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解放战争最终是我党取得了胜利,但客观来说,这个结果是很不容易的。在战争早期,虽然人民取得接连取得了胜利,然而从全局来看却一直是处于被动防御的境遇。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苏中,虽然粟裕率部成功打出了七战七捷,但最后还是放弃根据地,北上山东与陈毅联合作战。为何会如此?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战争一直发生在解放区,国军不管是输是赢都有余力,还可以继续整军再战。
而解放区发生了战事,百姓就会逃难、建设就会被打乱,后续资源难以跟上,所以即便打了胜仗,也可以说处于吃亏的境遇。
中央领导当然看出了问题所在,因此决心向外线出击,将战火烧到国统区。当时我军主要力量分布于陕北、东北、山东、晋察冀、晋冀鲁豫,其中又以晋冀鲁豫的负担最重。
晋冀鲁豫解放区以太行山为核心,横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五省,同时阻隔了西北、中原、华东三处敌人之间的联系,但相应地,也会遇到多方向敌人的攻击。
从年11月到年2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出多个漂亮的战役,收复县城25座、歼灭20多万国民党武装。这个战果看似很辉煌,但有24座县城在战役结束后就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
越往后,情况越艰难,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前,晋冀鲁豫的二级军分区中,只有阳谷、寿张、朝城、茌平四个县城还握在手中;靠近山西的太岳区大部分沦陷;豫北地区除林县、武安、涉县三腹心地县外,基本上也全部落入敌手。
中央也好,刘邓两位首长也好,一致认为应该转移到外线作战,晋冀鲁豫要担下反攻的重任。年8月4日,毛主席下达命令,刘邓大军立即南下大别山。
一开始,晋冀鲁豫野战军中有些人不理解为何要千里迢迢去另一个地区战斗,刘邓两位首长便给大家好好讲解了一番。
在动员大会上,邓小平说: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我们太苦了,大家出去看看,农民的鸡、猪、牲口看见的都不多了,村里的树也少了,试问,继续在解放区打,我们受得了吗?
刘伯承也接过话:内线作战搞得民穷财尽,人力、物力、财力都要求我们出去,出去就都好了。出去有安徽、河南、苏北的兵源,饷源我们也可以到中原展开。等我们建立了政权、破坏了敌人的军需,敌人的财政就没有办法,而我们有了办法。
三天后,拧成了一股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6个纵队共12万人开始南下,经过20多天的艰苦战斗,终于挺进了大别山区。大别山区也属于革命老区,红军时期红四方面军在这里战斗多年,当地百姓曾经无比配合革命。
然而刘邓大军来到这里以后,除了最初一段时间比较顺利,之后国军发起疯狂反扑后就损失惨重,甚至连晋冀鲁豫临时司令部所在的新县都丢了。
越打,生存范围越小,到年1月15日,邓公无奈地致电中央,表示目前情况很不乐观,如果想改变战局,最少要歼灭国民党一个主力军,只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如今已经无法单独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希望能批准撤出大别山。
毛主席对此很重视,马上回电让晋冀鲁豫野战军再坚持几个月,会调华东粟裕部渡江支援。
主席的初步构想是粟裕率领华野1、4、6纵于年夏渡江进行“围魏救赵”,然后华野3、8、10纵在年春跟进,这样可以吸引国军三十来个旅,整个中原局势将会好转。
当时谁也没料到后来解放战争的进程会那么快,毛主席当时甚至设想要成立东南分局和东南野战军。不过这个命令传递到粟裕那里时,却被反驳了。
粟裕对局势也有自己的看法,认为在这双方僵持之际,派10万大军南下有些过于冒险,不如留在中原稳扎稳打,只要伺机歼灭国军的主力,能取得的战果会更大。因此他斗胆直陈,发出“子养电”不同意渡江。
主席和刘邓在看过粟裕的电报后都认为很有道理,只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当时的危机也急需解决。2月7日,毛主席同意刘邓的撤离请求。
由于国军各支部队的封锁,晋冀鲁豫野战军冲出去的过程也非常艰辛,等到3月28日,刘邓大军主力转出了大别山,除去一些留守地方的武装人员外,全军只剩下了5.86万人,损失非常惨重。
为什么兵强马壮的刘邓大军无法扎根于大别山这个革命老区呢?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原因,当时刘邓麾下的部队大多都是北方人,对这里的地形、气候等等都很不适应。
大别山地区气候潮湿蚊虫很多,很多战士被咬得浑身是包,极大地降低了战斗力;这里到处都是高山峻岭、羊肠小道,所见的平地基本都是稻田,而当时部队有纪律是不允许破坏百姓的生存之路,所以很多重武器、运输的马匹都被遗弃了;
战士们长期休息在野外,饮水也是个大麻烦事,大别山井水很少,想解渴只能通过山沟和鱼塘里面的水来解决,但这些水里面有害物质太多,战士们长途跋涉、连番作战已经很疲惫,还喝这种水,身体状态就更不好了,拉痢疾、患疟疾的人很多。
药品、后勤物资基本上都难以得到供应,甚至连衣服都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此一来战斗力肯定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国民党的政策,虽然大别山是革命老区,但红军当年撤离后,反动派在这里实施了残忍的手段。别说参加革命,只是同情革命的人都会遭到迫害。
从抗战开始,国民党桂系就深耕大别山地区,先是廖磊,廖磊病故后又是李品仙,他们实施了民团制度,当地男子都需要参加军事训练且登记在册。所以当地百姓不是被“杀怕”了,就是担心被连坐,刘邓大军进入时根本不敢提供多少支持。
没有群众基础,对于一支孤军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年11月下旬,老蒋成立了“国防部九江指挥部”,让白崇禧指挥33个旅进攻刘邓大军。白崇禧也有些手段,一上任就禁止各部单独作战,每次进攻必须保证有两支军队互为依靠,这让我军很难再创造高山铺那样的歼敌战役。
另外白崇禧又利用熟悉地形这一优势,多次派出小股部队尾随我军,能打他们就打,打不了他们就造势,使刘邓大军的休整时间大大减少。
最重要的是,白崇禧搞出了“联防”、“连坐”这些手段,并在交通要道上设卡,这就让我军与百姓的联系被隔绝,伤员安置和粮食补给都成了大难题。种种因素之下,刘邓大军只能无奈撤出大别山。
如果单从一支部队的角度来看,挺进大别山损失惨重,但如果放眼全国战局,刘邓大军是牺牲了小我,成全了大我。他们吸引了国军的火力,缓解了其他解放区的压力,并且成功将战火燃至国统区,让敌人也感受到了被消耗的痛楚。
他们在出发之际就想到了结果可能不会太好,毕竟孤军深入太过冒险,但是为了解放大业,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冲了过去,这是一种莫大的勇气!
也正是因为有太多不畏牺牲的勇士,才铸就了新中国,他们都是英雄!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