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都知道一句歌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还有“蒋介石运输大队长”的戏称。但军队要壮大发展,仅仅靠战场缴获是远远不行的。人民军队从诞生之初,就面临着缺枪少弹的情况,面临物资匮乏、技术设备不足、落后的局面,但早期的军工人,硬是凭借自己的智慧,自己动手,造枪造炮!

复装子弹

早在红军时期,我军就设立了枪械修理所,但主要是修理损坏的枪械。后来随着弹药消耗量的激增,各根据地兵工厂开始制造子弹,然而由于缺乏原材料和技术设备,制造子弹并不容易!

博物馆展出的红军复装子弹

子弹由四个部分组成,弹壳、弹头、底火和发射药。其中弹壳部分最难制造,只有铜才能制造弹壳,生铁、熟铁都不行,很容易炸膛。此外,没有专业的机械设备,手工作坊也很难制造出底火台。所以,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生产复装子弹,把发射过的子弹壳儿重新清洗、切边儿,再装上自制的弹头火药和底火。不过即便这样,也只能翻造步枪子弹,翻造不了机枪子弹,所以红军时期,我们的战士在战场上没有命令是不准随便打机枪的。

弹壳儿主要从战场上捡回来,也发动老乡去收集,捡回去集中上交兵工厂。但弹壳打过两次就不能再服装了,因为从战场上捡回来的弹壳,大都因为火药燃烧而膨胀变形甚至破裂,为了使这些子弹壳能满足复装的要求,当时主要采用两种办法:第一是制造简易手动冲床,将膨胀的弹壳冲压收缩成合格弹壳。二是召集铜匠、银匠去焊接弹壳上的裂痕,由于铜、锡焊的不牢固,因此,只有用白银去焊接缝隙,这样弹壳才能经受住火药发射时的爆炸冲击力。

子弹头也是有讲究的,它由弹头壳儿和弹头芯两部分组成,铁不能做弹头,因为太硬,发射时会损伤膛线。铅、锡又太软,发射出去后,在火药、燃气的高温高压下很容易变软。铜的软硬度正合适,被火药燃气推进枪管时,柔韧性使其在通胀后仍能与枪管膛线契合。弹道性能也能满足要求。可最初用铜弹头复装的子弹仍不达标,打出了枪膛就横着走,打不准也打不远,还损伤膛线。又是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后才发现是弹头手工加工的不圆润,大小不一。为此兵工厂开始制作标准的弹头模型,再加上严格的检查,合格率才大为提升。

红军复装子弹使用的工具

底火又称“火帽”,就是子弹壳底部中心一个火柴头大小制品,内装激发药(主要是雷汞),由于当时设没有专业设备,无法制造雷汞,所以就把火柴头粉和火柴药纸上刮下来的红磷混合起来,沾到底火处晒干晒干,就可以使用了。

复装子弹虽然是“二手货”,但在那个弹药匮乏的年代也是弥足珍贵的,而且还为红军立下了大功,曾逼得围剿根据地的国民党军出高价从老百姓手里收购子弹壳,以断绝复装弹壳的来源。虽然复装子弹精度差,射程又不远,但复装子弹飞行弹道不正,打到人身上会产生很大的创口,而且弹头质量也不好,击中以后容易破碎,中枪者一般很难医治,这也算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抗战后期,随着八路军、新四军数量的扩大,复装子弹已经无法满足战场需要,各根据地兵工厂开始制造新弹壳,生产全新枪弹,好在此时和红军时期相比,军工厂在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改善,著名的“黄崖洞兵工厂”就是抗战时期敌后战场最大的兵工厂。据统计,在抗战时期,仅一个黄崖洞兵工厂,就生产了多万发枪弹,为敌后战场的抗战作出巨大贡献。

军工厂职工自制设备

八一式马步枪,人民军队的“第一枪”

年9月,八路军在平型关首战告捷,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八路军各级指挥员认识到了敌我之间巨大的武器差距。毛主席也不无担忧的给朱、彭写信道:“八路军武器装备太落后了,蒋介石给的那点东西,口惠而实不至”。他要求“必须在一年内增加步枪一万支,主要方法自己制造”。很快,各根据地兵工厂开展了大规模的枪支生产。延安兵工厂刘贵福设计的“八一式马步枪”最为著名,并由此开创了人民军队自行设计枪支的时代。

刘贵福

当时,刘伯承曾提出:“步枪是一种近战武器,只要能保证在米以内射击准确,越轻越灵巧越好。”于是,刘贵福把库存的德国毛瑟、日本三八式、捷克式以及汉阳造、中正式、太原造、沈阳造等各种五花八门的枪支,进行对比衡量:

汉阳造步枪,7.92毫米口径,全长毫米,弹丸初速米/秒,标尺射程0米,由于枪管外有一套筒,俗称“老套筒”,此枪对游击战而言,枪显得太长且过于笨重;

中正式步枪,7.92毫米口径,全长毫米,弹丸初速米/秒,为德国年式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本,胜在威力较大,但由于枪管较短,精度、射程与日本三八式步枪相比均有不足;

日本三八式步枪,6.5毫米口径,全长毫米,弹丸初速米/秒秒,因其枪机上有一个防尘盖,俗称“三八大盖”,该枪的瞄准基线长,弹丸弹道稳定性极好,射击精度较高,但子弹杀伤力弱。

......

经过研讨,大家觉得这些枪都不太合用,于是就把目光投向马枪,它短小、轻便、灵活机动。如果将步枪和马枪的优点结合起来,缩短不必要的射程,减轻枪体重量,便于携带和急行军,就非常适合游击战和白刃战。

八一式马步枪两种状态

于是,新枪的设计构想就是步枪马枪结合,加折叠式三棱刺刀。于是,刘福贵画出图纸,并设计了加工工艺和流程。在制造上,受条件所限,主要原材料就是铁轨,用来做枪管、主要零部件和刺刀。刺刀方面,决定采用三棱刺刀的设计,这种设计能增大刺刀硬度,而且加工更简单,对于材料和加工要求比较低。就这样,刘福贵带领多名工人,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在年4月25日,设计制造出了我军第一支马步枪,之后此款马步枪经过不断完善,最终被命名为“八一式马步枪”。

手持八一式马步枪的八路军战士

该枪口径7.92毫米(后来由于弹药供给问题,就又增添了6.5毫米38式步枪弹的版本),长不到1米,全枪仅重3.36公斤枪管管短而轻,金属零件采用铁路道轨钢制成,经过烤蓝处理,黝黑锃亮;高强度的三棱刺刀,平时折叠在枪身下方,用按键扣合,白刃战时随手甩出。枪身虽然比较短,但枪身和刺刀总长度却超过三八式,三棱刺刀不易弯曲变形,硬度较高,还有3条血槽,刺中人体后可通过3条血槽快速放血,被刺中的敌人很快丧失战斗力。建国后,我国设计制造的56式步枪、63式步枪,仍然采用这种威力极大的三棱刺刀

没钢材了就去扒日寇的铁轨

第一批量产的“八一式马步枪”,还进行过全寿命试验,打出了发的好成绩,而当时很多国产步枪打上几十发子弹就报废了。彭总后来回忆说,如果当时造枪用的不是含碳量低、韧性有余而强度不足的轨道钢,质量会更好。“八一式马步枪量产后,八路军通令各兵工厂按图纸规格统一成批生产,其他步枪一律停止制造。

“五〇小炮”和“没良心炮”

抗战时期,敌占区碉堡林立,采用炮楼加公路的方式来封锁根据地,而当时的八路军、新四军严重缺乏攻坚火力,只能依靠战士们抱着炸药包去炸炮楼,牺牲很大!战场的新态势、新需求对兵工厂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火炮。

兵工厂制造出能平、曲两用的掷弹筒:先把1米多长的钢轨轨面加热,锻成多毫米长、80多毫米粗的圆棒,用车床加工出炮筒;然后给炮筒加上炮箍,以提高炮筒强度;在炮箍下加装机枪式支架,使之能调整发射角度,并保证射击稳定性;在炮箍上加标尺,便于瞄准,保证射击的准确性;设计改善撞针和发射扳机,拉动扳机就能发射,这样既能曲射又能平射。经过不断改进,掷弹筒后来被定型为平曲两用“五O小炮”,并以每月生产门的速度装备部队,到了年8月,主力部队的“五O小炮”已经可以达到每班一门。

博物馆中的“五O小炮”

解放战争时期还有一种“飞雷炮”,它还有一个更大名鼎鼎的名字—“没良心炮”!“没良心炮”据说是工兵连长聂佩璋发明的,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为了提高机动能力,火炮等重武器基本都被抛弃了,部队出现攻坚能力不足的问题,聂佩璋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战场需要,发明了“没良心炮”:用废旧汽油桶做炮管,在其内部填充发射药后,把捆扎成圆盘形的炸药包放进去,然后点燃发射药能把十几公斤重的炸药包抛射到米的距离上。

没良心炮的结构原理

“没良心”炮的威力十分恐怖,据称被炸倒的敌人身上往往找不到伤口,都是被震死的。在解放战争围剿黄维兵团的战斗中,“没良心炮”大显身手,连被俘的国民党军士兵都说“这玩意儿可比美制大炮厉害多了”!后来,经过前线战士们的不断改进,“飞雷炮”从最初只能发射炸药包到发射土造的火焰喷射器,甚至发射集束手榴弹(这一招又被美军称作“天女散花”),可以有效对付敌人的野战工事和密集冲锋队形,在电影《集结号》中有过“没良心炮”的威力展示。

博物馆中的“没良心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