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百姓故事》特约作家:蒋劲松
“一脚踏两省,两眼望江淮。”湖北英山县陶家河乡地处鄂皖边界,平均海拔米,雄踞大别山麓,扼江淮咽喉。
让人们记住陶家河的,不仅是她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更因为她还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的发源地。在《中国共产党党史》《辞海》等权威书籍的红色根据地示意图中,英山及英山陶家河等字眼一直位居版图最醒目位置。
在土地革命时期,陶家河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红军战士的鲜血,到处都传颂着革命烈士坚视死如归的英雄事迹,到处都听到“军民情深、同仇杀敌”的动人故事。陶家河,书写了大别山红色历史光辉灿烂的一页。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因为工作关系,我不止一次到过陶家河,而每去一次,心灵都受到一次强烈的冲击。陶家河告诉我,勿忘历史,珍惜今天,战旗为什么这样红,那是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她。
今年6月6日,随英山县作家协会一行30余人去陶家河采风,我又一次来到了陶家河。
登上牛背脊骨山顶,俯瞰陶家河乡全貌,只见满目青翠,尽收眼底。拨开青松翠柏、枝条藤蔓,慢步林海小道,大家默默无语,生怕惊动了烈士的英灵。路遇一“歪脖子”百年古松,树身已是“伤痕累累”,当听说它曾遭国民党飞机的轰炸,大家纷纷与之合影留念。
满怀崇敬的心情,我们来到红二十五军牛背脊骨战役无名烈士纪念碑来到眼前,敬献花蓝,向无名烈士鞠躬致哀。
走近牛背脊骨战地遗址,我们情不自禁地回到那难忘的峥嵘岁月。
年9月2日红军攻打太湖城、以牺牲1人,负伤3人的最小代价,夺得国民党军队重要战略物资,解决红军战士后勤补给不足的问题。
年10月,国民党军队对红二十五军驻地陶家河进行疯狂的“围剿”;28日,红二十五军余人在牛背脊骨与国民党47师、54师共4万多人激战两天一夜,击退敌人进攻;11月1日,接上级命令,红军主力在茫茫夜色中离开陶家河北上,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长征,留下一个连在牛背脊骨负责阻击敌人。留守的红军战士在数十倍敌人的残酷进攻下,坚守阵地,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当地百姓收殓烈士遗体就地掩埋。由于牺牲的烈士大多数是外地人,没留下姓名等相关的身份信,以伤亡多名红军战士代价,毙伤国民党军队多人。
那一仗,红二十五军留下3名战士照料负伤的多名伤员,英太寨、夏河,高冲3个山头村,交通闭塞,是藏匿伤员的理想场所。当地村民按伤员负伤的程度不同,安排不同的躲避方式,最常见办法是伤重的红军伤员,安排在峡谷的石岩底下,轻伤的红军,安排在村民的红苕洞里,他们一方面负责给重伤员送饭,另一面是在安全时段负责帮老乡干农活。
重伤员的食物主要是红苕,一天两餐,民团搜捕紧张时,几天吃不上一餐,生存异常艰难。照料每个红军伤员,红军组织部门都要给村民一定的银两作为报酬,红军战士无畏牺牲、秋毫无犯,与当地老百姓建立血肉、鱼水的亲密关系。
有一名会理发的红军战士,没人知道他的名字,离开陶家河的时候,亲自动手,雕刻了一只小鸟,送给老乡,相约等到革命胜利后,以小鸟为证,报答乡亲救命之恩。这只小鸟至今仍然保存在那位乡亲后人手中,静静等候着主人的归来……
年10月某日,为搜查红军伤员,凶残的民团拎着一6岁儿童的耳朵,威逼红军伤员藏在哪里?为了不让乡亲受到伤害,红军战士宋大佑,勇敢从红苕洞里站出来喊:有种冲我来,别欺负小孩!国民党匪兵和民团如获至宝,一拥而上,将宋大佑五花大绑,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宋大佑始终一句话:不知道!敌人气急败坏,凶残地割掉他的双耳和鼻子!宋大佑宁死不屈,视死如归。无奈,敌人残忍地将他绑上石头,挖出土坑,与其它4名负伤被俘的红军战士一起活埋。在众多牺牲的红军战士中,宋大佑是唯一留下姓名的红军战士……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解放后,陶河人民找到宋大佑等5名红军战士的活埋之地,对遗体重新安葬,年10月,陶家河村高家畈都建有红25军纪念碑和纪念馆。县、乡政府对红军塘、红二十五军军部、牛背脊骨山战场、红军湖、医院等多遗址都进行的核查和建标。陶家河已成为鄂东地区重要的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日的陶家河,绿树红花、药材飘香,新房幢幢、商铺林立。以湖北大道、长征大道、钟鼓大道等命名的街道催人奋进,火炬路灯、堤岸护栏、广场亭台等景点扮靓乡村,一个现代时尚、浸透红色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英山的东方崛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