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眞棒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228/6072025.html

本文作者:食戟社

提起让老百姓不再饿肚子,我们一定会想起袁老,可是还有一个人,也许从未听过他的名字,他也同样解决了无数人温饱的问题,而他的经历似乎更加的坎坷而传奇,有句话形容他为:“被打的何教授,吃饱的中国人”,他就是何家庆,是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他被称之为“魔芋大王”。今天我们吃到的魔芋,都要感谢何教授的培育与推广,而这小小的魔芋又帮助了多少贫困山区的人们走出困境。

何教授年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一家八口靠父亲拉板车过活,极度的贫困让他对饥饿与贫穷有着深深的感悟。上学期间更是一群善良的老师同学乡里乡亲的接济才完成学业。朴实的父亲甚至列了一本清单,上面记录了谁给了一双旧胶鞋,一件衣服等等。受“百家恩惠”长大的孩子,不负众望,长大后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胸怀回报了更多不相关的人。

大学毕业后的他一心想着怎么用自己所学帮助百姓脱贫。他考察过大别山,步行公里,途经鄂豫皖三省,19个县境共天,采集植物标本种号,近万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全面考察大别山的人。这途中他经历了山洪、悬崖、与狼对峙、饥饿、蝗虫叮咬使腿部溃烂等等生死的考验。为国家实施的依靠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星火计划”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后来他到绩溪县挂职任科技副县长,又走遍访23个乡,走遍山头采集标本,深入田间,指导科技养蚕。当绩溪遭洪水灾时,他顶狂风暴雨,四处奔波指导救灾,使他染上了血吸虫病,几次晕倒在洪水中。他甚至会把刚报销的元差旅费捐出去,并留言写道:“对于贫困山区人民生活,我有一份责任,虽没有力挽巨浪之臂,却有一颗火热的心。”

终于在80年代,他注意到日本很重视魔芋生产,并着手开始研究,他发现魔芋具有喜湿、喜荫、耐瘠薄的特点,非常适合在贫瘠的山区生长。而魔芋又富含葡甘露聚糖,在食用、医药、工业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经济价值巨大,简直是山区脱贫致富的宝贝。于是他发表文章,介绍魔芋的远景,来到贫困山区举办科技培训班,普及魔芋栽培知识。为了消除农民顾虑,他自掏腰包从湖北引种,在31个点进行试种,并马不停蹄地到各个田头进行指导,结果亩魔芋全面丰收,收益超过万元。自此找到了一条脱贫的金光大道。之后他又撰写了18万字的《魔芋栽培技术》一书,全面地介绍魔芋的各种知识,并把科技知识传给更多贫困山区的芋农。

年2月,他又带上了积攒10年的积蓄背起行李、告别了妻女,怀揣学校介绍信和一张刊登国家“八七”扶贫计划贫穷县名单的光明日报,孤身一人起程了。这一次他又途径8省、无数个乡镇、村寨,行程约公里。沿途传授魔芋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办培训班次,受训人数逾2万人。同时指导了57家魔芋加工企业。这个过程中他遭遇了抢劫,搭车被骗到矿山挖矿,没钱了沿街乞讨,吃猪食,衣衫褴褛被收容所收容并遭到拳打脚踢,甚至因为过度劳累几次倒在旅店的床上几天不省人事,最后被生疑的服务员叫醒。最后回到家中时的他只有40公斤。年,70岁的何家庆晕倒在了调研途中,被查出了癌症晚期,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提出要把眼角膜捐献给贫困山区的孩子......

就像他写的诗那样,他走了,泥巴或白雪,一切都回归土地,无需祭奠,但他仍然像一粒种子或一滴水珠,在泥土里聚集力量,空气中尚存清氧!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小编似乎无从下笔,因为我觉得对于这位老人所有语言都显得那么的浅薄。有一些星在聚光灯下,珠光耀眼众星捧月,一举一动都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6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