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不管是对共产党,还是对中国,都是影响深远的一年,国内也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国民党兵力大大减少,作战能力下滑不少。而解放军则是日益壮大,有时候甚至好像会压对面一头,鉴于目前的发展形势,解放军不再防守,而是调动军队,主动出击。根据对敌我的情况进行研究,直指国民党的咽喉部位,中原地区,定下了“三军配合、两翼钳制”的进攻方法。刘邓大军使用中央突破的战术,后又果断选择跃进大别山区域,设立革命根据地。

挺近大别山的成功是在共产党英勇抗战、艰苦奋斗的优秀精神下得以实现的,自刘邓大军艰难渡过黄河后,当时的他们距离大别山是非常遥远的,大约多里的距离,这遥远的路程中不仅要克服多种自然障碍,还要随时遭遇敌军的围剿,在艰难渡黄河的同时还遭遇敌人的进攻,两位领军人不仅亲自在前线进行指挥,带不断鼓舞士兵,邓小平在作战时说:“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打过去!”。深受鼓舞的战士们,更坚定了作战的信念,并在英勇无畏的精神扶持下突出重围,正是这样才培养了他们顽强作战的持续状态,20多天后,最终大别山也迎来了他们,让国民党深深感受到共产党军队的威胁所在。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解放战争的岁月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这样说,这场战役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为我方争取到最有利的进攻格局,你会看到,大军之间相互配合,呈现出品字型的战略态势,他们所带领的军队,出没于山川河流之中,将敌军困于其中,正是这次军事包围,对南京和武汉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挺进大别山在一定意义上是分散了敌人的主力,部队没有整合好,也正是因为这样,可以说,没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就很难扭转全国的战局。

在中原野战军,顺利渡过黄河以后,一举将国民党四个整编师,全部歼灭。要知道这四个整编师可是有整整五万人之多,打得那叫一个漂亮,不过,卓越战绩的背后,中野军自身的损失也很大,多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缺口,需要补充。而当时,尽管华野军方面,有五个纵队组成了西兵团后,也与中野汇合完成,但是本身就已经有了较大损失西兵团,用自身难保去形容也不足为过。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挺进大别山的命令还是落在了中野军的身上,五个纵队组成的西兵团,则前往鲁西南地区。而在执行此项命令的同时,中野部队此举,让很多人都不明白,就是,中野军在撤退前,将军中所有的重型武器全都破坏掉,还就地给掩埋了。但是当时明明中野和西兵团都损失惨重,那既然最终都扔掉了,干嘛不送给西兵团作为补给呢?

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的任务目标就在于通过和国民军队进行游击战以拖延其行军进度,为粟裕率领的中野争取更多时间以扎根大别山地区,而且解放军通常都在白天蛰伏,以避免敌军带来的损失,在晚上就抓紧时间行动。并且作为西兵团游击战区的鲁西南地区占地面积较大的是沼泽地,以及黄河泛滥区域。到处都是泥水,解放军的双脚就经常泡在里面,光脚作战,战士们的脚上都起了大大小小的水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在使用重量较大的武器,造成的实际情况只会是,战士们的行军环境变得更加恶劣,甚至会使得解放军队伍被敌军追上后遭道沉重打击,所以在情况已经如此恶劣的时候,战士们的负重能少一点是一点。

在当时,刘邓大军已经做出了最好的选择吗?很多军迷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当然还有其他的战略构想被提出,毛泽东就多次提过让刘邓大军直出豫皖苏进行分段式跃进,因为当时的条件不够成熟,所以被放弃了,不过还是保留了这种战术,只有少数高层知道,鲁西南战争终于落下帷幕之后,刘邓与中央取得联系,详细说明了现在大军所处的境地,炮弹在战斗中几乎全部用完,且无法进行补充;伤亡人数共计1.3万人,医院里到处都是在战场上受伤的我军士兵,没有办法再抽出空闲的部队南下;也没有任何新兵来源,甚至不能保证大军的正常战斗;此时如果还坚持直出豫皖苏,搞分段式跃进就意味着我军很有可能落入被敌军分割包围的危险境地中,此前安排的华野拖住敌军的行为也会徒劳无功,在综合了目前形势考虑之后,刘邓大军只能前往大别山。

我想很多读者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原野战军会成为共产党进入国统区的首要选择?两党内战这件事情非常难以说清楚,战场情况也是十分复杂的,换句话来说就是成王败寇,全凭各自的能力,我军拥有的四支力量都在与敌军相抗,没有剩余兵力可供使用,其实原计划是从中原,华东这两股力量中各抽取一部分进入中原大别山地区,为日后的反攻做准备。但是战况变化太大,华东野战军形势不好,被国军紧紧拖住难以脱身,此时的刘邓大军面临的局面还算轻松,能够与国军周旋,所以这个军事任务只能交给他们去完成。

战争的发动需要很多的资源支撑。我们只说部队给养,你们知道一个士兵一年要用多少斤小米吗?答案是三千多斤,士兵的吃穿用以及装备所需都依靠这三千多斤小米,自然消耗巨大。当时如果要把内线各大野战军还有地方武装加起来的话,恐怕有几百万人,这么多口人,吃饭都是一个不小的问题,那个时候,解放区已经把大部分财政收入都投入到军费开支里去了,即使投入已经很多,但是依然负担不起,如果是大型的战斗的话,基本上都在内线进行,你来我往,老百姓的物资,比如鸡鸭牛羊猪什么的,就全部消耗完了,更不用说地里的粮食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部队哪里还吃得起饭,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的军队有多强,都要遵守“人是铁饭是钢”的自然规律。早一步突破出去,解放区的负担就减轻了,同时可以改变战场,把战争从内线引到外线,转被动为主动,可以说恰恰是进军大别山这个战略,让我军拿到了战争的主动权,打响了反攻的第一炮。

挺进大别山虽然只是解放战争众多战役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它所起的作用却是毋容置疑的,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战役,拔除了留存已久的封建制度,完成了“打倒列强”的任务,实现了祖国完全意义上的独立,自主,这是我们走向新时代的第一步。在烈士陵园里看到了太多的先烈,他们在抗战期间,敢为人先,最终实现了祖国的统一,那段岁月显得弥足珍贵,你会明白,这些不应忘却,应缅怀,去珍惜,想想他们为了祖国所做的事情,我们也应该在祖国的建设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可以肯定的说,在淮海战役开始前,几乎没人会料想到,此战会演变成一场双方上百万人的鏖战。其中,挺近大别山之后的刘邓大军,采用的战略游击与战争整体走向而言作用很大。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计划,算是非常成功的打破了国军的封锁线,并且将华中国民党精锐部队拖在大别山,此时于华东野战军而言必然是好事一桩,当华中国民党军不敢抽调太多部队东进展开围攻之后,他们的作战压力也就小了不少。而反之如果没有挺进大别山的作战计划,或许后来的淮海战役也就不会打响了。所以,虽然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路下来,损失惨重,但也就是因为这一超前战略部署,为全国的解放打开了胜利的大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