于现如今的我们而言,要想了解战争历史,只能通过书籍或者纪录片,每每回忆起解放战争的场面,都总让人内心震撼,大别山一役的场面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久久难以忘却,就像是一幅幅精彩又牵动人心的战争历史画卷,描绘和记录着革命先辈们为我们抒写下的壮丽史诗。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曾有数以万计的不知名烈士永远长眠地下,这些战争历史和英雄战士们总是能带给我们感动和启发。我们不只是为了某些战争细节和烈士们的战斗精神而感动,我们更多的是明白了一个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亘古不变的规律:人民才是决定历史走向的中坚力量,所以古人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实前人早早的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