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国家的国民会把本国划分为南方、北方,并且会很自然地将自己归为南方人或者将自己视为北方人,我们将这种国民意识,称之为“南北意识”。不过很多国家的南北界限,多数是因为历史习惯造成,并不存在显著的天然地理分界,而我们广袤的中国大地,却有着一条横亘东西的秦岭山脉。天然形成了中国东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我们接下来就来讨论下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我们要知道,秦岭,分为狭义上的秦岭和广义上的秦岭,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广义上的秦岭,广义的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秦岭山脉全长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我们熟知的太白山、终南山乃至华山、嵩山等等皆属秦岭山脉。气势磅礴,蔚为壮观,高大、绵长的秦岭山脉,聚集到了充沛的水资源,山间水源众多、溪流密布,尤其秦岭北坡短而陡峭,流水峡谷依次并排而立如同群龙吐水,人们将其统称为秦岭七十二峪。最著名的大爷海位于海拔米处,是中国东部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群峰环绕、雾气蒸腾我们是什么时候有的南北意识呢?
公元前年,春秋时期齐国人晏子出使楚国率先提出了淮河南北的差异,也是被我们广为熟知的一句话“桔生淮南则为橘,生於淮北则为枳。当然尽管橘和枳本来就是两个物种,但是当时的人们可不知道,凭借着这一个论点,中国人的南北意识也由此显现,要知道之前一直只有东西意识。此时秦岭的出现,恰好补齐了古人的南北意识,依靠秦岭的哺育,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王朝在秦岭南北相继崛起。
公元前年,秦岭北麓渭河流域的秦国自西向东扫灭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出现了。公元前年,秦岭南麓汉江流域的汉中王刘邦,自西向东击败楚霸王项羽,空前强大的帝国“汉”诞生。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秦岭成为以西胜东的关键资源,汉朝末年起,中原长期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南方经济初具实力,现在南方有了与北方对抗的资本。于是公元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正式开始,此时南方实力仍要远远弱于北方,蜀、吴两国清楚认识到了这种南北差距,他们决定联合抗魏,并借助天险弥补实力的不足。蜀国的屏障便是秦岭,至此长多年的“南部大开发”开始了,随后的多年南北方相对独立发展,南方经济、文化实力实现对北方的全面反超,南北方各个方面加速分化,元明清三朝的大一统虽然消除了南北政权的对立,南北意识却已经在国民的心中扎下根。
后来又学者提出,以秦岭淮河作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随后这一提法被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成为人尽皆知的地理常识,当然作为南北分界线不仅仅是因为人的南北意识在作祟,而是因为秦岭凭借着天然的地理优势要说这条分界线有多明显呢?
秦岭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热量充足,春旱严重,降水变率大,年平均气温低于13摄氏度,无霜期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毫米以下,南部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无霜期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毫米以上。
再来说地形,秦岭南坡平缓,长-千米,群山毗连,峰峦叠嶂,其间分布一些山间平台、盆地等。秦岭北坡险峻,总坡长不到40千米,山势陡峻,形成千崖竞秀的壁立山峰,秦岭北侧特别是渭河以北是著名黄土区,有较厚的黄土层,厚度数米至数百米,不利于抵抗水的破坏力,极易遭受水力侵蚀。而秦岭南侧风化壳较厚,风化物较粗,重力地貌显著。秦岭以北地区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农作物是小麦、杂粮,花生、大豆等,秦岭以南地区以水田为主,农作物是水稻、油菜、甘蔗等。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农作物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才会成为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打通了秦岭、淮河的地理阻隔,凭借一条18千米长的终南山隧道,穿越秦岭已经缩短到仅仅十多分钟,人的流动性、生活方式的融合也在加速,南米北面在大城市里早已经瓦解,南船北马也被高铁、汽车、飞机取代,秦岭淮河还能继续作为南北分界线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