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记者走进河南省桐柏县,红色文化村落日新月异,社区里锣鼓声声,文化广场上歌声嘹亮,红色文化展馆内游人不断……绿水青山与红色文化相互映衬,浓郁的红色文化环境令人耳目一新、倍感振奋,新时代的桐柏革命老区生机勃发、美丽宜人。
在桐柏革命纪念馆的墙上,一朵朵红色的小花随风摇曳,它们就是当地人喜爱的“红军花”,年11月19日凌晨,红25军长征途经桐柏的月河镇一带时,在街上和衣而坐稍作休整,“红军花”名字的由来与此相关。
“红25军坚持不进百姓家门,不扰民,走的时候,战士们草鞋里的野草子,散落在了百姓家的屋檐下。第二年春天,家家户户都开满了这种红色的小花,它的形状特别像红军帽沿上的五角星,同时,红25军严明的军纪又深深打动了当地的老百姓,于是老百姓给这一种红色的小花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红军花。”桐柏革命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张锐向记者讲述“红军花”的来历。
红二十五军在桐柏县转战途中,路过当地的新集乡磨沟村,因为红军群众基础扎实,在老百姓的帮助下顺利撤离桐柏,继续踏上长征之路。
八十六载时光如梭,沧海变桑田,当年红二十五军战斗过的地方,早已变了模样。磨沟村山地多,耕地少。长期以来村民们都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河南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驻磨勾村第一书记朱登州驻村之后,决定开发多亩的莲鱼共养基地,为11位贫困村民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就业岗位。同时还引导种村民种植、开发多种花卉、中药材,建立上千亩的有机生态茶叶种植基地,为闲置在家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渠道。村里鼓励并帮助贫困群众发展黄牛养殖产业,每年每户可以实现增收10多万元,同时也为村里其他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朱登州驻村以来,多处筹集资金,在新集乡党委政府的组织实施下进行磨沟村美丽乡村建设,农户房屋进行了提升改造,修建了休闲广场,村庄进行了绿化美化,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和夜间景观灯,发展了农家乐。白天,碧荷连天,和绿水青山浑然一体,似人在画中。夜晚,灯光旖旎,舞姿摇曳,似人间仙境。
新时代、新作为、新气象、新篇章。“十三五”期间,桐柏老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其中,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我们将更加坚定地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助力作用,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内核力量。”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告诉记者。
磨沟村投资近百万元建成的全国首家村级长征红色文化展览馆——红军长征转战南阳展览馆,与县域内其他红色文化景点连点成线,现已成为桐柏县红色文化游的一个新亮点。在红色文化旅游的带动下,目前,磨沟村已经有特色农家乐餐馆5家、特色民宿3家,村民共享文化旅游发展的红利。
磨沟村的变迁,是桐柏县拓展红色产业链条,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的一个缩影。桐柏县积极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特色,制定完善乡村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找准红色文化资源合理挖掘利用与乡村振兴的对接点,着力夯实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如今,县乡村各级都在谋划引入各方资源要素,参与红色文化相关产业的开发运营,用整体性、一体化的思路整合现有资源,积极申报红色教育培训等项目,拓展提升红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红色文化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促进红色文化发展。桐柏县以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产业,不断提升红色旅游的品牌影响力,有效助推了老区农村经济腾飞和群众增收致富。县乡两级抢抓机遇,科学制定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积极申报项目,使红色旅游产业步入稳步发展的快车道;投入专项资金,完善各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使桐柏旅游“红”与“绿”相映生辉;先后成功举办了乡村文化旅游周、红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组织省内外摄影家、书画名家、旅游机构代表到桐柏参观采风,把弘扬红色文化与发展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提高了桐柏知名度和对外开放水平。
近年来,桐柏县组织工作专班,对全县境内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系统性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先后竖碑、挂牌30余处。围绕红色文化建设,县里多次研究部署,邀请专家调研论证修缮和重建工程,先后对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旧址、中共鄂豫边省委机关旧址、中共桐柏区委机关旧址以及桐柏英雄纪念碑、英雄广场等红色景点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并建成了桐柏革命纪念馆、桐柏红色廉政文化展馆等革命纪念地,一些传统村落内的红色革命遗址也在陆续进行保护性利用,为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色驿站’真不赖!以前我们小区里的老人大多足不出户,互不认识,缺少乐趣,自从建了‘红色驿站’,老人们每天在那儿下下棋、看看报、健健身、聊聊天,非常有益身心健康,小区也更加和谐了!”3月29日,说到社区生活的新变化,家住河南省桐柏县城关镇豫南花园小区的李女士满脸的幸福感。
如今,在桐柏县城关镇,像豫南花园小区这样的“红色驿站”“星罗棋布”。在县里建设“红色社区”的号召下,该镇根据不同区域居民的不同需求,建立了功能各异的社区型党群服务阵地---“红色驿站”,构建起居民家门口的“红色服务圈”,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红色驿站”只是桐柏县推进“红色社区”建设、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亮点”之一。“人人书屋”“幸福小院”“红色物业”、党建广场等惠民工程“套餐”,让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爆满”。
“红色基因的传承,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红色社区’作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把革命传统教育与社区党建、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社区居民学习革命斗争精神,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通过潜移默化培育时代新人。”城关镇党委书记鲁成豪告诉记者。
近年来,城关镇坚持以“全域党建”为引领,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让红色文化融入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小区网格、志愿活动、特色服务等方式,让红色革命传统代代相传,不断汇聚发展正能量,开启了基层社会治理崭新模式。
“全域党建”,“红色社区”党旗飘。桐柏县打破传统党建条块分割的模式,围绕‘红色社区’建设等重点任务,采取支部+支部、党委+支部等方式,组建非建制性党组织,把各个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凝聚起来,形成一个个战斗堡垒,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在“红色社区”建设中,乡镇牢固树立“全域党建”理念,围绕各阶段工作重点,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构筑起镇联合党委、社区联合党总支、片区联合党支部、小区联合党小组四级党组织体系,全镇个小区均设立了党小组,形成了全域覆盖的社区红色文化建设组织领导网络,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组织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增强了“红色社区”建设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社会号召力和群众组织力。
“红色驿站”,创新小区“微治理”。桐柏县城关镇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在居民小区、街巷广场附近,打造一批集学习、活动、服务、调解、议事等功能为一体的小微型党支部活动阵地——“红色驿站”。大同街社区豫南花园片区通过整合辖区资源在“红色驿站”积极开展“六微”活动,即“微喇叭”,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党的声音、弘扬邻里新风、传递社会正能量;“微承诺”,开展党员干部亮身份、践承诺活动;“微学习”,举办党建、法律、医疗、生活类讲座,组织居民就近学习;“微服务”,开展专业服务、精准服务、常态服务、上门服务;“微议事”,开展“微家议事”、会商讨论解决社区大小事务;“微维稳”,开展邻里纠纷、家庭纠纷、物业纠纷等调解工作和治安巡逻等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从而构建起党员群众家门口的“组织生活圈”“红色服务圈”。
“人人书屋”,红色文化“听”起来。桐柏县各乡镇积极响应国家“全民阅读”号召,传播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淮庙社区“人人书屋”位于城区滨河路梅园小区路旁,是由城关镇政府购买喜马拉雅听书资源,向居民群众免费开放的有声阅读场所,居民群众可以通过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