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忠群
我的堂弟,六十年代从医学院毕业,毅然决然报名到了大别山腹地霍山县,为老区人民问医送药,一干就是几十年,这次他提出让我又进大别山。
那日,我坐上高铁,从《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山東枣庄,回了一趟安徽老家。我的老家在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那里有井冈山红旗的浩气长存、有波光粼粼洪湖水的红韵流长……短短的一回探访,让我又经历了一次红色的记忆。
迎着晨曦,我们乘坐的面包车缓缓开进霍山县城,走进山城,一股浓浓酒香将整个县城包裹着,街头稀稀疏疏有晨练的人们,悠闲地让人羡慕,在堂弟引导下,特意路过东平农贸市场,那里人群逐渐络绎不绝起来,提篮而过的乡亲,进进出出,野鸡野鸭土鸡蛋,活鱼大虾野猪肉,竹笋交白山磨菇,大自然中的绿色食物,这里应有尽有。
昔日,“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的老区人民,如今,不再是穷乡僻壤,已经富起来了,丰衣足食,但他们并没有忘记过去,没有忘记从这块用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走出去的英雄儿女。
我们走到霍山城主街西头,来到“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庄重典雅,与周围的绿树、碧水、建筑物浑然一体,馆内以大别山叙事说人为主,分“抗日烽火、红旗飘扬、将军摇篮、千里跃进”等10个展区。
展出采用了文物、雕塑、油画、文字、图片、沙盘场景等形式,充分运用声光电高科技手段,展示大别山区,特别是皖西地区优秀儿女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年,大别山北麓这块红色沃土相继诞生了两支工农红军武装,霍山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北上抗日后,大别山红旗不倒,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度成为抗日救亡的中心,利用特有的大别山能卧千军万马的独特条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年,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南下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统治区心脏,揭开了全国性大进攻的序幕,老区人民踊跃参军参战,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们有幸踏上这块英雄豪杰辈出的土地,探寻党和人民曾经浴血奋斗的足迹,心灵又一次得到净化,受益匪浅。
参观完纪念馆,走出大门,迎面碰见一位身穿白大褂,肩背一个写有“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药箱的老人,堂弟和他一照面,二人都愣住了,半晌才道出了对方姓名,久别重逢、泪如泉涌,相互拥抱,几十年了,还巧遇在霍山,原来他是堂弟的高中同学,名称张文训,当年堂弟考上医学院,他考上卫校,两人毕业后都从医,医院,一个在乡卫生所。
为了给大别山深处的百姓解脱缺医少药的困境,张文训辞职在深山当“赤脚医生”近半个世纪,把自已毕生精力献给了老区人民,党和老区人民没有忘记他,“模范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人民好医生”为他写了历史。
我在大别山腹地碰到堂弟故人、英模人士,倍感欣慰,当他俩握手话别时,我又审视了一下这位“百姓郎中”,那饱经沧桑的容颜,让人对他肃然起敬,留下钦佩的印记。
走出霍山县城,来到佛子岭水库旁,远眺水库,无比壮观:佛子岭水库大坝极其巍峨,八孔奔浪磅礴,它把淮河、淠河、漫水河、黄尾河嚣张气焰“打下去”,截断大别山云雨怒吼,髙峽出平湖,湖面波光粼粼,闸门大开,一泻千里,这天然动力,源源不断发出了电,给老区人民送去了光明。
穿越佛子岭水库大坝,我们在山林中闲庭信步,一路感受天堂之美,踏上鹅卵石山径,迂回向上攀行,山坡上,古木参天,长满了无数杉、杨、松、柏等常见的树木,还有许多从未见过的稀有树种,路上询问当地路人得知,这里没有尘嚣,没有污染,一片净土,五洲四海的各色树木,济济一堂,万千生命,繁衍生长,生生不息。
最后,我们站在大别山的白马尖顶,举目远眺,巍巍大别山,峰峦叠嶂,溪涧交错,树木葱翠,连绵不绝,气势无比辉宏,回望山下沃野平川,纵横有致,一碧万顷,好一派田园风光,真是天上人间。
从巅峰下山,一路欢歌,鸟语花香,来到山坡下,选择了一条乡间小路,在砂石铺的路面上行走,别有一番情趣。
走着走着,看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手里拿着铁锹,一下一下地垫路中心被损坏的路面,走近一瞧,老人胸前那校徽般大小的“共产党员”胸徽格外引人注目,有新闻敏感的我,拉着堂弟在路边坐下,与这位同龄人攀谈起来,言谈话语中得知:这位老人叫宋向东,为了别让小路坑坑洼洼,影响村民和游人出行,在此义务护路
宋向东的父亲叫宋镇江,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是为部队修路架桥的支前民工,在一次战斗中付出了生命,“子承父业”,宋向东接过父亲的铁锹,默默无闻为群众做好事几十年,被身边百姓称作“活雷锋”,宋向东老人的高风亮节让我再次感到老区人民的纯朴和奉献的高尚情怀。
披着晚霞,我们驱车离开大别山腹地,这时堂弟从随车带来的U盘上搜寻到吕继宏唱的《再见了大别山》:“再见了大别山,你牵去我的一颗心,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年3月25日
编辑:毛秘《白浪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