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点都是白癜风吗 http://m.39.net/pf/a_9317492.html

年秋天,河南省台前县部分党员群众在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参观,接受渡河精神熏陶,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主义教育。王为峰/摄

02:46

黄河九曲十八弯,在河南省台前县孙口镇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大弯,这里有个响亮的名字--“将军渡”。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曾这样评价刘邓大军强渡黄河。

年6月30日夜,一直转战于黄河两岸中原大地的刘邓大军,即晋冀鲁豫野战军,响应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强渡黄河,夺取南征胜利”的伟大号召,从东到西,在公里地段上的多个渡口突破黄河天险。

6月30日深夜12时整,渡河命令下达后,孙口渡口的先遣战士乘坐的12只小船像离弦的箭,急速地向南岸冲去,迅速抵达对岸。敌人发觉后,猛烈阻击,此刻,北岸解放军炮兵阵地,万炮齐鸣,一颗颗炮弹飞向南岸,一船船战士迅速过河,先头部队即刻攻破了敌人控制的大堤,其他守敌抱头鼠窜。7月1日,二纵和一、三、六纵全部渡过黄河。

从晋南风陵到鲁中济南约公里正面的“黄河防线”,是蒋介石所谓的“黄河战略”,号称可抵得上40万大军,没想到一夜间灰飞烟灭。美国军事顾问团接到战报后惊呼:“东方的马其诺防线失守了”。

7月4日晚,刘伯承、邓小平乘“爱国”号船从台前县孙口渡口南渡黄河,随后发起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年7月14日的《冀鲁豫日报》刊文载:“河这边看着表从开船到突击队到达对岸放信号枪,恰恰是五分钟。有许多渡口是在猛烈的炮火下强渡的……解放军就是这样在五分钟之内,粉碎了蒋介石所吹嘘的黄河天险等于四十万大军的神话。”

河南省台前县党史研究中心主任田开沐描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情景:“当时,上有敌机轰炸,下有机枪扫射。”

那么党中央为什么要选定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又为什么要选择孙口为中心渡口?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讲解员姜苗苗解释道:“敌我力量的根本变化,迫使国民党由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主要兵力部署在陕北、山东两个解放区,从而形成了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态势,为我军实施中原突破,提供了有利条件。”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适时地抓住了战略进攻的有利时机。当时,中央军委给刘邓大军布置的战略方针,就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中央突破、南渡黄河,直趋大别山”。“决定从敌之要害和薄弱的中央部分进行突破,把进攻的矛头指向大别山地区。”姜苗苗解释道,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直插国民党心脏,“蒋介石必然会调动山东和陕北的部队回援,来争夺中原这块战略要地。这样,就可以便利我军最后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同时达到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举行全国性反攻的战略目的。”

孙口地处黄河由豫北平原进入山东丘陵地区的过渡带,由于当年刘邓两位首长在此乘船渡河,随后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30万人也在此转战,林彪、罗荣桓率领50万东北野战军从此向江南进军,此渡口得“将军渡”美名。

“将军渡”的辉煌历史是一批批青年们一次次“争渡!争渡!”英勇冲锋铸成的。据年6月2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刊文,从4月中旬开始,报名参军者达5万人之多,后经严格审查,有3.7万多名青壮年开赴前线。

冬日暖阳洒在黄河两岸,站在“将军渡”畔,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台前籍老战士的后人孙连存老人回忆起了自己的父母双亲,“我父亲在前线,母亲在后方”。他的父亲年随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在战斗中负伤;母亲是妇救会会长,带着村民,为渡河人员做饭、烧水、做军鞋。当时,台前当地青壮年男子积极报名参军,青年妇女不仅欢送丈夫参军,还组织妇女民兵、儿童团和姐妹团为军属做活。

年渡河时只有21岁的王怀信是渡河船工队的一员。如今,王怀信的孙女王丽民对那段历史耳熟能详,“那一夜,爷爷共往返了6趟。一颗子弹贴着爷爷的肚皮飞过,留下了伤疤。”

争渡,争渡,一群群不怕流血牺牲的青年人,组成了前后方两支伟大的队伍,才有了这场“五分钟强渡黄河”的胜利。

此后,刘邓大军转战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中原的大门和通道,为加快解放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昔日荒凉的黄河孙口渡口,已今非昔比。孙口村小学成了“将军渡小学”,这里商店、工厂、酒店、黄河浮桥也都以冠上“将军渡”为荣。

在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里,一艘木制大船总能吸引参观者的目光,船名为“爱国号”。将军渡小学的学生们经常来纪念馆,围在木船前,听老师讲战争年代的故事,每次他们都会提出各种新问题。历史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

来源:中国青年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