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武汉市90多公里的郊区。黄陂区李家集街道珍珠岭,那里的海拔高度有多米,是大别山的一个余脉,有一个非常霸气的名字,叫做龙王尖。
武汉城外的第一道防御便是龙王尖从卫星地图上看,往武汉的这一边便都是平原,而只有龙王尖这一边就开始是连绵不绝的群山了。密林加上一人多高的杂草,在这里面我就能感觉到什么叫做落草为寇了。古时候来自于城外的匪患,就是从这里突袭入城骚扰百姓的。人们就在这里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也就是我们现在能在这里看到的城堡和城墙和地堡的残垣断壁。
武汉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龙王尖古兵寨有余间石板屋组成的城堡地堡,其中面积最大的能达到平米以上,最小的只有几个平方。古兵寨是由当地出产的一些石板为原材料,一块一块的叠垒出来。而这山势十分的陡峭,很难想象当时人们是历经了怎样的艰辛才修建了这么大规模的古兵寨。到底是谁?又是什么时候在这里修建了古兵寨呢?
山顶残垣断壁,山下一马平川。事情要追回到距今多年的公元年(明景泰7年)。当时明朝政治的腐败且连年旱灾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时有匪患到黄陂的乡村来烧杀抢掠,当地的村民为了抵御这些外来的各种匪患就聚集了乡民一起集资,在龙王尖的山峰上修建了这座古兵寨。一直到了公元年(明朝的弘治7年),这座兵寨才完工,当时的黄陂知县刘昌旭前往祝贺。并为城堡命名为永安寨,意为长久平安之意,而这块牌匾现在还留存在山下村民的某户家中。龙王尖古兵寨建成后,围城的石寨长达12.5公里,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气势磅礴,耸立在云雾缠绕的群峰之间,寨墙平均高为3.5米,在内当时有大小房屋多间,最高峰的时候能容纳1万多人在上面居住,成了名副其实的空中兵寨。
半山腰的水库是原来的蓄水池这座古兵寨在历史的长河里面兴盛了多年。一直到公元年(清文宗咸丰十年),随着清太平军的失败和东西捻军的覆灭,这个用来抵御土匪的封建地主武装城堡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到公元年(清光绪三年)以后,这里已经逐渐被废弃,变成了无人居住的空城堡。
俯瞰古兵寨各种结构类型房屋从残存的结构来看,这座古兵寨的功能性非常的完备,在古兵寨的山腰便有一个水库用来蓄水,至少可以解决1万人的饮水问题,在山顶的旁边是有很多人为种植痕迹,那么当年的人们在山顶就能实现自给自足,而且从承载的布局来看,这上面的功能是非常完备的,有仓库,有兵营,有住房,还可以圈养牲畜。甚至是售卖东西的集市,这条具有集市功能的生意街被称为天街。里面客栈,当铺,铁匠铺,药店,杂货铺,米铺,裁缝铺,木匠铺,磨坊,染行,赌场妓院一应俱全。供大家祈福的寺庙和道观也都是各有一间。并且古兵寨附近的山谷山脚里面都有大大小小的石质房屋,散落各处。兵寨的山顶上有一块巨石,上面有一个很深的大石洞,据说当年就是用来插兵寨的大旗的旗杆。
四周长十多公里的寨墙如同长城从它的军事角度来看,它有4个寨门分别坐落在东西南北四面,平均高度35米,最高的地方高达45米,宽度有10多米,寨顶的房屋按照功能有烽火台,有用来射箭的窗口,用来瞭望的窗口等军事设施。
固若金汤的古兵寨静静的听着山风而且古兵寨的管理上也是非常的健全的。古兵寨的总负责人为堡首,下面的乡勇由舵掌负责管理,乡勇里面又分为队总、队长、队目三层管理级别各自负责各层的武装事务。商会部分总负责为会长,会长指派下面各行业的行头负责具体管理。调节民事纠纷有专设的公局。各个姓氏有头人管理本姓之人,各大家族有族长管理本族之人,各帮会有会长管理本帮之人,众坛口有坛主协助族长处理各项事物。并制订了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寨规,其中分项规定就防范山火,兵寨进出,水源保护,放养牲畜,外敌防御等大小细节做出了明确解释,并有专门人员轮换管理严格执行。
这里已经成了郊游的好去处正是这样的军事及半军事化管理,才能让这个古兵寨在多年的历史里面,一直很有效地发挥着它的功用。
一块块残石见证了数百年的历史风雨在寨顶寺庙遗址的石崖上。俯瞰着这已经残破不堪的古兵寨,却依然能够遥想起数百年前这里的繁华景象。从建设初期大家不停的忙碌,搬运着石板石块,到后来逐渐的迁移进来躲避灾祸,到将这里完备设施能供人长久居住,这数百年来风风雨雨让这座古兵寨充满了故事,而这些故事已随山风随着山脚高铁疾驰发出的轰鸣飘远了。
如果还想了解武汉更多的非著名景点就请跟随着我的脚步一起走吧,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