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
大别山区一所村小里,
因何长眠着32位烈士?
“王团长”是谁?
他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
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中国教育报推出
《“寻找王团长”融媒体系列报道》
通过寻访,
还原那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
把英雄的故事讲给师生听,
讲给青少年一代听,
激励他们继承先烈精神,
坚定不移跟党走,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01
校园埋忠骨英雄您是谁
大别山,英雄的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创建了鄂豫皖苏区。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为了革命胜利,20万大别山儿女献出宝贵生命,用鲜血凝结成伟大的“大别山精神”。
近日,采访组来到大别山西麓的湖北省大悟县,追寻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记者在该县教育局的资料中发现,该县黄站镇一所乡村小学里,长眠着32位革命烈士。
烈士墓为何会在一所村小里?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记者决定到熊畈小学进行采访。
汽车在莽莽群山中穿梭,时而爬坡,时而下坎。“大悟是山区,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从这里走出的开国将军有37位……”说起大悟县的红色历史,县教育局的朱光道老师如数家珍。脚下这方热土,处处留有红色的印记。
一路颠簸,终于抵达熊畈村,熊畈小学就在村口。
学校有一座三层教学楼,校园中央挺立着一棵巨大雪松,几乎与教学楼同高,枝叶繁茂,苍翠欲滴。雪松之下,就长眠着32位烈士。
烈士墓呈六边形,占地近平方米。墓门正面足有七八米宽,分为三部分。
熊畈小学校园,左侧雪松下长眠着32位烈士
记者将墓碑仔细地查看了好几遍,发现上面没有烈士的名字,也没有关于烈士事迹的记述。
“据村里老人讲,墓里有32位烈士,其中有一位姓王的团长。但多年来,我们始终不知道烈士的姓名。”熊畈小学校长陈其悟遗憾地说。
他介绍,这32位烈士,有的牺牲在红军长征时期,有的牺牲在“中原突围”时期,还有的牺牲在解放前夕。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新中国成立后,熊畈村的乡亲们多次集资为烈士修墓。年修建了简墓,年,由当时的公社组织,“寻了上好的石材做碑,从外地买来了雪松种下”,建成了现在的烈士墓。
从年至今,60多年来,熊畈小学师生一直悉心守护着烈士墓。
村民熊志德老人对烈士墓最早的记忆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学校在村东边的九重屋办学,每年清明,学生们都拿着自制的小白花,到这里为烈士扫墓。”
年,村里把熊畈小学迁建在烈士墓边的空地上。从此,烈士墓就成为学校的一部分。早上一入校门,老师们就带领学生打扫烈士墓;晚上放学后,老师们还会再绕烈士墓巡视一圈……
陈其悟总是对孩子们说:“烈士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把生命都留在了熊畈,但我们能为他们做得实在太少了。”
今年是建党周年,陈其悟和师生们有一个心愿:通过寻访,争取找到王团长和烈士们的名字,了解那段尘封的历史。最好还能找到烈士的亲人,让烈士的亲人来学校看看。同时,向孩子们讲好烈士们的故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师生们的心愿令我们动容。记者决定,与他们一起寻找,记录下烈士的故事。
熊畈小学校长陈其悟在烈士墓前,对学生们开展爱党爱国主义教育
熊畈小学的学生在认真擦拭烈士墓碑
02
青山伴英灵重访忆丹心
寻找“王团长”的第一步,从熊畈村开始。
这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位于湖北大悟县和河南新县交界,地理位置特殊。解放前,党领导的多支部队曾在村里驻扎和战斗过。
烈士中的“王团长”,在熊畈村家喻户晓。
熊畈村九重屋古宅
村民熊志德老人打小就听长辈们讲,解放前夕,王团长的部队与国民党部队在离熊畈村不远的禹王城(今大悟县吕王镇)交了火。
经过一天激战,国民党军逃窜至张大包山上,居高临下,炮火猛烈。王团长率领部队向山上进攻,在战斗中,王团长被敌人的机枪击中,英勇牺牲。
“听老人讲,王团长可能叫王殿录(音),但没有文字记录,不确定是哪几个字。”熊志德说。
战斗胜利后,乡亲们将王团长和跟他一起牺牲的27位战友,抬回熊畈村安葬。
年,村民将包括王团长在内的28位烈士,与之前牺牲在红军时期和中原突围时的4位无名烈士,合葬在一起,精心修建了现在的熊畈小学烈士墓。
今年73岁的熊金华老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年为烈士迁坟时的情景:“张大包战斗中牺牲的王团长和战士们,原先埋在现在烈士墓南边约10米处。迁坟时,王团长的棺木还保存得很好。”
经过数位村民的回忆,记者基本弄清楚了烈士墓的由来。也许,沿着“张大包战斗”这一线索,能找到部分烈士的姓名。
熊畈村村民熊金华老人
对张大包战斗发生的时间和王团长所率领的部队,村民们有多个不同版本的说法:有人说,是在年解放军中原突围之后,打游击的王团长与国民党军队交了火;还有人说,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王团长的部队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
熊畈村党支部书记熊红方告诉记者,当年见证过那场战斗的老人都已经去世,“现在无法确定战斗发生的准确时间,大致在年至年之间”。
从上世纪20年代起,熊畈村附近战火不断,村民口口相传的历史难免记忆混淆,记者决定到附近的宣化店镇寻找一些更确切的资料。
宣化店镇距熊畈村不远,是年打响“解放战争第一枪”的地方。在当年中原军区指挥部旧址上,如今建起了一座中原突围纪念馆,也许我们能找到一些关于王团长的信息。
位于湖北大悟县宣化店镇的中原突围纪念馆
抗战胜利后的年6月26日,国民党重兵围攻以鄂豫边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挑起全面内战。中原军区部队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和堵截,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
在36天的突围战中,仅有约5万人的中原军区部队要跳出30万敌人的合围,很多战士牺牲。王团长和他的战友们会是中原突围部队中的一员吗?
在中原突围纪念馆,有一间只有“姓名”的展室,三面墙上记录着中原突围时期牺牲的营以上干部的名字,密密麻麻,有好几百人。
记者在名录中找到了3位姓王的团长,但他们牺牲的地点和时间都对不上。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说,目前没有关于张大包战斗的资料。
在熊畈村及宣化店镇的寻找只能暂时结束,记者只得返回大悟县城再想办法。
张大包战斗的知情人,到底在哪里?
03
浴血奋战勇英名必流传
在返回湖北大悟县城的路上,记者灵光一闪:县志里会不会有关于王团长和烈士们的记载?
大悟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朱光道帮我们找来一本年出版的《大悟县志》。第页,有一句关键的信息:“熊畈烈士墓是为纪念年10月在张大包战斗中牺牲的王奠六团长和27位战士修建的。”
记者找到的《大悟县志》
这是记者第一次找到关于熊畈小学烈士墓的文字记录,里面有两个关键信息:王奠六团长,牺牲于年10月。
王奠六这个名字,与熊畈村民告诉我们的“王殿录”,发音相近。难道王团长叫王奠六?这段记录的出处是哪里?在朱光道的热心帮助下,记者联系到多次担任县志编委会顾问的黄世鹏老人。
黄世鹏长期在大悟县工作,曾担任过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老人特别喜欢历史,工作之余搜集了很多史料,被称为“大悟活字典”。
记者来到黄老家,86岁的老人,面色红润,显得格外精神。“红色的大悟,欢迎远道而来的记者。”黄老热情地说。
记者说明来意后,黄老几乎没有思索,便打开了话匣子:“年10月的那场战斗,是大悟解放前的最后一次大战。还原这段历史离不开一个人——湖北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桂庭。”
时间倒回湖北省第七届人大期间,年到年。一次会议上,时任大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黄世鹏与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桂庭结识。巧合的是,李桂庭是军人出身,解放前在大悟打过仗。
不久,李桂庭受黄世鹏之邀,专程回到大悟。在途经张大包山时,李桂庭向黄世鹏叙述了一段往事:
年10月,时任鄂豫军区第三军分区作战科科长的李桂庭,接到军分区首长的紧急命令,国民党部队已经进入禹王城(今大悟县吕王镇)附近,马上组织周边我军进行阻击。
不到半天,战斗打响了。在军分区指挥下,我军的一个团和两个县大队从不同方向夹击敌人,逐步取得了战斗的主动权,将国民党部队逼退至张大包山上。
但要想拿下张大包山,难度很大。国民党军在高处,还有大炮、机关枪等重型武器,而解放军攻山必须穿过一段没有遮挡的平地。
“战士们很英勇,顽强冲锋。最终,我军赢得了战斗,但也牺牲了不少同志,其中有一位还是团长。”黄世鹏回忆,当时李桂庭为这些牺牲的战友十分惋惜,“因为这次战斗后仅半年,大悟县就迎来了解放。”
“您还记得李桂庭给您说过,王团长的姓名是哪几个字吗?”记者向黄老核实。
“王殿六,宫殿的殿,老六的六,是河南人。”黄老肯定地说。
至此,记者终于确定了王团长的部队,同时也找到了王团长的第三个名字——“王殿六”。
湖北省大悟县原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黄世鹏老人,向记者讲述张大包战斗经过
对于年版《大悟县志》记载的“王奠六”这个名字,黄老向记者表示,自己已经没有印象了,但他坚持,“王团长就是‘王殿六’”。
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王团长和27位战士的部队。年底,鄂豫军区成立,下设5个军分区。王团长隶属于第三军分区。年10月,国民党军队在禹王城附近活动,军区派出了包括王团长在内的几支部队展开了战斗……
但是,王团长的名字是“王殿录”“王奠六”还是“王殿六”?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今天的张大包山已经没有昔日的硝烟
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