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31
魏吴双方在淮南反复拉锯的过程中,其主要争夺的焦点便是以合肥为核心的江淮水道,也就是九江郡。
不过,在淮南郡西边的庐江郡,虽不是两国交战的主战场,但作为侧翼战场,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双方在庐江郡的争夺。
当初孙策对庐江是非常重视的,从他积极帮助袁术攻打陆康以谋求庐江太守一职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然而,初出茅庐的孙策尚对人心之险恶的认识尚不透彻,结果为袁术所欺骗,白忙了一场,因此他只能凭自己的力量夺取庐江了。
袁术死后,手下势力分崩离析,孙策趁势出击,赶跑了袁术部将刘勋,占据了庐江,并任命李术为庐江太守,只不过李术在孙策遇刺身亡后趁江东政局不稳叛乱自立了。
李术还是太小看孙权了,孙权不仅很快稳定了内部,还和曹操达成了默契,很快将孤立无援的李术消灭。
然而,在对待庐江的态度上,孙权却和孙策所有不同。
首先,在孙权执政初期,江东的国策是和曹操缓和关系,不在江北过度深入,而将主要力量投入到荆州去讨伐黄祖,这也是孙策临终时的意思。
其次,庐江在陆康、刘勋和李术三人统治时期,都经历过激烈的战争,受到了严重破坏,导致盗贼横行,实在不是一块好治理的地方。连扬州刺史刘馥这样的能臣也只能以安抚为主,无法在此地建立有效统治。
最后一点,就是庐江并不是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在地理位置上有些鸡肋。
由于以上这几点原因,孙权没有在庐江久驻的打算,而是在收编了李术的三万部曲后就撤离了,将防线收缩到了长江边的皖口。
这一决定在当时看来没什么问题,但是随着局势的变化,孙权不得不重新审视起庐江的问题来。
赤壁之战后,曹操将南征的主要方向转移到东线,为了将来的战争做准备,他打算把淮南百姓全部迁移,以免被东吴掳走。
对此蒋济虽苦劝,但曹操不为所动。祸不单行的是,消息在不经意间泄露出去,结果引起百姓恐慌,十余万人逃到了东吴境内,导致刘馥多年的苦心经营除了合肥城以外毁于一旦,从此淮南一带就更加是盗贼的乐园了。
对于九江郡,孙权于建安十四年(年)在合肥城下碰了一次壁后,意识到强攻九江的难度,这样一来,庐江作为侧翼战场,就开始凸显它的意义了。或许江东无力在这里站稳脚跟,但至少要阻止曹操发展庐江。
正好曹操也对之前的错误决定进行了反思,打算重新建设淮南,而建设淮南的前提就是要消除以庐江为根据地的盗贼的威胁,而这就成了孙曹双方展开了对庐江的背景。
首先动手的是曹操,当时庐江贼寇主要分为三部,分别是陈兰、雷绪和梅成,面对曹操的巨大压力,三人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对策。
其中陈兰是一边抵抗一边求救于孙权;雷绪是一边抵抗一边准备跑路;而梅成则打算诈降。
对策不同,结局自然不同。首先雷绪很快被夏侯渊击败,随后去投了刘备;而梅成用诈降之计骗过了于禁,等于禁走后就翻了脸,率部与陈兰合兵一处,退守灊县(今安徽六安市霍山县一带)。
灊县南部有天柱山,又名潜山,是大别山余脉,这里地势险峻,陈兰等人在此固守,成为他们最后的根据地。
曹军平叛的主将是张辽,以他的实力,用不了多久就能剿灭这伙贼寇。孙权自然清楚这一点,若不尽快行动,庐江就和他没关系了,于是令韩当为先锋前去救援,而自己则统率主力大军数万人马在后压阵。
从江东前往天柱山是没有完整水路可行的,小部队走陆路没问题,但是主力大军还得水陆并进才更稳妥,因此韩当和孙权两路人马走的是不同的路线。
韩当是从长江进入皖水,随后弃船登岸,走陆路向北前往天柱山;而孙权主力则走濡须水进入巢湖,随后向西进发。
面对孙权的强大攻势,曹军压力不小,前线将领经过商议决定分工合作,由张辽负责继续攻打陈兰,争取尽快结束战斗,而臧霸负责阻击孙权,给张辽争取时间。
臧霸首先要对付的就是吴军先锋韩当。韩当是当初分别跟着孙坚和孙策创业的老将,屡立战功。这次行动挟赤壁大胜之余威,本来信心满满,可当他沿着皖水北上时,却发现臧霸已经在皖城严阵以待了。
韩当立即发起进攻,双方在皖城附近的逢龙交战,初次交锋不分胜负。
由于臧霸难缠,韩当打算从东路迂回,走夹石口去抄魏军的后路。然而此计亦被臧霸识破,夹石口一战韩当失利,臧霸的打援行动初战告捷,不过后面孙权主力大军的到来对臧霸才是更大的“考验”。
为了阻击孙权,臧霸将驻兵地点设置在孙权进军的必经之路舒县,在这里驻军可以阻止孙权前往天柱山,即使孙权像韩当一样去北面抄后路,臧霸也可以通过夹石口迅速转移,这个部署非常灵活机动。
今天舒城县一带有一条杭埠河,自西向东注入巢湖,而杭埠河古称龙舒水,因此龙舒水汇入巢湖的水口便称作舒口。
当时孙权到了舒口后,听说臧霸已经在舒县等着他了,结果一下就打退堂鼓了。
哎,手握几万人,又不担心退路被断,到底怕什么呢?不知道犹豫就要败北吗?
臧霸可不管这个,他连夜追击,一夜竟狂奔百里以上,随后兵分两路夹击孙权。
见魏军神兵天降,吴军顿时丧胆,根本无力抵抗。
从这就可以看出孙权的军事素质是什么水平,兵法有云:“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臧霸虽然出现得突然,但以他这支疲兵,再加上兵力劣势,正经打起来绝对是有败无胜。
然而,吴军在孙权的低劣指挥下竟然混乱不堪,争相上船逃命,许多士卒在拥挤中落水溺死。这或许便是后来在诸将就修建濡须坞一事以“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为由和吕蒙争论时,孙权最终站在吕蒙一边的原因,从这个角度看倒也不完全是坏事。
这次失败虽然不算伤筋动骨,但援救陈兰的目的没有达成,孙权进军庐江的计划破产了。不过没关系,日后他还有一次机会。
在平定了庐江贼寇后,曹操任命朱光为庐江太守,在皖城一带屯田,重新恢复当地建设。而这引起了吕蒙的警惕。
吕蒙年轻时依附姐夫邓当,生活条件不怎么好,没有读书的条件,因此他最初虽然是个经验丰富的将领,却对理论知识所知甚少。
这样的人作为先锋大将带队冲锋或许可以,但是作为主将就不行了,然而吕蒙的命运就在这时发生了改变。
孙权看出了吕蒙的潜力,劝他多读书深造一下,主要读史书和兵书。史书可以提高谋略和大局观,兵书则能提高战场上临阵决断的能力,这些是作为主帅不可或缺的素质。这也可以看出,孙权已将吕蒙作为独当一面的统帅来培养了。
吕蒙毕竟有天赋,在经过一阵刻苦研读之后,他的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已经成为周瑜去世后东吴综合素质最高的将领,属于他的表演时刻即将到来。
为了摧毁曹操在庐江的势力,吕蒙做了精心准备。当时在庐江屯田的除了朱光以外还有谢奇,此人的官职是蕲春典农都尉,因此虽然史料中说他也在皖县屯田,但他的根据地应该在蕲春郡。
蕲春本在荆州江夏,孙权在消灭黄祖后将其设为郡,因此当时此地应该是孙曹双方各占一部分的状态,而吕蒙决定先解决谢奇,剪除朱光的羽翼。
很快谢奇就被吕蒙打跑了,他的手下纷纷归降,曹操在蕲春郡的势力被彻底瓦解。
拿下蕲春郡除了削弱朱光以外还有另一个意义,因为这里是庐江到江夏唯一的陆上通道,而关键地点就是寻阳,当初刘勋被孙策打成丧家之犬时,也是经过寻阳逃往江夏的。
因此控制了这里,便可以阻止曹军从江夏方向救援皖城。由此可见吕蒙的战略眼光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了,孙权劝学确实很有效果。
不过话又说回来,孙权自己也是读过很多兵书的,可惜效果不甚理想,看来天赋还是比努力更重要。
到了建安十九年(年),吕蒙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建议孙权再攻庐江。在他看来,曹操已经在此积极建设了四五年,其态度再明显不过了,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等庐江被开发完善,粮草兵员有所储备,那就不好对付了。
庐江本是富庶之地,当初陆康能凭借此地和孙策对抗超过一年就能证明这一点,吕蒙的意思就是决不能坐视曹操将这里发展为南征的一大后勤基地。
在具体战术方面,吕蒙提出如果按照比较稳妥的策略的话,就得在城外修建土山并打造攻城器械,而这要耗费大量时日,那样魏军援兵必然赶到,最终就会功亏一篑。
另外皖水不是一条大河,只有盛水期才能加以利用,一旦战争旷日持久,到了枯水期想退回来就不容易了,因此必须速战速决。
经过观察,吕蒙发现朱光在皖城虽然屯田搞得不错,但是在城防系统的建设上远不如刘馥的合肥城,因此他认为不如打得激进一点,不做那么多准备,直接四面围定进行强攻,这样必然大获全胜,而且也来得及趁着盛水期退兵。
孙权对这一方案表示认可,于是在建安十九年五月,东吴再次出兵皖城。
这一次虽仍然是孙权亲自领兵,但是具体作战时,他还是将指挥权交给了吕蒙。看来孙权也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了,毕竟术业有专攻,打仗还得靠专业人士。
专业人士就是不一样,吕蒙自然不会让孙权失望,大军抵达皖城后,吕蒙推荐甘宁为先锋攻城,他自己率领精锐部队紧随其后。
拂晓之时,吴军就发起了猛攻,吕蒙亲自擂鼓助战,士气极度高涨。而甘宁果然骁勇异常,他身先士卒,手持绳索攀上城头,立下了先登大功。
这次闪电般的突袭彻底把朱光打懵了,到了早饭时间,皖城就被迅速攻破,一切正如吕蒙所料。而张辽率领的援军此时刚到夹石口,听说皖城已破,只好退回合肥。
此战东吴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不仅朱光和他的参军董和一同做了阶下囚,他几年来苦心经营积累的数万名屯田客也全成了东吴的战利品。
孙权大喜过望之下,任命吕蒙为庐江太守,又给了他大量赏赐。不过吕蒙这个庐江太守算是遥领,因为按他的规划是打赢了就撤,不求占据庐江,只是不能放任曹操顺利发展。
就这样,孙曹双方在淮南一带进入一个短暂的平衡期,曹操即将把进攻的重点转向汉中,而孙权一时也难以在淮南取得更大的突破。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前平静了许久的荆州再次成为了风暴的焦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