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芬芳,绿意盎然。巍巍大别山下,倒水河静静流淌……
6月时节,湖北省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园内游人如织,讲解员曾祥美向游客深情唱着红色歌谣: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
歌谣中“铜锣一响亮,四十八万”中的铜锣
年,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数万农民武装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这就是黄麻起义。
而如今,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几代红安人拼搏、奋斗、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脉动。
纪念馆门口的雕塑
“不下马的将军”李先念带领乡亲闹革命
说起黄麻起义,就不得不提被毛泽东称赞为“不下马的将军”的李先念。
他出生于红安县李家大屋。9岁读私塾,12岁起先后在家乡和汉口学木工。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浪潮席卷武汉三镇,并向全省各县广大乡村猛烈扩展。李先念没有丝毫犹豫,卷起铺盖,从汉口回到家乡,投身到农民运动的洪流之中。
年11月13日晚,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农民,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在中共黄麻特委的领导下奋起暴动。年仅18岁的李先念率领家乡农民参加黄麻起义,他们攻县城,捉县长,杀土豪,还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颁布以实行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施政纲领,将土地革命的旗帜第一次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县城城头。
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地区创立了自己的武装,有了工农武装的割据。黄安也因此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和中心。
黄安随处可见的将军故居
自94年前黄麻起义一声惊雷,红旗漫卷这片热土,3支红军主力部队在这里孕育成长,14万英雄儿女舍生取义,万众一心为革命英勇奋斗。在李先念的队伍中就有一位名叫肖宏华的烈士,记者在湖北红安见到了他的家族后人罗茂学。
罗茂学整理他外公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在罗茂学的家中,墙壁上悬挂着由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光荣之家”。罗茂学的母亲肖祖英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她的父亲和父亲的两个弟弟都是为国上阵的壮士。罗茂学的外公肖宏国属于师,参加过长征,是吴爱民在延安担任中央党校三部组教科科长时的勤务兵。“新中国成立后,吴爱民在南京市任副市长,还来过几次电话,叫我外公去,我外公那个人蛮老实的,不愿意去麻烦人家。回到农村后身体不好,村里照顾他,让他干些轻省的活儿。”
罗茂学家墙上贴着“光荣之家”
肖宏国的二弟、三弟都参加了李先念的队伍,三弟肖宏华年在黄陂区的磨盘寨被国民党迫害致死。
罗茂学的二姥爷肖宏国的革命烈士证明
罗茂学向记者讲述,他奶奶杨兰英和第一任丈夫梁选和也是党的地下工作者,梁选和被叛徒告密后暴露,国民党将他杀害于陈海湾。
罗茂学出生在这样的英雄家庭,始终感恩于能够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幸福生活中,也期盼着作出自己的贡献,年,他送儿子罗京当兵入伍,儿子也争气,还被所属部队评为“十佳优秀士官”。
罗茂学的儿子罗京获得“十佳优秀士官”荣誉
99岁还依然腰杆挺直的老红军不图名不图利
穿越大别山,直达七里坪。
在七里坪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有这样一句话十分醒目。大别山人民发扬“一要三不要”和“一图两不图”精神,前赴后继投身革命。
大别山地区红色印记丰富
一要三不要就是“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
一图两不图就是“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精神。
这样投身革命的红军战士,还有很多很多,5月15日上午,记者在杏花乡张河村见到了99岁的抗日老兵吴钦发老人。吴钦发历经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身上遍布大大小小的伤疤,一到雨天就隐隐作痛。虽身处陋室,却难掩军人风姿。他的儿子说,吴钦发老人的右大腿曾被日军的子弹打伤,一到阴雨天,受伤的地方就隐隐作痛,现在人老了,对于很多事情的记忆变得模糊,但是对于那段经历,他还是记忆犹新。
99岁的吴钦发老人
“日本已经发了狂,杀人放火占地方,同胞们拿起刀枪,拿刀枪干一场,不让鬼子占我们地方,亡国的奴苦难当……”
吴钦发看到有人来访,高兴地穿上了制服,又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仔仔细细地别在了胸口,他铿锵有力地唱完这首抗日歌曲后,缓缓地向记者回忆,他是年出生,年12月进入新四军第五师师部警卫营,“也就是李先念的部队,后来给第二团团长方应福(音)又当警卫又当传令兵。”吴钦发先后在永和、七里、麻城等地参加抗日战斗。
吴钦发家门口贴着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光荣之家”
吴钦发回忆,年11月,在师部警卫营的部署下,吴钦发随部袭击盘踞在杏花乡峰山村的日军。因部队缺枪少弹,他们只能白天潜伏在村子周围,待晚上日军休息后潜入日军营地偷来20多支枪和一些子弹,然后用这些枪弹乘夜袭击日军,子弹打完后他们又继续潜伏,准备第二天晚上再战。
年8月,吴钦发随部到新洲区配合兄弟团袭击驻扎在新家冲的日军,战斗持续了1个小时,打死日军3人。吴钦发老人告诉记者,虽然自己部队所用的武器全是杂枪,“湖北条子、三八式、汉阳造、中正式、马步枪”,但战士们都特别拼。
虽然已经99岁,但是吴钦发老人的生活依然很有滋味,他喜欢下地,喜欢砍柴,喜欢烧火,喜欢做一切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每到有人来拜访他,他总爱说起那些硝烟弥漫的岁月,但是也时常感念村里和县里对他的照顾。家人说,政府曾想安排吴钦发老人到光荣院养老,他却婉拒了,他说他有儿有女,不想为国家增加负担。临别时,他站在门口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腰杆依然挺直,依然英气勃勃。
吴钦发向来看望他的人敬军礼
烈士后代退伍女兵成为红色讲解员每天口述十几万字
37岁的曾祥美,是湖北省黄冈市黄麻起义纪念馆的一名红色讲解员。
曾祥美
曾祥美的祖父在黄麻起义中壮烈牺牲,叔叔当过装甲兵立过二等功,曾祥美本人也曾当了五年的海军。
年从部队退伍的曾祥美,选择回到湖北老家成为一名红色讲解员,她从小就在这片红色热土长大,受到了家族的一些熏染。
“像我们家几代人都是在部队,所以有这种特殊的‘红色情节’,退伍回来之后,我也是选择了红色讲解员的这份工作,在这里干了十四年了。”
曾祥美在讲究红色历史
今年是建党周年,园区的游客也是源源不断,每天都有上万人到这里,曾祥美每天要讲解五六个小时。
“来来回回不停地在讲解,每天看手机的运动记录都得3万多步。”
因为红安的革命历史太过深厚,所以在这座纪念馆里处处皆是故事,这就要求讲解员要将每一个事迹牢记于心。在曾祥美手里的一本解说词上,总共页,但实际讲解过程中,这些事迹有些会被压缩,有些则需要丰富,总体上一次讲解下来,曾祥美要口述三四万字之多,一天算下来,假如带五个团,那么她一天就需要说十几万字的解说词。
纪念馆里的纪念碑
曾祥美的孩子已经10岁,这些讲解员的工作,在带给她成就感的同时,也让她对家庭方面缺少了照顾,尤其是对孩子,她觉得亏欠太多。
曾祥美说,纪念馆只有每周一闭馆,所以她跟孩子总是错位生活,她休息的时候,孩子上学,孩子休息的时候她上班。
曾祥美带团结束后在办公室休息
“这么多年,我儿子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我几乎没有参加过他的家长会、亲子活动。”尽管为了这份工作,曾祥美牺牲了很多东西,但在她看来,这些牺牲,包括流过的汗、受过的委屈,与无数革命先辈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
红色讲解员的意义是什么?曾祥美有自己的认识,她认为这是一种内心的信仰、一种执着的精神,在讲好这些红色故事的时候,她能够感到下面的观众都是非常的动容,比如有一个15岁小战士牺牲的故事,这是纪念馆记载的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原本15岁正值青春的年华,当时受父母的影响,他依然投身革命,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甚至拿枪指着他,他依然坚贞不屈,后来他和母亲一起被敌人残忍伤害。
各地游客络绎不久
“很多人听完这个故事后,都泪如雨下。”曾祥美说,少年内心信仰的坚定,这其实就是大别山的红色精神传承,这样的故事会影响无数后人,也是红色讲解员最大的意义。
津云新闻记者杨兴刘畅摄影蒲永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