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4日,8日,军委两次致电刘伯承,邓小平,要求中野尽快结束内线作战,争取在6月十日之前率领中野主力渡过黄河,外线出击,以调动陕北和山东两战场的国军主力回援,并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使全国各战场转入战略反攻。
当时之所以这么急切让中野转入外线作战,是因为内战全面爆发以来,国民党军的部队已经深入解放区腹地。由于战争都是在解放区进行,致使解放区的面积,人口都急剧减少,人民解放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国民党军在对解放区发动进的同时,还对解放区的经济进行大肆破坏,国军所到之处,猪牛羊等牲畜杀光,门板全部烧光,壮丁也抓走很多,和日本侵略者当年的三光政策没有什么两样。特别是鲁南地区,几乎是十室九空,田园荒芜。一年的内线作战,我军虽然取得了很大战绩,但是也导致解放区农民的鸡,猪等牲畜消耗殆尽,连村里的树都没有几棵。
如果继续坚持在内线作战,那么解放区的经济基础将难以维持解放军的军事行动。而蒋介石一直派兵在解放区内部打,却能确保江南和中原地区的物资充足,而我军虽然打点胜仗,但是却财政困难,处境日益艰难。
出于长远考虑,毛主席早就开始策划外线作战的方案,想把战争引入国统区,剥夺国统区的兵员,财力,来壮实自己的力量,进入转入战略反攻。
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下达渡河命令。当夜,中野各个纵队快速渡过黄河,一举突破蒋介石吹嘘的“黄河防线”,打开国民党中原防御体系的大缺口,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序幕。
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后,蒋介石立刻从鲁中南调兵,同时从陕北,山东,豫北战场上抽调八个整编师,对中野进行围追堵截。年7月23日,刘邓大军确定了挺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中心腹地的战略计划,但是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
从鲁西南到大别山,有上千里的路程,除了有国民党军十几个旅的追击外,还有黄泛区的阻隔。年8月17日,刘邓大军在到达黄泛区后,这时,黄泛区遍地都是积水和淤泥,很多村庄刚被洪水冲过,路途难辨,就连地图上标注的村庄都难以找到。为了减轻部队的负担,刘伯承下令将大炮,卡车等装备全部炸毁,丢在了黄泛区。
8月18日夜,部队走出黄泛区,顺利到沈丘,这时候,蒋介石才意识到中野可能要挺进大别山。蒋介石立刻改变作战部署,调整编第85师,整编第65师,整编第52师沿平汉路南下,到达汝河南岸布防,全力收缴或砸烂汝河上的所有渡船,阻止刘邓大军越过平汉铁路西进。
8月24日晚,路灯大军终于赶到了汝河北岸,这时候可以说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中野后面的追兵距离他们只有30公里。面对这种情况,刘伯承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杀开一条血路!”王近山的六纵负责掩护部队渡河,六纵最前面的一个旅把所有步枪都安上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盖,看到敌人就打,打完就往前插,并要求先头部队过后,沿途不留一个敌据点和一个敌人,就这样硬是冲破了敌军的堵截。
刘邓大军成功挺进大别山,付出的损失是巨大的,部队从13万人打得就剩下了六万人,所有武器装备几乎损失殆尽,但是却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而国民党军虽然在战术上获得了胜利,却在战略上损失很大。
大别山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东起淮南路,西至平汉路,北连淮河,南临长江,西接桐柏山与秦岭伏牛山相望,对于刘邓大军来说,既可以和伏牛山,豫南地区的陈谢兵团配合,又可以和南下中原的陈粟兵团遥相呼应,经略中原。
另外,大别山西望武汉,东守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对民国首都南京和中心城市武汉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中野在这里插上了一刀,无异于是在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心脏插了一刀,使得南京和武汉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控制大别山地区,解放军就有了居高临下的优势,武汉、合肥就无险可守,江汉平原和江淮地区轻松可定,就可以极大程度地威胁到长江下游的南京。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使解放军的势力范围从黄河流域一直延伸到了长江北岸。中野的实力虽然变小了,但是一些军分区的实力却扩大了,中原军区领导下的江汉军区,豫陕鄂军区,桐柏军区等军区都扩张了一倍多,消耗了国统区的人力,物力,财力。
在年中旬的时候,除了东北,其他解放区的经济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其中苏北解放区已经丢失殆尽了,最富庶的山东解放区由于一年的内线作战,已经出现了粮食征不上来,货币大规模贬值,前方民工逃亡严重,后方民工家属因为缺乏劳动力吃不饱饭等问题,解放区则是箱子底子都快要刮干净了。
挺进大别山之前,中野,华野都在山东,双方的军队,还有地方军队,民工的数量加起来超过百万人,这么多人如果继续留在山东解放区,那么山东解放区丢失也只是时间问题,这也是毛主席这么急切的让各部队转入外线作战。
国民党统治区当时的经济状况虽然也不好,但是毕竟幅员辽阔,可以有充分的物力,财力和人力和解放军拼消耗。所以中野不得不挺进大别山,这样才能搅乱国统区的经济,也才能将当地的兵员化作自己的力量,而不是被国民党军当壮丁抓走,同时也可以让山东解放区等老解放区恢复元气,为之后的大决战做准备。所以不论从哪方面讲,毛主席做出的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都是十分英明而富有远见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