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权威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pf/a_5522612.html
吴雁泽-再见了大别山04:07来自平原文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重要年份,正苦于找不到一个很好的方式来表达。一不留心听到了网络上,不断的传唱着一首歌,很好听。以前在什么晚会上好像也听过,一闪而过,没有印象。今天,在里,看到一个女孩子用唢呐吹了这个首曲子,听了没有几句,马上找到了感觉。因此,搜索相关资料谋篇布局。这首歌的名字叫《再见了,大别山》。

著名歌唱家吴雁泽老师

本篇评论设想用两部分来分析这首歌。一部分,介绍一下歌曲背景和相关的情况。第二部分,侧重谈一下歌曲的艺术方面的分析。

一、背景情况

歌曲创作的故事背景

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内的阶级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美国支持下,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欲争夺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建立全国性的独裁统治,与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热切要求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要求相矛盾。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其实是蒋介石玩弄的两面手法,早被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看穿了,国民党反对派一定会撕毁协定的。为了提前布局以防不侧。中央军委实施战略转移,将13万的6路纵队组成的大军挺进大别山。军事意义就不过多分析,一支13万人的部队进驻大别山,没有给养部队怎么存活,就是一个大问题。但大别山的乡亲们省吃俭用和部队结成了鱼水情谊。电影《小花》,就是反映那个时期的军民鱼水情谊的故事。《再见了,大别山》反映了部队战略转移,即将离开大别山的时候,解放军与根据地的老百姓难舍难离的骨肉感情。

二、思想内容

《再见了,大别山》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雷远生作曲,词作家王和泉作词的一首红色经典革命歌曲。该曲讲述了一位老红军战士重返大别山又即将离别时,乡亲们十里送别的故事情节。歌曲旋律优美,曲调感人肺腑,深刻表达了革命老区乡亲和红军战士之间的深厚感情,经典的再现了军民鱼水情的一幕幕场景。正因为改曲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所以,从歌曲问世以来,有许多的歌唱家演唱过该曲。

《再见了,大别山》歌曲从部队即将离开在大别山的众乡亲的时刻,通过对“一步一回头”对大别山的山山水水的热爱,表达了部队战士对大别山的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清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一草把我留,再看一眼大别山,万般情思胸中收……”八位歌唱家演唱过并被中国高等院校作为教材的歌曲《再见了,大别山》,歌词以其亲情化的叙述,拟人化的语言手法,散文化的布局谋篇,再现了“老战友”对大别山这个革命摇篮血脉山水相亲相连、血肉难分难舍的情真意切感受。王和泉歌词创作的很有感情,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格化的情与景的交融。歌词一开头就抓住了主体和人心,用了人们最常见的分别的情景和大别山人喜欢的生活习惯性动作的语句开头,开门见“人”。“清风牵衣袖”这一个“牵”字,把听众的距离拉近了,近到了可以亲切的表达深切情意的地步。在景中现人,而此景是感情化的景,而人是融化在景中的人,人呀景呀,难分难舍,真正达到了情与景天然合一、妙合无垠的境界。是大别山这深厚的历史背景给了这片土地丰富的内涵,或者叫人格化的内涵——只要你想起这片土地,就会想起这里的人们为革命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品质。

(二)铺垫蓄势,情感逐步推向高峰

歌词创作的艺术手法主要是用铺垫蓄势,让情感向更高处推进。在景中情的浓重的铺垫下,声声催发下,歌词采用反复换词的手法,将“大别山”换成了“乡亲们”,这一换,让大别山和乡亲们来一个等同,是大别山养育了我,是乡亲们抚育了我,大别山——乡亲们,乡亲们——大别山,山和人,人和山,还有我,连接成一个情的整体。

第一段景,第二段人,如果说第一段歌词大多写景拟人,是写“虚”,那么第二段中,作者不回避,大胆突破一般歌曲专一写景或者专一写人的特点,直抒胸中真实的感情,把“慈祥的大嫂、白发的大哥”和送别战友的“话”和盘托出,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在前段虚的基础上,端出真实的人物,让听众感情有了真实的寄托,歌曲的意境增添了真实的内容,为突现和充实主题增色不少。这不能不说作者这一匠心独具,是恰到好处的。

《再见了,大别山》是为祖国与人民心中那片圣洁的土地而歌唱的一首完美歌曲,是一首景美与人情美完美结合的歌。

“创作正好找不到路子的时候,听当地老乡说,金寨将军洪学智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想回家乡看看都未能成行,我豁然开朗,老将军回不来,我就把他写回来,这才有了这组套曲。”这段话是词作家王和泉谈到创作《再见了,大别山》时讲到的创作灵感。

三、艺术特点

(一)从曲调的设计看,带有强烈的河南地方戏的特点。它不是豫剧,也不是河南地方小调。但已经融化为豫剧歌的味道。

1.浓郁的地方戏特点

听了这个歌曲,尤其是用唢呐吹出来以后,地方戏曲的特点更强。这让我想起了《你家在哪里》歌曲,一定不是豫剧,但却带有浓烈的河南戏剧的味道。

2.抒情性是本歌的最大特点。曲调谱写的很舒缓,但起伏很大。铺垫抒情时,最低音的低音3,高音达到高音2,音乐跨度13个音高,但是并不是到了高潮时没有控制,而是马上有收住成了切切私语般的表述,那种叙述感情的氛围显而易见。因为,只是暂时的离开,还有来日。这样就更充分表现了难舍难分的情感。

(二)曲式优美

《再见了,大别山》由低缓到高调的起伏,然后在舒缓再高调,呈显出大写N字型。这样的调式安排,就如同两人在说悄悄话儿,说到感情激动时出现了高潮一样。特别强调地是即便是音乐的小节,也存在这起伏,这种带有地域风格唱腔的小起伏,给演唱这个曲子时,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艺术美。

(三)美声、民族加地域特色。

1.吴雁泽,是著名的民族歌唱家。他的《乌苏里船歌》等歌曲,已经成为民族歌曲的符号和标杆,新版舞蹈史诗《草原上升起不落的红太阳》,再次把这首歌推向新高度。他的演唱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欧美唱法中国化最佳典范,把中国民族唱法推向新高潮。这些大家都有很深刻的体会。

2.吴雁泽演唱的《再见了,大别山》成为无人逾越版本。演唱的情绪饱满,感情细微处理精到,即有美声唱法的基础,又有民族演唱的风格,又将浓郁地域特点唱出味道。本文在整理的过程中,将戴玉强等歌唱家的《再见了,大别山》都一一听了,与吴雁泽老师演唱的,在味道上都有细微的不同。这不是说,他们唱得不好。这个就像是邓玉华演唱的《毛主席话儿记心上》一样,谁也唱不出原版的味道。王玉珍唱的〈洪湖赤卫队〉,谁也唱不出那样的方言味道。这个带有个人音质差别的特质,无人替代。

3.《再见了,大别山》歌曲,唱出特殊的味道和特色,还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第一、音符的交代很清楚,比如

更好地把河南地方戏的韵味,柔和进歌曲的抒情中。再比如

其中的由低音到高音的处理,还要带着地方腔唱出来,没有深厚的民族唱法的功底,是很难唱出效果的。第二,嗓子的特殊性,磁性一般的魅力令人陶醉,加上一种哼唱的感觉,一般人是不好模仿的。因此,形成了特殊的唱法效果,对于正确表达歌曲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再见了,大别山》从歌词歌曲,再到吴雁泽演唱,都是民族歌曲中经典的经典。值得我们细细聆听和品味。

作曲家雷远生词作家王和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