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参谋
上期我们说到,红军和时间赛跑在黄陂地区摆下伏击圈,趁陈诚部11师、52师和59师尚未汇合前,集中全军主力全歼了52师和59师,开创了山地大规模伏击战的先例。
兵分前后和黄陂大捷后,红军再次回到小布。
2个师在黄陂全军覆没,陈诚心痛得无法呼吸。三路大军一下子就被红军打残了一个,一纵剩下的11师已经没有办法单独行动,罗卓英成了光杆司令。
陈诚本来已经想鸣金收兵,但老蒋下过只许胜不许败的命令,现在回去老蒋只怕要当场翻脸,所以只好打起精神,找机会打一场翻身仗。
陈诚细细盘算了手上的部队,他把原来的三路纵队改为两路纵队。前纵队由吴奇伟指挥,有4个师,后纵队还是由罗卓英任指挥,有4个半师。
由于害怕红军再搞伏击,陈诚这次下了死命令,绝对不允许单独冒进,两个纵队搞滚筒战术,交替掩护走大路从向广昌进攻。
佯动诱敌陈诚把原先的“分进合击”改成了一路进军,其实更有利于红军歼敌。红军只要想办法拉开这两个纵队之间的距离,然后以红一方面军全部兵力打其中一个,照样手拿把攥。
周公分析:“陈诚刚吃了一场败仗,肯定没法向老蒋交代,他一定还会我们决战。”
朱老总补充说:“我们可以再来一遍,派红11军伪装成主力去广昌地区佯动,让陈诚以为我们的主力就在广昌城,他一定会让部队加速南下。罗卓英的后纵队刚刚遭到我们打击,行动不一定会积极,这样就能拉开两个纵队间距,我们好找机会下手。”
月15日,红11军再次扮成红一方面军主力,大摇大摆地出现在通往广昌的大路上。同时,红一方面军秘密北上,隐蔽在蒋军的侧翼山林中。
前线蒋军马上上报,“发现了红军小股部队”。
报到吴奇伟这里,消息变成了“发现红军主力”。
再报到陈诚那里,消息离谱地变成了“红军主力被重创,残部正在逃往广昌”。
战机出现陈诚得报后,命令罗卓英和吴奇伟两路人马加速向广昌开进,一举歼灭红军“残部”。
罗卓英是个明白人,知道什么“红军残部”多半又是底下人谎报军情,他害怕再次遇到红军主力,所以在行军时故意磨蹭。麾下的第9师进到东陂,11师进到草台岗地区就停止了前进。
而前面的吴奇伟可不管这些,咬着前面的红11军就不松口。这两支蒋军一前一后,已经足足拉开了60公里的距离。
陈诚此时又帮了红军一个大忙,他想加快进军速度,把罗卓英手里的一个师划给了在前面的吴奇伟,削弱了罗卓英的兵力。
眼看陈诚中计,红军定下作战计划:红11军继续牵着陈诚主力往广昌前进,方面军主力奔袭在草台岗和东陂的罗卓英纵队。
罗卓英部署草台岗距东陂约四公里,这里和黄陂一样周围全是山峰,山高路险,是一个搞突袭的好战场。
此时,罗卓英收到空军传回情报,11师周围已经有大量红军运动的迹象。
罗卓英立马摊开地图,找到草台岗后他大吃一惊。草台岗附近高山环抱,不能发扬其火力优势,更不利于重装部队移动。11师是陈诚的起家部队,这支部队要是在他手上全军覆没,陈诚非把他给活吃了不可,这他可绝对担待不起。
一番盘算以后,罗卓英发下命令:
一、11师连夜立刻撤回东陂和第9师汇合。
东陂的第9师加强戒备。
如果红军进攻第9师,那必须利用工事坚决顶住,配合11师夹击红军。
联系南下的吴奇伟纵队,要他们停止南进回援东陂,一举歼灭红军主力。
草台岗地形客观来说,罗卓英这个计划还是不错的。
草台岗距东陂也就十公里,这点路程对于野战部队来说完全不是事,再加上此时红军各部队还没有运动到位,11师有足够的时间连夜转移向第9师靠拢。虽然说两个师汇合不能保证不会被红军歼灭,但至少会极大增加红军攻击的难度。
但是罗卓英算漏了一点,11师师长萧乾对战局可不这么看。
萧乾认为夜间行军不仅容易混乱,而且可能会被红军夜袭,夜战向来不是蒋军的优势。他还向罗卓英夸下海口:“在哪打不是打,在草台岗打我也有把握消灭红军,我在这以逸待劳正好等敌军上钩。”
罗卓英没办法,只好批准了萧乾的方案,11师留在草台岗过夜。
萧乾当晚也没有把红军太当回事,他命令部队尽量找平地露营,然后亲自登上周围的高点侦察了附近的地形,在放出警戒哨后就放心地上床睡觉了。
草台岗战斗就在这天晚上,红军主力已经向11师扑了过来。
红军集中一、三、五军团全部兵力分三路向11师发动了进攻。
即使是在夜间突袭,而且三个军团打一个师的情况下,战斗还是打得异常残酷。
萧乾带领11师做了极其顽强的抵抗,他在混乱中把部队收拢,依托村落树林还击。
6团在团长宋瑞珂的指挥下,硬是抗住了红军多次攻击,甚至还向红军发动了反冲锋,整个团打到最后只剩下三四百人,军官几乎全部阵亡。
这个宋瑞珂就是后来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中野血战羊山集的对手,后来的整编66师师长。
11师里不止有这一个熟人,永动机事业的先行者黄维也在这里。他当时是1旅旅长,在拼命指挥部队反击时还负了伤,不过最后还是逃了回去。
多说一句,如果这场战黄维最后没逃回去,那后来的十二兵团就是由胡琏来指挥,淮海战役围歼十二兵团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经过艰难的战斗,红军终于全歼蒋军精锐11师。
11师被歼对陈诚而言震动极大,11师是当时蒋军战斗力的天花板,如果连他们都被全歼了,那“围剿”还有什么希望。
南京方面,两个月下来,老蒋总算发现个道理,指挥大战陈诚是真不行。现在部队士气低落,不如结束“围剿”,等做足准备后再战朱毛。
至此,红一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基本结束。
两战两捷第四次反“围剿”红军先败后胜。
在强攻南丰不下后迅速改变作战思路,这才有了后来的黄陂大捷和草台岗大捷。
主席虽然没有亲自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但是这两次战斗里处处闪耀着主席的战略思想。两场大捷都是以小部分兵力先去佯动诱敌,把蒋军调动起来后,红军在运动中寻找机会,集中优势兵力歼敌。
这和第三次反“围剿”时的莲塘、良村战斗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说人话就是,蒋军在同一个坑里掉进去三次。
更重要的是,在陈诚的帮助下,红军一次全歼了蒋军最精锐的11师,这个战绩和二十多年以后的孟良崮不相上下,陈诚不愧是蒋军的团灭发动机。
从第一次反“围剿”开始,红军从地方杂牌军一路打怪升级,三万红军越打越大,越打越强,到第四次反“围剿”结束后发展到了八万多人,中央红军和中央苏区进入到全盛时期。
不过,事情往往是有盛就有衰,下一期开始我们要讲第五次反“围剿”,这一切还要从一个德国人说起,不过,他并不是大家熟悉的李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