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决战中,我军先后在辽沈、淮海和平津,连下三阵击败了国军最为的野战主力。在战役结束后我军已经饮马长江,解放全中国仅仅是时间问题。而三大战役的成功除了正面战场我军完美的战略和战术运用之外。在另一条“隐蔽”的战线——经济战,我军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辽沈战役占据优势的我军炮兵(剧照)

正如抛开后勤说战斗力是虚无的,在三大战役中动辄数百万人的作战中,缺少经济的支持,根本就很难支撑下去。不同于影视剧弱化我军在经济领域方面的讲述,在解放战争中被誉为“土八路”的我军在经济建设上,完爆号称经济学、国外留学和西方学者组成的所谓国统区“专家”。那么在大决战之前,当时的中央是如何对解放区进行经济建设,使之成为前线我军的“坚强后盾”呢?

主席和边区老人

年:经济向荣

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因为有着抗战时期根据地的基础,我军在作战中如鱼得水、在苏中、晋冀鲁豫和山东先后击败国军。光第一年就消灭了70万国军。而取得这个战绩的基础自然离不开的解放区的支持。当时党中央经济相较简单,就是恢复和扩大生产。

执行政策的我军

在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之前,我军占领的解放区已经达到了.5万平方公里(大部分集中在长江以北),人口达到了1.3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成以上。当时我军为了发展经济在当时有多强呢?在年时候解放区的税收是亿斤(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一般以粮食作为通货结算标准),而国统区仅为其一半。为何在年解放区的经济创造力可以这么强呢?其实这也是得益于党中央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方针。

-年解放区人口和面积

在广大的农村,为了恢复从抗战伤疤中走出来的根据地群众,在解放区广大干部的带动下群众通过兴修农田水利、组织青壮下乡劳作,开始进行创收。东北、晋察冀、山东解放区的粮食、晋冀鲁豫的棉花、苏中和两淮粮食和盐。都成为我军粮食补给的很重要来源,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吃饱、穿暖的我军自然在作战中能击败国军。

年参加土改的群众们

当然除了农业,在工业上我军也在发展抗战中遭到破坏的轻重工业,到了解放战争初期工业生产已经恢复到了80%以上。当时解放区在胶东半岛、苏北和东北的工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依倚助。以东北为例,当年华东局在大连建立的建新公司就是专门生产炮弹,也实现了我军75mm以上炮弹生产自由,也为淮海战役打出60万炮弹打下了基础。在北满的的军工厂和机床也开始恢复生产。而反观国统区上海、武汉、广州等全国20工商业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却出现了经济危机,各工厂都出现了倒闭潮,截止年底倒闭的公司和工厂将近2.7万家。

我军在晋察冀的兵工厂

可以说在年时期我军虽然在兵力对比上处于劣势的,但是依靠着解放区的输血,我军依然在战场上占据主动权,不断靠着运动战消灭进攻解放区的队伍。

不过长期打仗,我军都是靠着空间换胜利,导致地方都被国军占领,这也为年“经济危机”埋下了基础。

年:受到摧残

年国军重点进攻时期,对我根据地可谓是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

而这个影响主要是关内解放区,国军针对陕北、山东哑铃型的重点进攻方式,一时间让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压力剧增。在年国军先后占领了张家口、延安、临沂等地。我军甚至于还在临朐、南麻等地遭到连败。

失去了胶东产粮和工业区、沟通东北的张家口被傅作义占领,处境不容乐观。而且经过1年在解放区作战,百姓们都拿吃的、穿的支持我军作战,这么多青壮参军打仗没有人还有和平的环境从事的生产,导致解放区的经济一下子就恶化。甚至于解放区内部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连战连败的华野甚至还差点被取消了。

可以说这个时候已经是关内解放区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解放战争形势图

而这一切的背后皆是——解放区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陕边老区有97%地区,曾遭敌人的摧毁破坏,老百姓十年来经营的家务,都为敌人吃、抢、烧毁殆尽(出自刘统《~年解放区新经济的建立和对国统区的经济斗争》)。陕北如此,就连最为最富庶的山东解放区也是如此,解放区接连出现了粮食征收难,后方百姓家里没有余粮,难以支前,前往民工缺乏动力,纷纷出现逃亡的现象。

国军占领下的延安

不过这个时候,难以为继的解放区却迎来了两个转机。

第一是为了将战火烧到国统区,中央决定让刘邓跃进大别山。实际上就是以牺牲刘邓来吸引国军进攻方向,为其他解放区喘口气。果然刘邓也不负众望,将顾祝同和白崇禧两大巨头吸引在了华中地区。让山东和其他解放区得到了休整恢复元气。

第二则是国军政府自己玩火。孙科、宋子文等人学美国人,炒外汇、搞股票、玩金融,忽视农业和工业生产,整个国统区的都陷入到了虚拟经济中,再加上法币的贬值,让国统区开始出现通货膨胀,高通胀直接将国民政府的经济往死胡同里带。

国统区贬值严重的法币

年:土改见效

面对年的黑暗时刻,除了牺牲刘邓让其在大别山带着敌人到处游击之外(在这里不得不佩服刘邓的大局观和中野的牺牲精神),想要扭转关内不利局势还是要从解放区内部入手,对经济进行改革。

深化土改的人民群众

鉴于解放区农民占据主体,土改被提上了日程,针对年的一次土改,年末的改革则更为彻底可谓“耕者有其田”。在年初改革初见成效。二次土改中着重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按人头),富农和部分中农需要将土地分配给大部分贫农,这有效地提升了农民们的积极性,青壮纷纷参军,老人和妇女也是在后方生产和支前。这也为我军提供更多的兵源以及粮食和税收,同时也让我军渡过了年危机。

而这次土改释放的红利直接让我军在年初期的整训后获得补充,也为年的大决战创造了先机。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邓

同时,年的解放区之所以经济危机,还有就是在货币上。

当时无论国统区还是解放区,都统一用法币结算,虽然解放区政府一直推行人民币,但在富裕的江淮、东北、山东、中原都是以法币结算。而年国民政府的辣眼操作又直接让法币汇率一直在跌,贬值高峰的时候,人们都是拿麻袋扛着钱直接到街上买菜。

当时解放区没有黄金等硬通货,受到波及很严重,很多老百姓直接破产,这也是年我军遭遇困境的直接原因,而国民政府自己玩火,让法币陷入危机,直接为我人民币流通创造了外部条件,年统一的人民币入市之后,受到了解放区群众的支持度,再加上解放区对国统区生活必需品——米、布等主要物品的禁运,让国统区的经济一落千丈。而年国统区在经济年的金融危机后,昏招不断,居然将法币改为流通金圆券,直接导致国统区经济崩盘,甚至于在50年代陈立夫还拿这个事情来喷自己的政敌——时任财政部长的宋子文,说其胡搞经济

哈佛毕业的经济鬼才宋子文

这个结果也让陈诚在东北被迫下台,前线国军受到波及在年末到年初已经出现溃败。我军在东北和华北和国军的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雨田君说

解放区的经济建设和生产为前线我军作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后勤保障,特别是土改之后让更多的群众接受我军政策,同时针对于工商阶层我军也时极力去团结。虽然在年因为国军重点进攻解放区经济一度难产,但在大决战之前我解放区经济还是在有条不紊地发展。

相对于动荡的国统区,以及买办为主导的资本家和留学海归们,被他们嘲笑“泥腿子”出身的我军领导们却实事求是,站在群众的角度,将解放区经济打理得井井有条。为大决战乃至解放全中国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一边是在上海灯红酒绿环境中指点江山,高呼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家”,一边是住在窑洞里面和农民一起劳作,深入基层一心为民的“农民企业家”。自然就不难看出的谁最后会取得胜利。

—The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