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红安县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区,千山盘结矗立,东临江淮平原、西扼京汉通道,俯瞰武汉三镇,襟长江而带淮河,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革命老区,先后走出了众多开国将领。

而这里,也是李先念出生、成长和投身革命的地方。

在漫长革命生涯中,李先念始终牵挂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及这里的亲人和乡亲们。新中国解放后,他虽然日理万机、长期操劳国事,但始终没有淡化他对于故乡的眷恋,曾五次回乡探望父老乡亲们。

李先念在红安县

01李先念的故乡——湖北红安

年6月13日,李先念出生于大别山湖北省红安县高桥区九龙冲李家大屋一个贫苦家庭,号克念,乳名全伢。

在八个兄弟姐妹中,李先念年纪最小。而他的出生,也并没有给这个贫苦的家庭带来多少喜悦,反而为一眼望不尽头的日子而发愁。

日复一日的贫苦生活,给李先念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后来回忆说:

“我小时候家里总是糠菜半年粮,就着干锅菜,有时用一块布蘸点油放在锅里擦擦,这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可贫苦的生活也造就了他坚韧不拔、宽厚待人、吃苦耐劳的性格。10岁那年,李先念被家人送到私塾读书。可读书没多长时间,家里无法帮他支付学费,李先念只能离开心爱的书本。

离开学校后,李先念学了木匠这门手艺,后来又在同乡的介绍下来到武汉工作。在此期间,他深刻目睹了旧社会的黑暗,愈发对穷苦农民充满同情。

红安县

年10月,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席卷革命。李先念看到了希望,便辞去工作回到红安投身革命。回到红安后,李先念和同村的朋友和农运积极分子成立九龙乡农民协会,李先念担任执行委员。

年11月,红安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黄麻起义”,而李先念也参加了这次起义。起义军将红安县城控制后,活捉了贪官污吏和地主豪绅,释放了当地革命人士。在欢庆的人潮中,李先念也激动不已。

武装起义夺取县城后,李先念带领一部分部队,一鼓作气将桂花楼、大塘湾的农民武装铲除。年12月56日,敌人率部反扑,黄麻起义严重受挫,李先念率部留在高桥区南部坚持斗争,逐渐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将领。

之后,李先念回来33团在商(城)潢(川)、潢(川)光(山)等重大战役中出色完成了战斗任务,红四方面军将其授予“共产国际团”的光荣称号。

李先念旧照

年,国民党军队26师对红四方面军展开了疯狂的“围剿”。在这种危机形势下,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作出一个重要决定:主力部队撤出根据地,向西进行战略转移。

10月12日黄昏,晚风将天边最后一抹的晚霞卷走。李先念率部跨过平汉铁路,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家乡,开始了漫长的征程。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新中国终于解放了,红安县的百姓们也看到了光明。建国后,李先念担任湖北省委书记等职务,主持党政军各方面工作,日理万机,但他并没有忘记故乡的亲人和乡亲,孩提时期的往事和故乡的山山水水时常萦绕在他梦中。

02第一次回乡:红安县有两件要紧事

年秋天,阔别故乡几十年的李先念第一次回到了红安县。此时,他多么想来到李家大屋见一见自己多年未见的亲人,可新生的红安县此时百废待兴,身为中南行政副主席和中南副书记的李先念心中,更在意的是全县的经济建设。

李先念和红安县乡亲们

当时,红安刚刚结束土改。贫苦的农民有了自己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回乡后,李先念谢绝了当地干部带他回李家大屋的建议,而是在县城一座大庙中召开干部会议。

当天,李先念用家乡口音对的多名干部谁:“土地改革搞完了,压迫人民的地主阶级打倒了,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这件事我们搞得不错,老百姓感谢共产党。”

“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发自贫苦农民肺腑的声音此起彼伏,回荡在庙宇的殿堂里。

李先念面带微笑。他把双臂抬至胸前,轻轻地向下压了几下,接着说:“现在全党要迎接新中国建设的新高潮,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搞好经济建设。我们在政治改革的椅子上已经坐了几年了,今天必须朝经济建设的椅子上转。”

李先念和红安县人民

说到这里,他扳了一根指头,说:“这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要发展农业,要种好田多打粮食,搞建设没有饭吃可不行。”接着他又扳下一根指头,说:“第二件事就是要发展工业……”

李先念兴致勃勃地说着、比划着。一幅幅家乡建设的美好蓝图,在到会乡亲们的脑海中展现出来。

会议结束后,李先念步行到当时正在修建的马鞍山水库工地慰问民工。他登上水库大坝,见工地上车水马龙、热火朝天,非常高兴。

李先念对大家伙说:“我们这个地方种田。最怕老天爷不下雨和下暴雨。多修水库,办好水利,就不怕天旱和洪水,农业就有了保障。这是全县第一座水库,是造福子孙的大好事,一定要把它修好。”

旧社会家乡的旱灾洪涝给李先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孕育了他改变家乡水利建设面貌的决心。就在回家乡这年的春天,他领导湖北人民建成了新中国第一座最大的防洪工程——荆江分洪工程。

年8月,荆江分洪工程南闸

这个工程从年开始修建,历时一年完成。当时,李先念亲自担任荆江分洪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他的指挥下,30万军民日夜战斗在建筑工地上。第一期工程仅用了75天就完成,创造了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而这个荆江分洪工程在年湖北人民战胜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03第二次回乡,李先念为何发怒

年秋天,李先念第二次回到家乡。这时我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县委领导同志在汇报工作时,谈到群众生活有困难,粮食征购任务完成得不好,希望李先念能给家乡一点特殊照顾,免去一部分粮食征购任务。

李先念听后严肃地说:“红安在过去战争年代对革命有贡献,这不错。现在红安有困难,红安人民要吃饭,这也不错。但全国也有困难,其它县的人也要吃饭,城市居民、解放军战士也要吃饭。你们说,这个征购任务能不能免,这个口子能不能开?”

李先念和街巷百姓

一席话,把县委领导说得低下了头。见大家低头不语,李先念稍微缓和口气说:“当然,我手里并不是完全没有粮食,也不是没有权力调拨。但我是国家的副总理,并不是红安的副总理!”

听到这里,干部们的内心深受教育。他们发动全县人民从大局出发,迅速完成了国家的征购任务。

李先念虽然热爱家乡,关心亲人,但一生从未搞过特殊化,为亲戚和同乡“开后门”,为他们谋过一点私利。

李先念的哥哥是汉阳砖瓦厂的一名工人,新中国成立时已经年过半百,膝下子女多,患有慢性疾病,却依然坚持在生产第一线。

李先念和侄儿、侄外孙合影

他知道哥哥生活困难,就从自己的工资里补贴,还嘱咐:“不要随便开口和公家要钱。”哥哥去世后,李先念的夫人林佳楣便每月固定寄钱资助他们一家人,生活才能勉强维持。

李先念的侄子李良银,是江苏仪征化纤厂的一名基层干部。有一年,李先念来到江苏视察,视察期间来到仪征化纤厂。

听说侄子也在这里工作,李先念便提出要和李良银见一面。当时,厂里负责人非常吃惊,他们这才知道李良银是李先念的侄子。

对此,李良银解释说:“我叔叔嘱咐我们不要宣扬自己的身份,所以我们家人一直不对外人说此事。”在李先念的严格要求下,他的姐姐、侄儿、侄媳妇都在农村生活,和当地农民一样靠种田生活。

李先念和姐姐李德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李先念的亲属和乡亲希望他帮忙安排个工作,当一名干部。李先念说:“我没有这个权利哟,共产党的干部不是我从口袋中掏出来的,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年,李先念第三次回到家乡。这次,他如愿来到李家大屋,探望了久别多年的亲人和乡亲们,鼓励乡亲们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建设家乡。

临别之前,李先念紧紧握着乡亲们的手说:“过个三四年,我还要回家乡看看。”可这次,李先念并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而他回乡的时间一下子往后推移了十几年。

繁忙的公务,让李先念无暇重回故乡,但故乡人民的衣食住行他都一直牵挂着。有时,家乡的干部或乡亲有时会进京来看望,李先念总是询问:“群众的口粮食油够不够吃?山上栽树了没有?双季稻收成多少?

李先念和红安干部们

有一年,他听说当年群众食油可吃到五六斤时,高兴地说:“不错!不错!现在老百姓能吃五六斤油,肚子里也算有点油水了。”

04改革开放回乡,见证了家乡的发展

年,李先念终于实现了再回故乡的诺言。从上次回故乡到现在,16年了!故乡的变化一直牵动着李先念的心。他见公路边有一个小女孩在放牛,连忙叫汽车停下。

李先念下车走到小女孩身边,亲切地问:“小老乡,几岁了?”“八岁了。”“上学了没有?”“没有。”“哈哈,你家肯定是重男轻女。要上学念书,听到了吗?”小女孩望着面前这位慈祥的老人,连忙点了点头。

李先念转过身去,向随行的县里干部交待:“要了解这孩子家中的生活情况。若是困难上不了学,要想办法解决。”

李先念在烈士陵园植树

汽车行驶途中,李先念见山上的树稀稀拉拉,多是马尾松,便问:“种杉树没有?”接着说:“杉树经济价值高,栽杉树能致富。”

随行的干部回答:“二程乡刀背岭有个杉树林场,杉树长得不错。”李先念不顾旅途疲劳,执意要去看那个林场。

当登上刀背岭,看到满山遍野碗口粗的杉树时,他脸上露出了笑容,连声说:“绿色银行。这些都是钞票哟!这里的经验要推广,让全县的老百姓都富起来。”

得知李先念回乡的消息,他的外甥、侄儿、侄媳、侄孙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看他。当亲戚要求与他合影时,李先念满口答应。

照相结束后,他当着省市领导的面对亲友说:“可不要拿着我的照片招摇撞骗!”原本这些亲属中有个别想要请求李先念帮自己找份工作,但看到他的口风还是那么紧,只能暂时打消念头。

年,李先念在红安县茶园

年4月,79岁高龄的李先念怀着对故土的深情眷恋,第五次回到红安县,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回故乡。

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李先念格外高兴。尤其是看到沿途满山丰收的景象和新建的各式楼房,对前来迎接她的红安县委领导们说:“十年没回故乡,变化真大!”

他不知疲倦地视察、座谈、接见乡亲,有问不完的事,说不完的话,直到深夜还找来县委负责人,了解军烈属的生活情况。

在火连畈茶场,他步入茶园,亲手采摘嫩绿的青茶芽尖。他问:“茶场一年能产几多茶,有哪些产品,销路怎么样?”

“年产量去年达到18万公斤。主要销往上海,每年的订货量就有15万公斤。”茶场场长陈再义对答如流,“我们的主要产品有翠峰翠毫珍眉、秀眉等10多种。”

李先念和干部们谈话

“你这个场长可要当好啊!"他紧紧地握住陈再义的手,谆谆地告诫:“不光是要抓产量,更要抓质量,要请专家教授来帮忙,上了档次才有市场。”

已经到深夜10点多钟了,李先念住的房间里还亮着灯。他久久不能入睡,来回地踱步。他想到了昔日的战友,想到了死难的烈士……

他把县委负责人都召集到客房来开会,专门了解烈军属的生活情况。他说:“大革命时期红安有48万人,解放初期只剩33万人,有10多万人在战争中遇难和牺性,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死难的烈士,要把烈军属照顾好,这样才对得起他们。”

李先念还说:“改革开放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红安的前景很好。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安曾经作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我们应当将这种光荣传统继承下来,党员干部们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李先念回故居

05李先念亲自辟谣:一分钱也没有带

次日清晨,李先念就早早地起来,到烈士陵园参观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并在纪念馆门前亲手栽下一棵雪松,寄托他对革命烈士们的深切怀念。

李先念红安视察的消息,还接登报便在红安城镇乡村不胫而走。善良的人们总有梦幻般的乞求和期盼来,街头巷尾便传出一些小道消息:“听说李先念主席这次回乡最起码给红安县带了几万块。”

一传十,十传百,数字反而越穿越大,消息越来越玄乎来。消息传到李先念耳中,他对于人们的美好期盼并不反感,但还是对事情进行了澄清:“我这次只是回来看看,一分钱也没有带。谁要是再这么说,我就去人民日报上辟谣!”

他似乎还惦着上次回乡见到的那个放牛的小女孩,在接见县、乡两级干部时,他说:“教育是立国之本,没有文化是搞不了现代化的。过去,农民肚子里有点油水后,就花钱去修庙宇敬菩萨。我们要引导农民重视教育,把娃娃们培养好。”

之后,他还专程来到七里坪镇列宁小学看一看。在去学校的路上,他想起曾经放牛的小女孩,特地询问县委负责同志这个孩子的上学问题有没有解决。

当李先念的得知陈家田的这个小女孩不仅上学了,当地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文盲脱盲率达到96%时,李先念欣慰地笑了。

在列宁小学,李先念亲切地握着孩子们的手,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微笑着带上少先队员们献上的红领巾,同他们挥手致意。临别之时,他挥毫写下12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发扬光荣传统,培育四有新人。”

在县城,李先念又对县乡两级干部讲了要重视发展农业的道理。不过,这次讲话同35年前在县城大庙里的讲话有很大区别,特别重强调了要十分珍惜耕地的问题。李先念语重心长地说:“中国人多地少啊,乱占一亩耕地就等于谋害三条人命!”

李先念夫妇和列宁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在一起

离开之际,他半是叮嘱,半是希冀地对干部们说:“家乡的发展就靠你们了,希望你们常有喜讯传到我这里。”

年,红安县委副书记耿协楠来到北京探望李先念。两人刚一见面,还没来得及打招呼,李先念便急着发问:“家乡如今变化大不大,万元户有几个?”

耿协楠告诉李先念,红安过去住茅草屋的群众如今大部分住上了砖瓦房,有的人已经先富起来,仅刘家宜一个村就有四户人家成了万元户,还盖起了楼房。

年初夏,身患重病的李先念已处于弥留之际,仍深情眷恋着故乡。医院看望的代表再三嘱咐,一定要让群众富裕起来。

他深情地说:“过去家乡的人民闹革命都很勇敢,那里的人民多好啊!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革命是不能成功的。老区人民对革命作出的牺牲太多了,如果我们不能让他们富起来,不能让家乡户户都富起来,我们就太对不起他们了!”

躺在病床上,他还念起当年流传很广的一首民谣:“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

年,李先念在中南海接见红安县负责人

在家乡代表返回后不久,李先念怀着对祖国和故乡人民的深情眷恋于年6月21日与世长辞了。

这年6月23日,正好是李先念83岁的时辰,红安县委早早便委托驻京办事处为他定做了生日蛋糕,准备献上红安人民对他的祝愿,但传来的却是他去世的消息。

巨星陨落,天地同悲,红安县60万人民陷入到悲痛当中。

值得欣慰的是,李先念生前为故乡的建设描绘的美好蓝图,在60万故乡人民的辛勤努力下,有不少已经变成了现实,而他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