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周青莎

在信阳市光山县砖桥镇街道南侧,有一处清代砖木结构建筑,它就是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大湾会议会址纪念馆。3月28日,记者走进这处历经风雨洗礼的革命旧址,一件件展品、一幅幅图片,将时间拉回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的硝烟岁月。

纪念馆设丰功园、将军厅等多个展厅。在丰功园展厅,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祝辉向记者介绍: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南征,来到大别山作战。面对缺粮少药,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等诸多困难,少数部队士气低落,纪律松弛,甚至产生了右倾情绪。而此时,敌军几十万人已将刘邓大军包围。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刘伯承、邓小平决定在砖桥镇的“文氏祠堂”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统一思想,增强斗志。

会议为什么以“王大湾”命名?纪念馆讲解员宋丹阳说:“在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刘邓大军的一部电台和密码本被夺去,为保密起见,会议用‘王大湾’作为代码,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地名。”

年9月27日至29日,会议进行了三天三夜,研究部署了发动群众、建立巩固大别山根据地,打歼灭战,解决部队给养等问题,要求各级干部明确扎根大别山的思想,担负起胜利歼敌、自筹给养、做群众工作等三大任务。

在这次会议上,刘伯承司令员号召:“每一支部队,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做到党指向哪里,就战斗到哪里,不能讲任何价钱。”邓小平作为政委,分析了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严峻形势及艰巨任务,强调部队必须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受会议精神鼓舞,刘邓大军战胜种种困难,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饱满的斗志,取得了军事斗争和群众工作一系列重大胜利,很快扭转了战局。

走进纪念馆内邓小平的旧居,只见一地青砖凹凸不平,木床和木桌布满斑驳,破旧的薄被、陈列的手枪……一件件红色藏品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峥嵘岁月。

为保护好革命遗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年4月,王大湾会议会址纪念馆经修建对外开放,展出各类文物多件。历史已被永久地定格与封存,但是革命的伟大历程激励着后来人传承红色基因,继续奋勇前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