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大别山雄踞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从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区军民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时值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新华社记者沿着红色足迹再访革命老区,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史。
04:24新华社郑州4月28日电(记者牛少杰杨静)“刘邓大军来的时候我12岁,要不是‘连长’推我一把,早就没我了……”一提起那段伤心往事,雷凡龙瞬间老泪纵横,“他为救我牺牲,但我连他叫啥都不知道。”
雷凡龙今年86岁,是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油坊店乡雷岗村人。
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途径汝河雷岗渡口时,与国民党军队遭遇,刘伯承在这里喊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斗口号。
作为亲历者,当时的情形,雷凡龙历历在目。
“大约有百十来人在我家院子里落脚,那是一个炮兵连。”雷凡龙对刘邓大军“严守纪律”的印象尤为深刻,进院前齐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们跟老百姓说,不要怕,刘邓大军是人民的队伍,还把土豪劣绅家的白面蒸成馍分给老人和小孩。”
然而,血战在即,这样安宁祥和的场景转瞬即逝。敌机马达的轰鸣声划破了雷岗上空的宁静,炮弹呼啸着从远处飞来,子弹像雨点一样倾泻而下。
“两三架飞机在天上来回飞、疯狂扫射,每个机翼上都挂着炸弹。”雷凡龙挥动拐杖,在空中比画着飞行轨迹,表情越发凝重。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油坊店乡雷岗村,雷凡龙在家中接受采访(4月20日摄)。新华社发(余川摄)
由于父母不在家,尚且懵懂的雷凡龙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出于好奇,他和弟弟两人跑出家门去看,随着飞机轰鸣声的逼近,两人浑然不觉危险已经近在咫尺。
恰在此时,一只有力的臂膀猛然伸来,一把将他从死亡线上“捞”了回来。
“‘连长’一手端着枪,另一只手用力把我推进屋,随即听到院子里一声巨响,地和房子都在抖。”雷凡龙这才缓过神来,躲进柜子瑟瑟发抖,直到枪炮声彻底停止才从柜子里出来,颤颤巍巍走出房门探头张望。
这时,院子里已经空无一人,雷凡龙的救命恩人已经牺牲了。
“院里的一棵大椿树被拦腰炸断,俺父亲的一件皮袄上积了一层厚厚的血,蒲苇席上也是血,墙和门板上布满弹痕。”再次回想起那个场景,雷凡龙几度哽咽,以至于说不出话来。
他抬起手擦泪,手还没碰到脸,拐杖和眼泪已经滑落在地。
74年弹指一挥,雷凡龙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了一位耄耋老人,但对救他的无名英雄一直感念在心。这份埋藏在心底的感情,随着岁月的积淀而越发深厚。
尤其是雷凡龙有了儿孙之后,每每想起,都不禁动容。
“谁没有父母,谁又没有妻儿?他牺牲时二三十岁,为了贫苦百姓抛家舍业干革命,为了救我而牺牲,我咋能忘了他?”雷凡龙至今还记得“连长”的模样,“大高个,别着‘盒子炮’,背着子弹带,看样子像个连长。”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刘邓大军强渡汝河纪念碑前,雷凡龙给游客讲解(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余川摄)
直到现在,雷凡龙仍不时梦到他的救命恩人,醒来时枕巾常常已湿了一大片。
采访过程中,因为担心雷凡龙情绪太过激动,老伴在他身旁一直宽慰,“越老越好动情,一讲起这个事就哭,我经常劝他。”
为纪念“血战汝河”的英烈,正阳县修建了雷岗战斗纪念亭、纪念碑,刘邓大军强渡汝河雷岗血战纪念馆也在加快建设中,预计将于今年7月1日开馆。
雷凡龙的家距离纪念馆约1公里,只要天气允许,他就会推着助步车,步履蹒跚地走到纪念馆前的广场,擦擦纪念碑,然后坐下来静静地看着纪念馆施工。有游客前来观瞻时,他便起身当起义务讲解员,讲述亲身经历。
“当年,‘连长’正值人一生中最好的年纪,却为了救我而牺牲……”雷凡龙摩挲着纪念碑说,“只要我活一天,我就会念着他的好,也给年轻人讲讲那段历史,走多远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