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刘伯承元帅,其实大家也都不陌生,他戎马一生,身体先后九次负伤,可他就是用自己的一只眼睛、一条残腿,解放了半个中国,从井冈山到延安,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南京到云贵川,都留下了刘伯承元帅的赫赫战功。
刘伯承一生一共有三段婚姻,育有8个子女,第一段婚姻是一段娃娃亲,在四川从军之前,便和自己的第一任妻子程宜芝生下了一子,名叫刘俊泰。但之后刘伯承常年参军在外,疏于对孩子的教育,而程宜芝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刘俊泰极不成器。
在年底,刘伯承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由于长子刘俊泰出卖,中央便让刘伯承火速去苏联学习。刘伯承从此之后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长子刘俊泰。刘俊泰早年吸食鸦片中毒,不能够劳动,年病饿死于老家。
刘伯承年和汪荣华结识之后,结成了伉俪。之后两个人一共孕育了7个子女,除了长女刘华北被刺杀,其余六个孩子中,三个儿子刘太行、刘蒙、刘太迟,和女儿刘弥群都是少将军衔。像这样一个家庭中,出现1个元帅和4个少将的家庭可是不多见的,是名副其实的将帅之家。
有人也许认为“刘伯承是开国元帅,其子女自然也会有一些优待”,如果这样想,其实就错了,因为刘伯承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方面,从来都不搞特殊化,让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成长,有时为了避嫌,甚至连普通家庭孩子的权利也没有。
而刘伯承的孩子也是在他这样的教育下,纷纷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刘太行有两对父母
在年,刘伯承和汪荣华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当时的刘伯承正在前线战斗,听说汪荣华生了一个男孩,便在战争的间隙中,抽空给夫人写了一封信。在信的末尾,刘伯承特意交代,给自己的孩子起名为刘太行。
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像太行山一样高高耸立,像太行山一样生活在中华民族的怀抱,为儿子起名刘太行。
刘太行出生之后,当时的汪荣华没有奶水,只好找了一位村里的奶妈,这位奶妈是一位19岁的年轻母亲,半岁之前的刘太行,就是吃她的奶,长得白白胖胖的。
但在刘太行长到半岁时,奶妈因为家中有事,就突然走了。而当时战争的环境恶劣,吃的野菜糊糊婴儿根本无法吸收,当时的刘太行经常拉肚子,每天都饿得哭哭啼啼,很快就瘦了下来。
当时恰逢徐向前从山东出发,前往延安参加七大,途径太行山时,刘伯承就委托徐向前,将自己的长子太行带到延安,交给朱总司令,由朱德和康克清进行抚养。
就这样,徐向前和杨尚昆将刘太行带到了延安,交给了朱德夫妇代为抚养。经过康克清一年多的精心调理后,刘太行的体质也明显增强。而他也亲切地称呼朱德为朱爸爸。三岁之后,康克清也将刘太行送到了保育院。
年,刘伯承夫妻两人从太行山回到了延安,当时的刘太行已经四五岁了,自己对于自己的亲生父母,没有任何的印象。
康克清对刘太行说:“你的亲爸爸和亲妈妈来看你了,快叫爸爸妈妈!”可刘太行怎么也张不开口,他平时喜欢叫“朱爸爸”“康妈妈”,而不加任何姓,就直接称呼爸爸妈妈,对于刘太行来说,怎么也不习惯。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刘太行和自己的父母怎么也亲近不起来,而对刘伯承夫妇俩人,都称呼为“刘爸爸”“汪妈妈”。就这样,刘太行有两个爸爸妈妈。一个是朱爸爸,一个是刘爸爸。
刘华北遇刺,刘伯承一生的痛!
在刘太行出生的第二年,刘伯承的第一个女儿刘华北也出生了。当时,正处于战争年代,大部队正在转移,而汪荣华在怀孕时,也只能随部队转移。在一位老乡的驴圈中,生出了刘华北。
刘伯承对于自己的这个女儿格外的喜爱,只是当时的刘伯承不是在考虑打仗就是在考虑民生,非常忙碌,能照顾女儿的时间也并不多。
年,刘伯承夫妻俩回到延安时,也将刘华北带到了延安。当时在延安成立了一个托儿所,名为“洛杉矶托儿所”。刘华北也被安顿在这个托儿所里。
年的8月18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三天,托儿所当晚由周桂枝和梁国欣值班。周桂枝认为天太冷,去烧了壶热水。而梁国欣由于腹痛不止,也回房间拿自己的止痛片。就这样,两人都离开了自己的岗位。
此时,一位包着头巾的男人走了出来,刘华北见到这个人之后说:“叔叔,我认识你。”
而那个人却对刘华北说:“你不要吵闹,我给你饼干吃!”之后便又没了声音。
而周桂枝和梁国欣回来值班时,却没有发现任何异样,就这样一直到了第二天天亮。
第二天一早,吹了起床哨后,孩子们都起床在外面排队集合。但发现唯独刘华北没有来,便到刘华北的窑洞前叫了几声,可还是没有动静。
梁国欣感到不对劲,进去掀开了刘华北的被子,却看到小华北的身上全部都是血,身体已经僵硬了。腹部有一个很明显的刀口。
立刻有人将这个消息,汇报给了刘伯承,当刘伯承听到女儿被害的消息后,整个人都呆在了那里,被惊得说不出话来。当他和汪荣华看到自己女儿的尸体后,汪荣华大哭了起来。
而刘伯承安慰保育员说:“你们不要难过,也不要自责,敌人以为杀了我的女儿,我就会心神不定,这是不可能的。”
就这样,刘伯承将刘太行又交给了朱德照顾。自己带着女儿被害的悲痛,指挥了上党战役,大大消灭了国民党的士气。
人们立刻开始追查刘华北事件,可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最终也未能查到杀害刘华北的真凶到底是谁,成为了永久的迷。
刘伯承一生很少对人提及刘华北的事情,可这份痛苦让他压在心中,直到年去世前,刘伯承也常常提及刘华北,对她的死感到愧疚。
刘太行上学怎么办?
当刘太行稍微长大一些后,准备要上小学了,可在当时,战争的局势吃紧,并没有很好的学习条件,这让当时的刘太行一时没有合适的学校可以上。
当时的刘伯承担任晋冀鲁豫地区的军区司令员。有人建议刘伯承,说:“为了让领导们在战场上没有后顾之忧,咱们要成立一所干部的子弟学校,让领导的孩子们能够有条件接受到好的教育。”
可刘伯承一听到这句话后,便立刻很是生气,说:“难道只有领导在前方打仗吗?前方普通战士牺牲了多少?难道那些战士的子弟,就因为父亲的职位比较低,就不能上干部子弟的学校吗?如果领导的孩子们都在这样的学校里成长,那将来这些孩子还不都成了八旗子弟?”
“可如果不安排这样一所学校,那刘太行日后的上学怎么办呢?”
刘伯承说:“当地百姓的孩子怎么上学的,太行就怎么去上。”
就这样,刘太行被送到了武安县里的一所农村小学中。
学校里面只有一间土屋,里面连一张像样的桌椅都没有,课桌是用土砖搭起来的,坐的凳子也全是石块堆砌的,上面垫了一些木板和麦秸草,这就是教室了。
刘太行在学校里,和普通的农村孩子一样,坐在破旧、简陋的教室里。
之后,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横扫大西南。刘太行作为随军家属,也换了不少的学校,具体读了多少学校,刘太行自己也记不清了。刘伯承在前方四处作战,而刘太行也只能在战斗间隙就读于当地的农村小学。更不要说有什么优厚的待遇了。
我们只是普通游客!
年4月,渡江战役之后,南京获得了解放,当时由刘伯承元帅担任南京的市委书记兼市长。
当时刘伯承刚一担任这个职务,就立刻对自己的家人说:“现在虽然解放了,但国家还是很穷,人民生活也并不是很富裕,到了南京后,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子女的生活,绝对不可以搞特殊,你们可都是普通人的一份子,不要想着我的职务有多么高,我的职务再高,也和你们没有关系!咱们要和群众的生活大体相当才行。”
有一天周末,刘伯承在闲暇之余,带着儿子刘太行去南京中山陵参观。刘太行早就想到中山陵来看一看了,一听说去中山陵,内心也是期待已久。
父子二人来到了中山陵,不巧的是,那段时间,中山陵正在维修,不对外开放。在景区的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谢绝游客参观”的字。刘太行满怀期待地来到这里,却没有想到竟然不让进入,开始在景区的门口急得团团转。
就在这个时候,恰逢中山陵的管理人员走了出来。一眼便认出了刘伯承,看到是刘伯承带着孩子来参观,赶紧跑了过来,说:“不对别人开放,还能不对刘市长开放吗?你们可以进去随便看”。说着,连忙让人把门打开,请他们进到门里。
刘太行一看非常的高兴,连忙就往里面跑,就在这时,刘伯承却把他叫住了,说“不能进去。”
刘太行开始着急了,说:“这位叔叔允许我们进去了,为什么不能进去?”
刘伯承说:“因为他看到我是刘伯承,才让我们进去的,如果我们只是普通的游客,还能让我们进去吗?我三令五申不许搞特殊,你们就是不听我的,如果这里只让我们进去参观,那对其他人公平吗?”
刘太行还想继续哀求父亲,可还没有说话。刘伯承就看出了孩子失望的心情。
刘伯承接着又接着对刘太行安慰道:“我虽然是市长,但也并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来到了这里,我就只是一个普通的游客而已,既然这里不允许游客进入,那我们就不能进去。如果咱们家第一个搞特殊,以后还怎么去要求别人呢?你们应该去靠自己的努力去拼搏,而不是靠和我的关系。”
就这样,刘太行乖乖地跟着父亲回去了,没能看到向往已久的中山陵。在回去的路上,刘伯承也不断劝刘太行:“爸爸虽然是一个高级干部,但和普通的工作人员也是一样的,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也要按照规定来办事,不可以搞特殊。”
很多年之后,刘太行每每想起此事,都会感慨地说:“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从来都不允许我们搞特殊,这不仅仅是我们家中的规矩,也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
刘太行去哈尔滨的火车票
刘伯承对待子女的学习态度,也影响着这个家庭,每天5点就起床叫醒子女起床背书、练字,他对子女的要求也很高,常对子女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就在刘伯承这样的教导下,刘太行长大之后,考上了著名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可是以当时的交通情况来看,从南京到哈尔滨,只有绿皮火车,中间至少需要两天的路程。
而当时刘太行在火车站并没有买到卧铺票,就更不要说是软卧票了,只能坐硬座前往哈尔滨。
有一位火车站工作的同志,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心疼刘太行,便在火车站里面找关系,好不容易弄到了一张软卧的车票,送到了刘伯承的家中。
当刘太行拿到火车票后,刘伯承也知道这件事情,不由得大怒,对刘太行说:“你赶紧去把软卧的票退掉!”
此时的刘太行有些犹豫了,对父亲说道:“毕竟要坐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啊!如果坐硬座的话,就太累了!”
刘伯承也毫不客气地说:“坐三十多个小时能累死人吗?你年纪轻轻的,如果不多吃一点苦,不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看你以后长大了,还能有什么出息?我当年跟着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当时连绿皮火车都没有,不也照样一步一步走过来了?一路上还一边走路一边打胜仗。”
就这样,刘太行便听父亲的话,退了这张软卧,坐着绿皮火车的硬座,一路颠簸了三十多个小时,抵达了哈尔滨。
刘太行在哈军工读书期间,刘伯承也坚持每个月给儿子写一封信,而信中的内容也十分朴实,就是让他多听党的话,多联系群众,不要搞特殊化,实实在在为国家人民做些事情之类的话。而刘太行在学校中,也和所有的同学同吃同住,没有一个同学知道他是刘伯承元帅的儿子。
年,刘伯承看到教育部发布了一篇关于高校的调查,刘伯承看到名单之后,立刻马上给哈尔滨的儿子刘太行写信说:“这一次的调查中,成绩优良的10个人里,有8个是知识分子的子女,有一个是农民的儿子,而干部的子女却一个也没有,对此要有所警觉,干部子弟生活比较优越,所以往往自由散漫,看不起人,认为学习没什么意思,于是自甘落后,这种事情必须进行大力教育。”
鼓励刘弥群下乡
年,刘伯承的女儿刘弥群,在北京航空航天学院读书,当时恰逢社会主义教育在农村里开展,准备让大学生们下农村去,参加8个月的“社教”活动,也就是去农村里,吃八个月的苦。
刘伯承知道之后,便鼓励女儿刘弥群报名参加,说:“这个活动你必须参加,要和农民打成一片才行,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你可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高干子弟,就可以高高在上。如果没有农民的辛苦付出,你们什么都不是!”
刘弥群也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当时刘弥群说:“父亲要我下乡,体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还说我们干部子弟的生活比较优越,如果长期脱离群众的话,就会逐渐养成资产阶级的意识。父亲说下农村是一件好事,千万不要让人说,我们是红墙里的贵族。”
结语:
刘伯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有优越感,不搞特殊化,还在自己家的电话间里贴了一张告示,告示上写:“儿女们,这些电话都是党和国家提供给你的爸爸办公用的,你们如果有私事,不可以用这些电话。假公济私那是国民党的作风,切不可带到我们家里来”而这个告示,刘伯承的六个孩子都认真遵守。
之后,刘伯承的子女们也先后结婚,而刘伯承要求他们,在婚后全部都要在单位中,和单位的职工们住在一起。当时刘太行的家庭就一直住在单位分配的9平方米的房子子,用着公共厨房和厕所。刘太行的孩子出生后,单位才将他们家分了一套18平米的房子中。
这就是刘伯承元帅对于自己子女的教育观,就是决不允许他们搞特殊。就是因为这样严格的教育,让刘伯承家中的孩子们都养成了刻苦努力的优秀品质。刘伯承的这些孩子后来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个个都成为了栋梁之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