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治愈 http://m.39.net/pf/a_4793212.html

试试滤镜功能吧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篇[第25节]

作者:温骏轩

编辑:尘埃/主播:安妮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荆襄九郡(1)

以“十三刺史部”的概念来划分天下的话,在整个三国时代最具知名度的当属“荆州”。这片在鼎立格局中占据着棋眼位置的土地,为中国人贡献了太多耳熟能详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待解之谜。

以军事层面来说,被合称为三国三大战役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中,除了官渡之战以外,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都是发生在荆州的土地上,并且对整个三国时代的走势造成了决定性影响。

汉之荆州的范围,大致对应到现在的行政区划,主要包括三部分:湖北、湖南两省,以及河南省的南阳地区。从地缘关系来说,将两湖地区划入一个行政区属于常规选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湖南湖北两省的核心平原紧密相连,地理上都位于一个总面积达13万平原公里盆地——两湖盆地之中。

围就整个盆地的山体包括:东北方向的大别山脉及其西北部的延伸南段桐柏山;东南方向的“西江南丘陵”;以西侧的:大巴山脉、武陵山脉、雪峰山脉。关于这些山脉与荆州的地理关系,在后面的内容中都会逐步展开。

每个一盆地的腹都会有一片低地。两湖盆地腹地的平原,自然会被称之为“两湖平原”。这片总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的平原,内部又分为南北两部分:位于长江以北的“江汉平原”,以及位于长江以南的“洞庭湖平原”。

其中面积更大,地缘价值也更大的是江汉平原。“江汉平原”中的“江”,指向的是长江,“汉”则指向的是汉水。作为“四渎八流”概念中的一员,由北向南注入长江的汉水,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缘价值。

四渎位置示意图

需要厘清的是“四渎八流”一说中所列的“汉水”,实际是指长江上游一级支流——嘉陵江上游“西汉水”;我们现在所说的汉水,在汉朝时是以“沔水”之名跻身于八流之列。为了便于理解,本文中所述及的汉水指向的都是汉时的沔水。

汉水为江汉平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这片平原并不是完全由汉水水系所覆盖。在汉水东西两侧最起码还有涢水、沮漳河两条长江一级支流,共同为这片平原的形成贡献力量。

其中前者从现在的荆州市(三国时为荆州的政治中心江陵)之西注入长江;前后者则在武汉东北部与长江合流。与形成对比的,是位于长江以南的“湖庭湖平原”,倒是基本处在洞庭湖水系的范围之内。

面积上来说,江汉平原约为4.6万平方公里,洞庭湖平原约为1.8万多平方公里。然而在先秦乃至三国时代,两大平原间的面积差距却并没有那么大。这是因为当时的江汉平原曾经为大湖所覆盖,这个湖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其面积最大时曾达4万平方公里,是彭蠡泽面积的十倍。以至于李白曾经在文章中感叹:“楚国不过千里,梦泽居其大半。”

云梦泽位置

关于云梦泽和江汉平原的位置,可以结合长江的走势定位。如果你观察长江在两湖平原的走势,会发现长江在此出现了两个大转折。

其中宜昌至洞庭湖口(岳阳)段,是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淌。这段长约公里,充当江汉平原与洞庭洞平原分割线的长江,又被单独称之为“荆江”。向东南方向流淌的荆江,在当下湖南省岳阳市的位置上,遭遇到了幕阜山脉的阻拦,转而向东北方向流淌。在遇到大别山脉的阻隔再次转向东南,沿幕阜山脉东北麓向江西方向奔流。直至在江西东部遇到“东江南丘陵”的阻击,重又转折东北方向,形成长江“皖江”段。

如果将荆江至皖江段的长江放在一起看,你会发现整个长江在此呈现出标准的W形走势。当然,你也可以将之视为两个并排相连的V字。而造就这一走势的,就是品字形排列的:东、西江南丘陵,以及大别山脉。

双V走势的长江,不仅第二个V字的底部形成了古彭蠡泽,更在第一个V字底形成了面积更为广阔的云梦泽。周边地势的差异,是两个古泽面积差异巨大的根本原因。在彭蠡泽所处的V字底,其北面所面对是的体型巨大的大别山脉,长江在此与大别山之间的距离不过40公里。

反观在云梦泽所处的长江V字底,其北面所需要直面的只是一处被称之为“大洪山”的丘陵,这片丘陵与长江之间的远端距离长达公里。仅此一点,就足以让云梦泽有更为广阔的蓄水空间,并在泽底淤高后成就现在的江汉平原。说到这里,就必须先释读一下大洪山。这座不起眼的丘陵,在两汉时期还有一个更容易让大家记忆的名字——绿林山。

汉朝之所以被分割成东、西两汉,在于中间有王莽代汉建立“新朝”这个插曲。率先起事颠覆这个短寿王朝的,是一支以绿林山为的根基之地的武装力量——“绿林军”。此后世间将啸聚山林者称为“绿林好汉”便是源出于此。只是当“绿林”二字成为好汉们的向往之后,绿林山这个名字显然会变得敏感。在这种情况下,以一个新名取代“绿林”二字,最低限度可以让地方官心安。

这段以“绿林”为名的历史可以帮助大家加深对大洪山的印象,但还不足于释读其位置的重要性。就地理位置来说,大洪山是两湖盆地与北部“南襄盆地”的地理分割线。

大洪山位置

这个位于江汉平原之北的盆地,大部对应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地区,因此也被称之为“南阳盆地”。整体是由秦岭及其所延伸的伏牛山脉、大巴山脉、桐柏山脉围就而成,总面积达4.6万平方公里。“南襄盆地”这个名称,来源于分列盆地南北的襄阳、南阳两市。在两汉时期,包括当时被称之为“宛城”的南阳城,以及现在被进入湖北的襄阳城在内的整个盆地,都属于荆州治下的“南阳郡”。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大洪山正好位于大巴山脉与大别山脉的延伸段——桐柏山脉之间。其北端充当了南襄盆地的南部基点,南端则充当了江汉平原和两湖盆地的北部顶点。更为重要的是,大洪山是一处独立的丘陵,与西侧的大巴山脉、东侧的桐柏山脉之间都有一段距离。汉水和涢水两条南向注入长江的支流,则分别从这两条战略通道穿过,将江汉平原与南阳盆地联系起来。

大洪山与大巴山脉之间,以汉水为主线的这条战略通道可称之为“汉江通道”(汉水现在的名称是汉江)。位于通道之北的襄阳城,在定位“南襄盆地”的边际时,也守护着整条通道及江汉平原的地缘安全。正是基于这一位置,历史上围绕着这座城发生了众多跟战争有关的故事。

在通道的南端,当下最重要的城市则是“荆门市”。为此,我们也可以把“汉江通道”命名为“荆襄走廊”。顺便说一下,在三国故事中,荆门的名气其实并不比因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而为人所熟知的襄阳要小。如果你知道,荆门当时的名称是“当阳”(汉代故城在今荆门市南郊),就会明白为什么会这么说了。考虑到受行政变迁的影响,无论是为卧龙先生的茅庐,还是当阳长坂坡的位置定位,都有可能会引来口水,这些悬案还是进入历史线之后再行解读。

汉江通道并不是唯一连接南襄盆地与江汉平原的战略通道,在大洪山东侧与桐柏山脉之间,有一条体量相当的战略通道——随枣走廊。贯穿整条通道的,是发源于桐柏山脉西麓的涢水(今名府河)。整条通道的地理、地缘中心,是涢水河畔的地级市——随州市,通道的北端则为县级市属性的枣阳市。

历史上,发生于随枣走廊的故事同样很多。年,已经溯长江而上攻占了武汉地区的日军,与仍然控制湖北北部、河南西南部的中国军队,在随枣走廊展开会战,史称“随枣会战”。另一段与随枣走廊战略位置相关的重要历史,是伴随着著名的“曾侯乙墓”出土,而为世人所知晓。

一般认为,墓主曾侯乙所统治的曾国,即为周天子于西周初年分封于此,以防御楚国的姬姓诸侯“随国”。只不过,进入公元前6世纪后,在楚国日益强大的情况下,控制“随枣走廊”随国不得不成为楚国的附庸,以至于今人会在曾侯乙墓中,会发现由当时的楚惠王赠予吊唁的镈钟。

虽然从山形和地理位置来看,“汉江通道”与“随枣走廊”应该拥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纵观历史,汉江通道所发挥的作用要更大些。襄阳亦比位置相当的枣阳,在军事史中拥有更为显赫的声名。从水系结构切入,会很容易明白为什么会发现这种情况。

既然汉水能够成为“四渎八流”的一员,那么它最起码要体量和位置上,要比周边那些默默无闻者更为重要。你会发现覆盖整个南襄盆地的河流,其实都是汉水流域的一部分。

不仅如此,就连位于随枣走廊入口处的枣阳,也属于汉水流域而不是涢水流域(所以枣阳行政上属于襄阳地区而不是随州地区)。这些扇状分布于盆地各个角落的河流,最终都会在襄阳的位置上汇集入汉水干流,然后沿荆襄走廊南下进入江汉平原,直至汇入长江。

在严重依赖水运的古代,这一水系结构意味着,任何一个进占南阳的北方政权,如果想进入江汉平原,最优的选择都是借助河流的力量,向襄阳前线输送人员和物资,在攻取这个战略要点后,再顺流而入夺取江汉平原。反之,江汉平原的守卫者如果不想门户大开的话,就必须通过汉水下游河道,将来自江汉平原的补给源源不断的送往襄阳。

通过上述地理解读,整个荆州地区的地理结构开始明晰起来。总结下来,整个荆州地区可以被分为:南襄盆地、两湖盆地两部分,两者之间则以大洪山及其两侧的“汉江通道”、“随枣走廊”为分割。而从流域角度看,南襄盆地与也两湖盆盆中的“江汉平原”,同属汉江下游水系;长江之南,则大部归属于洞庭湖水系。如此看来,将这些地理单元划入同一行政区并非没有道理。

现在,让我们把视角重新聚焦在江汉平原和云梦泽之上。毕竟无论从“荆州”还是两湖盆地的范围来说,这片江北之地都属于核心之地。在三国时代,云梦泽的存在甚至对战局的走向造成了直接影响。想要在进入历史线后,更好的理解那些经典事件发生的根由,就需要先了解一下古云梦泽的位置和范围。

云梦泽(公元年)

总体来说,先秦时的古云梦泽是位于长江北岸的湖北境内,其范围西起长江北岸的荆州市东,北抵位于随枣走廊之南的孝感市,向东则止于现在的武汉市。我们可以尝试在荆州-孝感-武汉,这三个江汉平原中心城市中拉出一条连线,连线与长江之间的梯形区域,大致就是古云梦泽在先秦时的影响范围了。

在更为久远的历史中,云梦泽与长江之南的洞庭湖还是连成一片的。有一种说法,“云梦泽”是由云泽和梦泽两部分所组成。其中的江北部分是“云泽”,江南也就是后来的洞庭湖部分则为“梦泽”。

现在问题来了。相信很多看到长江这两个大V的人,心里都有个疑问:为什么长江要在此要弯这么大一个弯。如果说彭蠡泽所处的位置还有大别山的压迫,那么在江汉平原上,长江似乎应该更有机会截弯取直。毕竟这片低平之地,看起来并没有山地阻止长江这样做。

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一直到云梦泽面积有所缩减的三国时代,长江都还有一条从云梦泽穿行而过的捷径可走。其起点在荆州市东南35公里处的江陵县,由此延伸的长江分支,在云梦泽南部蜿蜒穿行后,由现在的洪湖西北向转而北行,最终在当下的仙桃市位置接入汉水。这样一条存在于江汉平原的长江分支,在先秦时有一个大家熟悉名字——沧浪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两句曾被屈原、孔子、孟子先后背书的楚地民歌,最初正是用来描述沧浪水。事实上,沧浪之水并不会是地质史上,唯一在江汉平原穿行而过的长江古河道,正是在这些长江古道漫流之下,古云梦泽方得以形成。

类似一个区域有多条河道并存,并无序漫流的现象并不鲜见,黄河下游在上古的“九河”现象就是典型案例。这种现象的消失,很大程度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有关。为了索取更多的土地和规避水患,人类开发出围湖造田、兴修堤坝等技术,加速了一个地区地貌的改变。及至今日,如果不是意识到湖泊对维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将江汉平原上的湖泊尽数变成良田亦非难事。

在三国时期,沧浪水依然还存在并发挥着“捷径”的作用,只是名称变成了“夏水”。由于夏水具备长江水的身份,因此仙桃-武汉段的这部分汉水,在当时被视为夏水下游。这也是为什么,武汉在三国故事中的名称是“夏口”。

除了为“夏口”这个战略要点加分以外,夏水的存在还揭示出一个事实:进入无论是楚人还是三国之人,所观察到的云梦泽都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湖泊。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一片湖泊与沼泽相间的湿地。

换句话说,云梦泽固然能够因其水草丰美的环境,成为一个渔猎的好地方,并在客观上充当天然屏障,但本身并不具备通航条件。它的存在价值,更多是充当长江的泄洪区,以在丰水季帮助中下游地区消化多余的上游来水;在枯水季则显露出更多的陆地。

说起来,这一特点于我们正在展开的三国时代倒不是坏事。进入历史线后大家会知道,曹操在赤壁之战落败后所走的华容道,正是从云梦泽中穿过。如果此时的云梦泽是一个大湖,或者正处在夏季的话,可能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在地缘政治层面,夏水的存在可以用来拉近江汉平原东、西两端的距离。尤其从先秦一直到三国,当下的荆州市都是地区政治中心。在这种情况下,一条可以折弯取直,以最短距离横穿云梦泽的水上通道,就变得尤为重要。只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沧浪水的存在还不是最完美的。

位置上看,汉水在穿出“汉江通道”后如果一路向南的话,应该是在现在洞庭湖口的位置上与长江汇合。不过汉水的最后一段并没有这样走,而是在河北省潜江市之北转而向东,从武汉境内入江。

从汉水的这一路径来说,最后这段长约公里的河道,很可能是古长江的一段。如果觉得夏水所节省的路程还不够多的话,在现在的荆州市与潜江市之间挖通一条运河,接通这段直连“夏口”的水道将是最好的选择。

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人这样做呢?答案是肯定的。当年的楚国就曾经挖通这样一条运河,史称“云梦通渠”。其施工时间甚至比伍子胥帮助吴国所挖通的胥溪,以及后来吴王夫差所打通邗沟还要早。考虑到伍子胥原为楚国人,并且长江中游比长江下游,更早国家化,楚国如果在借助运河改善地缘政治结构的问题上先拔头筹,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不过一如之前所展示过的多条运河一样,这样的人工工程并不如天然河道那样稳定。一旦不能定期进行维护,人工开挖的泥质河道很容易被水流和泥沙所破坏。由于江汉平原在战国后期为秦国所占,东迁的楚国不可能再继续维护这样一条江汉运河。加之其后中央之国长期处于战乱之中,所以“云梦通渠”一度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并且没有在两汉及三国时期重获新生。一直到三家归晋之后,才重新以“杨夏水道”之名,一度重新出现在江汉平原之上(后又因战乱被彻底放弃)。

现在,我们对云梦泽的结构有了一个大致了解。不过关于荆州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至于下一节的解读方向是什么,下一节自然会揭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