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电影《八佰》,讲淞沪会战的。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淞沪会战打了3个月,败了3个月。这句话我特别不同意!什么叫败了3个月,上海那么一个弹丸之地,没有什么战略纵深,你败了3个月。别说3个月,你败一个星期你试试,你早就没地方退了。你想想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败了3个月是什么概念,法国打德国,法国败了一个半月,全国投降了;日本的马来战役,打英国,山下奉文带着一个军把英国马来印度联军14万人一个半月赶到新加坡;新加坡战役,一周的时间,英国联军十万人就投降了。
而淞沪会战之所以在上海这么大的地方能打3个月,那是无数国军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一个屋子一个屋子打过来的,我们今天就好好聊聊淞沪会战,看看淞沪会战到底有没有败了3个月。
淞沪会战多少新兵顶缺
淞沪会战我们要先从一个小故事讲起。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出自政协出版的《国军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白纸黑字,确凿无疑。
陈诚当时是整个左翼军的总指挥,陈诚有一次和士兵说,日军使用机关枪,都用啪啪啪,啪啪啪,三发的点法来考验我们,意思是问你怕不怕,我们应该还以两发的点法,啪啪,啪啪,表示不怕。如果我们连续不断的啪啪啪啪一通乱放,就等于说,怕怕怕怕,敌人知道我们是新兵,没有作战经验,等我们子弹放光了之后,再猛烈进攻。
当然了,日本人不懂中文,肯定不是问我们怕不怕。陈诚这么说,只是用一个幽默的方式把一个简单的道理告诉大家,碰到敌人你不能慌,不能端著机枪就一通乱放。
陈诚为什么这么给士兵讲话?如果士兵都是经验丰富的战士,陈诚有必要讲这个故事吗?没必要,陈诚之所以这么讲正是因为士兵中很多都是新兵。
那为什么淞沪会战有这么多新兵呢?因为打得太惨烈了,一个师上去没多久,就被打得不成建制了,要不断补充兵员,上来的全是新兵。我看36师师长宋希濂的回忆录提到这么一个事情,36师三个月间补充了4次兵员,每次到人。三个月时间,全师伤亡12,人,我们知道36师满编也就八千多人,伤亡一万二就说明整整一个半师的士兵打没了。
宋希濂回忆,有的新兵来了,刚上战场就战死或者负伤了。从前线负伤下来的伤兵坐在担架上见到宋希濂,问道,“长官,我是在哪个部队负伤的啊。”新兵来了,马上上火线,连自己部队的番号都不知道就受伤了,实在是让人心痛。
宋希濂回忆说,三十六师经常在于敌军相距很近的地方进行战斗。有时双方讲话都听得很清楚,日军的机关枪甚至可以打到宋希濂的司令部。日军日夜对国军轮番轰炸,哪怕白天有一两个人在路上行走,敌机看到了都要低空扫射。补充来的士兵,由于要避开敌机白天的轰炸,都是晚上到达前线,立即投入战斗,很多人连番号都不知道第二天就阵亡了。
不止是从宋希濂的部队,这是淞沪战场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当时胡宗南的第一军也参加了淞沪会战。
胡宗南当时部队士气旺盛,作战顽强,面对敌人寸土必争,每屋必打,打了一个星期,伤亡惨重,但是胡宗南一声不吭。后来作为战区副司令的顾祝同知道了,电话里说,我们今晚派部队来换防,胡宗南说,再不来人,明天我也要拿着枪上火线顶缺了。以第一师为例,补充兵员4次,旅长两个,伤了3个,团长4个,死伤5个,全师的连长,除了通信连长,就是打电话的没死,其他所有连长不是伤就是死,全部换了一遍人。
第78师李文部伤亡基本上与第一师差不多。营长中除一个严映皋,其余全部阵亡。营长以下军官和士兵伤亡达80%。
淞沪会战:进攻、相持和撤退
整个淞沪会战怎么打的呢?其实大致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攻、相持和撤退。
从8月14号开打,到8月底,这段时间主要是中央集团军在上海市区,江湾闸北杨浦一带进攻日租界的日本据点。这期间主要是宋希濂的36师、王敬久的87师和孙元良的88师担任主攻。国军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因为缺乏火炮和空军支援,很快在日本增援部队到达之后停滞了进攻。
很快双方进入了第二阶段,相持。日本的增援部队赶到,从上海北面从浏河到吴淞口一带登陆,登陆以后向我方罗店大厂江湾一线推进,在这一带形成了相持。在这里一打就是打了两个月,我方军队寸土不让,顶着飞机大炮,一个屋子一个屋子打,一个村一个村子守,有的阵地白天丢了,晚上再组织敢死队夺回来。
主要的战斗是从浏河到罗店,大厂到江湾这一带。这里面有很多非常悲壮的故事。当时负责防守罗店的是第十八军,军长是罗卓英。在罗店这个地方,反复易手,七次丢失,七次又夺回来,我看罗卓英的回忆,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10月5日,雷汉池营长率军守“徐宅”阵线。敌人以战车二十余辆,冲击我阵地,并施放毒气。我官兵誓死不退,与阵地同存亡。最令人感动的是有士兵18人主动将手榴弹捆在身上,伏地以候战车冲来。结果,人亡战车同时被炸毁。这是古今中外所未有的壮举,也是空前的惨剧。
罗卓英特别写了一首诗来纪念这些勇士:姚营而后又雷营,溅血成仁性命轻;毒弹战车何足畏,浩然正气作乾城。
这首诗里的姚营指的是姚子青,也是罗卓英的部下。姚子青全营与宝山城共存亡,无一生还。二等兵魏建臣回忆,日军自五日起在机炮火力掩护下猛攻宝山城,城多被毁,建筑物无一幸免,兵力悬殊,我军伤亡惨重,激战二昼夜,迄七日晨,敌复以战车堵击四门,集中海陆空火力射击,城无全瓦,我官兵犹复为最后只苦战与巷战,营长姚子青少校阵亡于东门,宝山城于十时倾失陷,全营官兵与城通殉。
罗店保卫战的时候黄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第67师师长,黄维回忆“就在拂晓时,日军开始炮击,向我阵地发动全线进攻,罗店全镇毁于炮火,成为一片焦土。我军经常趁敌机不能活动的晚间,发动夜战以夺回白天丧失的阵地,有时进行肉搏战,双方伤亡都很大,第67师伤亡过半。”黄维的67师在罗店打了一个星期,打到最后黄维手下的三个团长,一人战死二人重伤,师部除一个电报员,连文书、炊事员都拿枪上去了,战后整编,活着的人连一个团都凑不够。
整个九十月份我军一直在浏河罗店大厂一带战斗,始终守住了防线。日本一看正面防线无法突破,决定从侧翼打击我军。11月5日当时日军从上海南边的金山登陆,对上海守军形成南北包夹的态势,11月11日,国军全线撤退,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会战的转折点无疑就是11月5日日军在金山的登陆。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国军为什么不防守金山卫呢?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防守不过来,当时在上海北面罗店一线,国军前后投入了七十多个师了,全中国一共个师,当时在华北,山西还在打仗,卫立煌、傅作义、阎锡山、汤恩伯在山西和日本人打忻口会战和太原会战。郑洞国,关麟征在平汉路和日本人打仗。全国东西南北都在打仗,这就是全面战争,上海地区已经投入了70万人,实在是没多余的人来防守杭州湾了。
更何况上海南部海岸线那么长,你根本防守不过来,你就算在金山有防卫,日本人还可以从嘉善,嘉兴登陆,日本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想在哪登陆就可以在哪登录,真的防不过来。当时国军在浦东和金山附近是有布置部队,但是人非常少,日军登陆以后没有受到太多的阻拦,向松江方向进军。所以国军被南北夹击,不得不全线撤退。
淞沪会战基本就这么三个阶段,进攻,相持和撤退,前前后后打了三个月。其中进攻和撤退阶段都比较短暂,主要的战斗都发生在相持阶段。
淞沪会战为什么打的这么惨烈?
淞沪会战国军付出了非常大的牺牲,中国军队伤亡三十多万,日军伤亡在十万左右。我军和日军的伤亡基本为3比1。
第一,装备差距太大
第一,装备上的差距。这差距太大了。日本每一个师团配置1个炮兵联队,一个炮兵联队有48门75毫米或者毫米的野战炮。每一个步兵联队下面有一个炮兵中队,有4门75毫米步兵炮。也就是一个师团有64门大炮。
而我国的军队,很多师直属队就没有炮兵,装备最好的87、88师是德械调整师,一个师只有一个炮兵营,12门75毫米的克虏伯山炮,剩下就是些迫击炮了,什么是迫击炮,迫击炮打不远,直上直下的,主要是绕过障碍物,打到后面去,迫击炮又名隔山丢,隔个山头扔个炸弹,这么个意思。你拿迫击炮怎么和日本人的榴弹炮打。
我们没有多少火炮,也没有坦克,日本人的坦克在所有二战国家中算最落后的了,一般不超过10吨,美国的谢尔曼三十多吨,一个顶三。日本坦克虽然落后,但是我们中国没有坦克。年中国第一个坦克团在南京成立,团长就是杜聿明,整个淞沪会战,只有两个坦克连,还都被日本的火炮击毁了。
我们火炮不足,没有坦克,只能用手榴弹。但就是手榴弹,我们也不是日军的对手。我们中国军队的手榴弹是扔的,你看电影里面,拉开引信,甩开胳膊往前扔,你扔你能扔多远啊,二三十米顶天了。日本人怎么用手榴弹的,日本装备掷弹筒,手榴弹放掷弹筒里,射出去,射程一百多米,谁扔手榴弹能扔出一百多米,标枪的话世界记录也就米。所以怎么和日本人打,你连手榴弹都扔不过别人。
第二,没有制空权
敌人的飞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仅如此,还有汉奸给指示。陈诚回忆起淞沪会战,“汉奸太厉害了,敌机一来总部到处都是小镜子,一闪一闪地向敌人指示目标。夜间则发信号弹,捉不胜捉。”类似的回忆我在罗卓英和张发奎的回忆里都有看到。
日本人本来就有绝对的制空权,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现在还有人给指路,简直是指哪打哪。
第三,没有制海权
有人想了,在陆地上打仗关海军有什么关系。关系可大了。这次是在上海打仗,就在海边,日本军舰的舰炮射程十几公里,日本登陆以后依靠的主要就是海军的舰炮。如果把陆军大炮和海军舰炮相比,大家觉得谁厉害?
其实是海军舰炮更厉害,日本师团一级装备的毫米的榴弹炮,日本重巡洋舰上装备的是毫米的主炮,一个炮弹就多斤重。战列舰的主炮能到16英寸,就是毫米,比我整个人都宽,把我塞进去都有空隙的。
不仅如此,陆军的榴弹炮你要拉到阵地,人工调整火炮仰角,然后再发射,多费事。海军不一样,全是机械传动的,说打哪直接就转到哪个方向,打起来多方便。诺曼底登陆的时候奥马哈海滩之战,盟军损失惨重,关键时刻,海军的驱逐舰不顾敌方火炮的威胁,直接开到岸边提供火力掩护,最后才帮助盟军拿下奥马哈海滩。
淞沪会战的时候日本军舰直接开进黄浦江对我方阵地发射,旗舰是出云号重巡洋舰。二百多毫米的炮弹直接可以支援十几公里外的战场。
而反观我国陆军每个师装备的是75毫米的火炮,少量毫米的火炮。这怎么和日本打。射程不够,够不到,当时张发奎在浦东的炮兵阵地,连出云号够都够不到。不仅如此,为了防止被对方发现自己的炮兵阵地,打完了炮得赶快跑,换个阵地,所以炮兵不仅少,利用效率也比不上日本人。
所以淞沪会战的时候,我军在装备落后,没有空军和海军的有效支援的情况下,依然顽强地在前线和日军形成了相持,是非常不容易的。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粉碎了日本试图3个月让我国亡国的企图,也将抗日战场从南北走向改成了东西走向。
遗憾的是:整个撤退过程极为混乱
淞沪会战比较大的遗憾就是在11月11日撤退的时候,整个撤退过程极为混乱,上下级不得通信,导致大量士兵走散,不成建制。这里面有客观原因,日军掌握了制空权,白天黑夜飞机轰炸,同时江南水道密布,当时撤退路上的几座重要桥梁都被日军炸掉了。当然淞沪会战撤退的指挥也很有问题,导致不得不放弃了在江苏苏州无锡一带的两条防线。
当时有一个什么情况呢,江苏两条防线上的很多防御工事和碉堡的钥匙都是放在当地政府乡长之类人手里的,但是上海一开战,无论是百姓还是乡长都跑了,所以撤退的军队来到防线的工事的时候,找不到钥匙,进不去。
张发奎回忆,他和他的参谋坐在进不去的工事上面想办法,结果日本飞机来轰炸了,一颗炸弹就在附近爆炸,而想要把上锁的门炸开是需要工具和火药的,没有时间大规模的处理这些事物,所以多年经营的江苏和浙江的防线在淞沪会战后期并没有起太大作用。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竟不分步骤,全线尽撤,绝无规律,痛心盍极!”到了11月26日我军正式放弃锡澄线,上海战役正式结束。
我看了很多老兵的回忆,说自己不怕死,作为军人能够活着走过那么多岁月已经不容易了,比起那些战死沙场的战友来说,这么多年算是赚的,但是这些老兵怕的是后人不记得他们,不记得淞沪会战。
我们不怕死,但怕你们忘记。请让我们记住这些浴血奋战的将士,向他们致敬!
与宝山城共存亡的营长姚子青、镇守四行仓库的团副谢晋元、第六十七师师长黄维、第八十七师师长王敬久、第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第十一师师长彭善、第五十一师师长王耀武、第七十八师师长李文、第十八军军长罗卓英、第一军军长胡宗南、第七十四军军长俞济时、第十九集团军司令薛岳、左翼作战军总指挥陈诚、中央作战军总指挥朱绍良、右翼作战军总指挥张发奎、第三战区副司令顾祝同
淞沪会战打得非常惨烈,惨到什么程度呢?国军一个师打完了,回到后方整编成了一个团,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当时中华民国陆军有两种编制,一个是三三制,就是一个师三个团,每个团三个营。另外一种是一师两旅,一旅两团,也就是说一个师总共有4个团。打完淞沪会战一个师变成一个团,就说明战斗减员达到了三分之二甚至是四分之三。
说起淞沪会战来,其实心情非常沉重。因为这是抗日战争第一场硬仗,在这场战役之前,中日双方虽然有过几次交手,但是这仗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其实双方都没有概念。
国民政府在年已经开始在上海附近布置防区,建设工事,考虑在上海地区开战。我们看江南地区被太湖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在太湖以北,当时任命张治中负责修建两条防线,吴福线(就是苏州到常熟福山)和锡澄线(无锡到江阴),太湖以南是张发奎将军负责,建设苏嘉线(苏州到嘉兴)。这两个人我们之后也会提到,张治中和张发奎都是淞沪会战的指挥官。
年张治中在苏州成立京沪警备司令部,研究对日作战的军事方案,对外保密。当时张治中研究后给蒋介石提的方案是,在上海打至少需要七八个师。
最后淞沪会战中华民国投入了多少兵力?70-80个师,七十多万的兵力,是当时张治中估计的10倍。可见,在淞沪会战之前大家都想不到这场战役会打得这么惨烈。
年卢沟桥事变的时候,中国军队其实完全没做好开战的准备,主力都还在西北。比如当时国军最精锐的有三个德械师,36师、87师、88师,这三个师的前身就是警卫1师和警卫2师,放在古代,这就是御林军了。当时36师就在西安,是西安城的警备部队。
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战当天,蒋介石电令36师师长宋希濂“火速开赴上海参战”。当时宋希濂带着部队,日夜兼程两天两夜,16日就从西安赶到上海参战。
我看宋希濂回忆录有个场景非常感动,当时宋希濂带着士兵一路上坐火车去上海,老百姓知道他们是去参加淞沪保卫战的,都跑到车站给他们加油鼓气。每到一站,人山人海,鼓掌欢送,高呼口号壮行。战士坐在火车里不下车,老百姓就把饼干、糖果、罐头、香烟纷纷争着往火车车窗里扔,当时全军将士含着泪,都是抱着上阵杀敌、抗战到底的决心的。
国难当头同仇敌忾
淞沪会战最让人动容的一点就是,无论什么派系、什么军阀,在淞沪会战的时候都是毫无保留地往战场上送。我们知道其实国民政府真正统一全国的时间很短,当时的形势还是各个军阀割据。山西有阎锡山,广西有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云南有龙云,陕西有东北军、陕军,这些省份好歹省内是统一的。在四川这个地方省内都不是统一的,大刘小刘,我不服你,你不服我。当时抗战爆发的时候,四川军阀正在开会商讨裁军,吵得不亦乐乎,凭什么要我裁军,我不干,都差点打起来了。
结果7月8日继续开会,何应钦宣布了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消息,大家二话不说,表明态度,愿意上前线。
9月1日川军最初步行去上海10月12日抵达
9月1日,杨森带着川军20军从贵州出发,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交通工具,川军当时是步行去上海的。士兵穿着自己做的草鞋,戴着竹斗笠,有的还带着油纸伞,沿着公路徒步行军,一直走到了湖南才坐上了船和火车。原本要走四十多天的路二十多天就走完了。
连走带坐船,整整花了41天时间,于10月12日抵达上海南翔火车站,马上投入前线阵地。战斗之前,杨森发表全军动员讲话:“我们一定要抵住敌人的进攻。如果上海这一仗抵不住,我们就要亡国。我们要为国牺牲,这是最光荣的!”
20军两个师开上前线,伤亡1万多人。撤至南翔整备时,只剩下五千余人,仅够整编为一个旅。其中川军26师,全师5,人只有人活了下来,14名营长阵亡13人。你想这有多惨。
桂军从广西10月底赶到上海
这是川军,桂军也是。桂军是从广西赶来的,当时廖磊带着广西子弟兵日夜兼程从广西赶到上海,到上海的时候已经是10月底了,廖磊21集团军6个师的兵力,白崇禧认为桂军英勇善战,力主返攻,亲自前来指挥,10月28日清晨发动进攻。
日军预先将坦克和炮兵机枪等火力布置好,桂军官兵没和日本人打过仗,不知利害,挺著身体毫无遮蔽地、英勇地向敌阵猛进,拿起步枪向坦克冲锋。敌人放我军进到阵地前,用火力前后封锁,肉体挡不住子弹,桂军纷纷壮烈牺牲。这一仗桂军6个师被击溃,不能再战。白崇禧为此几天几夜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湘军、东北军也赶到上海
湘军也是如此,湘军18师驻守大场地区,敌人用坦克领头,向此地进攻,但是我军兵力薄弱,阵地被突破,师长朱耀华羞愤自杀。身为军人,就有守土保境的责任,现在做不到,只能以死谢国。
东北军也是如此,东北军先是放弃了东北,后来又放弃了长城,东北军士兵都是憋著一股劲要打日本的。到了淞沪战场东北军也是浴血杀敌,57军长吴克仁阵亡。
各地军阀为什么能够如此同仇敌忾,一个原因是国难当头,大家都义不容辞。第二个原因就是,蒋介石是最先把自己最好的部队派上战场的,给大家做了表率,现在是民族存亡的关头了。
蒋介石最好的部队最先投入战斗
最先参加淞沪会战的3个师就是87、88、36师,这3个师是当时全国最好的部队,所谓的德械师。淞沪会战还没开打,最先开进上海的就是87、88师。蒋介石紧接着把陈诚和罗卓英的18军调过来。胡宗南的部队本来驻扎在徐州,8月底,蒋介石电令胡宗南南下,胡宗南的部队本来是要开到无锡的,作为二线部队,结果战局太紧张,无锡连停都不停,火车直接开到上海宝山,下车奔赴战场。
蒋介石都把自己最好的部队投入战斗,还放在战争最艰难的地方,其他人一看,既然这样,大家上吧。所以后来桂军、川军,甚至云南的滇军都来了。当然路途遥远,西南地区的部队离得比较远,桂军来的时候已经是10月份了,川军到的时候淞沪会战都快打完了,淞沪会战的主体其实还是蒋介石自己的中央军。
淞沪会战的时候,全国在蒋介石的带领下同仇敌忾。这是日本人没有想到的,日本人本来说要3个月灭亡中国,但是光淞沪会战就打了3个月。
如果说“七七卢沟桥”是日本人主动打我们,我们被动还击,那么“八一三淞沪抗战”就是我们主动要在上海开辟战场。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上海主动开战呢?日本军队那么强,我们为什么要在全国经济中心上海主动和日本打呢?
在上海开战4点原因
其实和日本在上海开战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事情,主要有这么4点原因。
1.南北改东西向持久战空间换时间
蒋纬国说了,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是想要逼迫日本的进攻态势,从南北走向,改变成东西走向。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了北平天津,沿着平汉线南下进攻武汉。平汉线就是现在京广铁路,当然那个时候没有武汉长江大桥。从北京的铁路到长江北面的汉口就停了,你要坐船到武昌,然后坐火车能一直到广州,这叫汉粤路。
如果日本沿着平汉线从北打到南,就能把中国从中截断,东西首尾不能相顾。更何况日本还有制海权,想从哪登陆就能从哪里登陆,这个时候如果日军再从广州登陆,北上武汉,那么中国连大后方都没有了。试想一下,如果武汉先于上海沦陷,那么华东地区的中国军队就无路可退,东边是大海,西边南边北边都是日军,被包围了。
国民政府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一点,就是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用空间换取时间,上海南京沦陷是早晚的问题,与其让日本人在日本人合适的时间占领,不如我们现在就在这里开打。逼迫日本将进攻态势变成由东向西,我们则边打边退,最后退入四川湖南,将大西南地区作为我们最后的阵地。
从结果上来看,国民政府发动淞沪会战最后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淞沪会战开始以后,日本不仅从本土调集重兵,还把华北战场上的日军也调到上海来了。导致日本在平汉线一路的攻势完全停止。日本人恢复平汉路一带的攻势要到第二年徐州战役结束之后了。所以最后我们看日本年攻打武汉的时候,是从东向西进攻,沿着长江和大别山北边进攻武汉,而不是从北向南进攻的。
2.上海有大量日军据点和军队
在上海开战的第二点原因就是,上海有着大量日军据点和军队,上海当时有着国际租界和日租界,在日本控制的地区,有着大量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如果国民政府不进攻上海,那么必须要在上海周围布置大量军队警戒,可以说是我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你说你怎么办吧,留着大量部队警戒,被人牵着鼻子走,其它地方就无法投入兵力。不留兵力警戒吧,日军有着制海权,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日军完全在几天之内在上海登陆大量日军,对上海周边形成毁灭性打击。所以上海这一仗,我们必须打,还必须早打。
3.上海周边水道密布不适合日军机械化作战
在上海开战的第三点原因就是,上海周边水道密布,不适合日军机械化作战,中国军队可以利用水道做自己的天然防线。如果在华北平原开战,一望无际的平原,日本坦克飞机大炮开起来,坦克突突突,飞机轰轰轰,太难抵挡了。江南地区虽然不如西南山区理想,但是和华北相比,还是一个更佳的开战地点。你走两步就得过河,坦克大炮可过不了河啊。
4.上海有国际租界希望国际支持
第四点原因,就是上海有着国际租界,各国的大使和军队都在上海。我们在这里打仗,是在国际社会的眼皮底下打仗,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法国人都看着呢。我们当时仍然寄希望于国际社会能够声援我们,出面调停。当然事后证明了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在当时整个欧洲绥靖政策的影响下,英国人连自己的盟友,世界第八大工业国捷克斯洛伐克都能放弃,远东的中国当然不会出什么力。更何况,日本是一心要侵略中国,根本不会搭理国际社会。年,当时九一八事变的李顿报告出来,日本面对国际社会的谴责,直接甩手退出国联,可见国联和欧美各国很难对日本有任何约束力了。
这就是国民政府选择在上海开战的四点原因:逼迫日本的进攻态势改为从东向西,试图消灭上海的日军据点,江南水乡相比华北平原更有作战的优势,希望国际社会的声援。如此看来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在上海发动淞沪会战是有着充足的理由的,战略上的部署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纵观二战历史,日本山下奉文带领一个军,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击败了英国联军14万大军,控制了马来半岛;一个星期时间,新加坡8万士兵投降。波兰二战坚持了一个半月,法国面对德国坚持了一个半月,荷兰抵抗了4天,比利时坚持了18天,丹麦坚持了4个小时。但是我们在上海淞沪会战,面对极大的装备劣势,没有海军和空军支援的情况下,和日本形成僵持,坚守了上海3个月,是非常不容易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