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胡巨成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刘宏冰本报通讯员聂建武程一桐

“十一”国庆长假期间,大别山腹地新县,秋雨悄然而至,朦朦细雨中,云山雾海如诗,古村秋韵如画,引来游客如织。

10月5日,在通往创客小镇田铺大塆的旅游公路上,一辆辆小汽车载着无数颗期盼的心接踵而至,细细密密的秋雨,更为他们仰红观绿访古村的行程,平添无限欢畅。

当日,总人口只有36.8万的红城新县,却迎来了18.3万人次的游客,这些远方的朋友,一路探寻鄂豫皖苏区根据地的红色记忆,领略大别山秋日盛景,品味一个个传统古村落的古韵乡愁,尽情享受着全域旅游创建带来的便捷与欢乐。小村欢颜

在田铺大塆“老家寒舍”屋内,来自郑州的娄素杰一家正围坐在一圈,一边精心聆听秋雨敲打瓦片的韵律,一边细细品味着山野茶入口的清香。

“我是提前两个多月定下这家民宿的,就是想实地感受一下豫南的乡风乡韵,也让父辈找找自己的童年记忆,现在想起来简直就是中了个大奖!”看着院门口拍照留念的如织人流,娄先生爽朗一笑,直言不虚此行。每天清晨,他总会带着家人漫步青石小径,体会风土人情,全家对这个黄墙黛瓦的古村满意的不得了。

一样的笑容,不一样的幸福。在西河湾“古村家香”农家乐,55岁的张胜利正忙着给院内等待就餐的游客添茶倒水,屋内满桌原生态食材烹饪出的地道农家菜让客人们赞不绝口。“这几天每天中午就餐的客人都有二十桌以上,一家人都忙得透不过气来。”张胜利的抱怨里透着丝丝甜蜜。

其实,“痛并快乐着”的并不只张胜利一家,“十一”假期,以田铺大塆“老家寒舍”为代表的乡村民宿群成为全国网红打卡地,多处农家乐座无虚席、94家民宿入住率均达%。

游客潮带来消费热。从刺绣鞋垫到不秋草竹编,从铁皮石斛到山茶油、葛根粉……独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农特产品塞满了自驾游客的后备箱。假期前5日,农副产品销售额达2.3亿元,农家乐、民宿营业额逾3亿元,2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从中受益,人均增收多元。全城动员每一张如花绽放的笑颜的背后,都挥洒着晶莹的汗水。

10月1日,13.2万人次;10月2日,18.6万人次;10月3日,21.7万人次……游客量的激增,让旅游景点全线飘红,也给山水红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行动起来!以服务奉献为全域旅游品牌代言,用实际行动践行大别山精神。”面对有史以来最高峰值的“超级假日”,新县县委书记吕旅发起全城总动员,号召集聚一切力量为游客服务。

成立假日旅游应急指挥部,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坐镇,县级领导深入景区景点一线指挥;公安、交通、城管、文化旅游、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联合行动,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旅游驿站全部开放,临街单位、商铺的停车场、厕所免费对外开放,并提供问询、饮水等服务;田铺大塆、西河湾等景区更就近开放学校食堂、宿舍,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

有困难,党员干部先上!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县党员干部放弃“十一”长假,上路分流疏导交通,深入景区开展志愿服务;各旅游线路上,村(居)干部自发为过路游客送上免费开水。

感动随处可见!一个个道路交叉口,执勤交警用嘶哑的嗓音指挥疏导着过往车辆,雨水混杂着汗水浸透衣衫;一个个旅游景点中,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挥动小红旗引导着人流,疲惫的脸庞上闪耀着会心的微笑;一处处红色教育基地,小小讲解员用稚嫩童音讲述着红色故事,传递着大别山精神。

点滴汗水汇聚成涓涓细流,浇灌出幸福之花。截至目前,新县出动各类执勤、疏导人员0人次,参与志愿服务达人次,各景区均实现有效调度、秩序井然。质朴奉献这个假期,在新县各处旅游景观之外,一道道更美的风景在细微之处闪耀。

10月2日,一封《新县文明旅游倡议书》通过网络在全县广为传播。面对激增的游客量和压力倍增的交通,全县居民响应号召,出行坐公交、少开车,“让路于客、让景于客、热情迎客、真诚待客”成为全民共识,老区群众就是用这样的无声行动为游客创造最好的体验。

质朴、奉献是老区干群的本色。在田铺大塆,韩光莹一直义务值守在村民宿接待中心,为到访游客提供民宿入驻办理和旅游咨询服务;面对夜晚赶到村落却无处落脚的游客,72岁的韩光仁老人毅然腾出自家的两间卧室,由村民宿合作社统一安排给游客居住。

在鄂豫皖首府革命博物馆,讲解员戴璐璐正讲述着红色革命故事,深沉的嗓音将游客带入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他们接受着心灵洗礼。游客们想不到的是,这个满面笑容的自信姑娘还在产假期,就在节前,她放下了嗷嗷待哺的孩子,主动请缨讲解一线。尽管超负荷的讲解任务让生产不久的她身体疲累,但发自心底的笑容却从未消失。

……

他、她、他们,用质朴、奉献、担当装点红城,让红城在这个特殊的国庆假期熠熠生辉。

回望精彩纷呈的“十一”,一处处醉人风景徐徐展现,一个个动人故事精彩上演,一张张幸福笑脸绚丽绽放。

编辑:赵霄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