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入淮,大浪滔天?导汉入江,朝宗于海!早先的汉水,可能并不注入长江!“早先的汉水,可能并不注入长江!”当你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一定以为我疯了。是啊,当我第一次听到起哥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也以为他疯了。人人都知道,汉水是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怎么能说它不注入长江呢?如果不入长江,这一年亿立方米的水量,总不会凭空消失吧,它去哪儿了呢?好在,思想是否闪光,并不以嗓门大小作为评判标准,只要是基于可信证据的合理推测,都可以拿出来探讨分享。毕竟,大胆假设,也是建构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也是小心求证的公允姿态。至于何来这种断言,起哥说,还得从大禹治水说起。大禹开荆山,到底开在哪?相传上古时期,大禹曾经治理过淮河。他的治理办法,主要就是开了荆、涂二山。据考证,涂山就在安徽蚌埠的禹会区,那么荆山在哪儿呢?我们知道,名叫荆山的,一共有5座,安徽也确实有一座,但更为知名的荆山,却在湖北的保康县。现在的保康荆山,东西绵延约公里,主峰是聚龙山,海拔有米。荆山上,不仅流出了注入长江的沮河和漳河,也流出了注入汉水的蛮河。更为重要的是,荆山就横亘在汉水的西岸不远处,而东面就是随州知名的大洪山。如果当年的荆山和洪山是一体的,是不是就把汉水的出口给封起来了,上游的南襄盆地是不是就变成了今天的丹江口水库一般?关键问题来了,如果大禹当年所开凿的荆山,不是安徽的荆山,而是湖北的荆山,那能说明什么呢?好吧,一个问题没有说清楚,又扯出一个天大的问题来了。不要怕,我们先来看看,逻辑是否能够贯通!“导汉入江”之前,汉水流哪去了?在中国的古语中,有个词叫“导汉入江”。顾名思义,就是把“汉水导入长江”。既然汉水是导入长江的,那就说明一开始汉水很可能不是注入长江的,如果不注入长江,那他注入哪去了呢?有人说,不是你那个意思,导汉入江的意思其实是说汉水入江口不稳定,所以疏通了干流,从此形成了稳定的入江口。这话自然也有道理,但多少有点“事后诸葛”的意思,明显就是照着汉水在成化年间的表演剧本来说的。所以,这里不妨暂且放在一边。言归正传,我们接着追问,如果早先的汉水并没有注入长江,那他能去哪儿呢?光猜不行,我们不妨打开地图,可以发现,汉水冲出秦(岭)巴(山)山脉之后,就进入了低矮的南(阳)襄(阳)盆地,然后向南穿过狭窄的荆(州)襄(阳)走廊,然后才蜿蜒流向东南,在武汉的南岸嘴注入长江。没错,这是汉水现在的河道。但我们还是要回答原来的问题:如果现在的汉水河道是大禹开荆山后,才导出来的,那之前的河道在哪儿呢?“淮汉”本一家,真有可能吗?我们继续打开地图,为汉水找出路。继续把目光聚焦在南襄盆地,发现除了南面地势较低,是汉口当前的河道外,东北方向的山势也有缺口,也能成为汉水东流的可能出口。如果汉水是从这里向东流的,那它最终会流到哪儿呢?注入淮河!没错,有且只有这一个出路!当我们导出这个结论后,连自己都有些吃惊了,也不得不佩服起哥的洞察力。再次打开地图,把视野放得更大一点,就会发现,直观来看,这说法还真有点道理:汉水和淮河本来就在一条纬线上,如果连接起来,在地图上看一点都不违和,直接和长江,黄河一起并肩,形成了三条平行入海的河流。更为重要的是,东、北方向的出口,还远比南向的出口要更加宽阔。但是,但是,这还只是个假想,假想要想成立,还需要经得起检验。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汉水早先真的是注入淮河的,这可能吗?其实是有可能的。汉水河道,越流越窄?前几天,看到有篇写汉水的文章,注意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况,他说汉水是一条奇怪的河流,从襄阳段往下,河道越来越窄。此话有理,生活在武汉的人,不难发现,汉水河上的桥梁,基本上都在百十来米宽,简直小的让人怀疑:这能是长江第一大支流吗?结合卫星地图的比对,我们也不难发现,汉水在襄阳段的宽度有米以上,最宽的地方,超过了米,而向下进入荆襄走廊后,被荆山和大洪山所限制,河道收窄;到了武汉的入江口,基本上只有多米了。虽然这个现象的成因,是多方作用的结果,特别是人力加工的痕迹明显,但是否也能从侧面印证一个问题:早年的汉水,在被困南襄盆地之时,在冲入荆山走廊之前,也曾做过反复挣扎和多番尝试,才找到今天这条稳定的入江河道呢?大江大河,少发脾气才是关键?没错,上面这句话有四个字很重要:河道稳定。如果河道不稳定,怎么样呢,那就会发大水了,对吧?说到这里,你一定会想到,早年间的淮河,那可真是一条脾气暴躁的河流,由于所经河道地势低平,所以平均每2年就要发一次脾气,被人称之为“害河”。而今天的淮河正好发端于南襄盆地东缘的桐柏山区,如果汉水从东端注入,那么两河的水量叠加,那可真是要大发雷霆了。在这样的情形下,大禹来到这里治水,降服这条暴躁的古老河流,是不是更加顺理成章呢?但问题在于,这依然只是推断,在客观条件上,有没有可能呢?唐白河,能够倒流吗?在今天的南襄盆地上,有两条重要的汉水支流,那就是唐河与白河,都是自北向南,在襄阳段注入汉水的,如果汉水要从东北方向流入淮河,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要借助现有的河道,那么唐白河就只能倒流了,这有可能吗?常识告诉我们,不太可能。那么,如果把荆山和大洪山的平均海拔算上,筑起大坝,那么能超过东北方向的山脉高度吗?答案是:能!因为东北方向的最低出口,只有两三百米,而荆山和大洪山的都在米左右了。所以,在南面的荆山口子没有打开之前,汉水从南襄盆地东缘注入淮河,是完全可能的。两河相加,水量变大,脾气也变得更大,那就更说得过去了。说到这里,有的朋友一下子明白了:噢,说了半天,你的意思是长江抢了淮河的源头啊。这事儿有可能吗?是有的。因为,这事儿曾经就发生在汉水自己身上。有“嘉陵夺汉”,也有“长江夺淮”吗?我们都知道,汉水的源头就在汉中附近。这句话,不知道你有没有读出一点不对劲:什么?汉水的源头在汉中?那不应该叫汉源吗?这还真不是文字游戏。因为早年间的汉水源头,并不像今天这样,在汉中附近,而是比现在长很多。因为早在西汉以前,汉江的源头,正是今天嘉陵江的源头之一:西汉江。说到这里,你一定又觉得奇怪了,嘉陵江的源头,不是白龙江吗?怎么会叫成了西汉江呢?这是因为啊,汉初发生了“武都地震”,导致略宁交界处的地形发生巨大变化,切断了西汉水东流的路径,导致西汉水被迫南下,被嘉陵江吞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嘉陵夺汉”。而西汉江,自汉中往上,至少还有多公里,这样来看,“汉中”这个名字才叫得有点道理。西汉江一直延伸到陕西的宝鸡,也就是古时所说的陈仓附近。而这个点,也能解释,为什么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能够成功,而诸葛六出岐山,姜维九伐中原,都以失败告终呢?除了因为诸葛北伐是以寡击众,不得人心之外,还因为诸葛也没有得到天时和地利。楚汉相争时,韩信能够利用古汉水的河道溯江而上,到达宝鸡(陈仓),进而得以居高临下,顺势入主关中平原,取得争霸天下的第一步。可是到了诸葛时代,西汉水已经不流经汉中了,诸葛就只能从崎岖难行的岐山险道上,运送军粮,这效率和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好了,再说回来。既然,嘉陵江,能夺了汉水的源头,谁说长江又不能吞了淮河的源头呢?这是一个大胆的假想,你觉得,多少有点道理吗?汉口龙王庙,上供禹王?如果这都是推测,那么现在要找找实证了,湖北有大禹治水的遗迹吗?还真有。相传早先的汉口龙王庙就是为纪念大禹而建的。据说古时候,在江汉合流的地方,有一条贪婪残暴的恶龙,动不动就发脾气,经常弄得江面上船翻人亡,过往的百姓都深受其苦。大禹就派出白果老仙前来镇压,大战回合,终于把恶龙制服了。从此,江面变得风平浪静。为了感谢大禹的恩德,人们在这里修建了龙王庙,所以,今天你来到龙王庙,仍然能够看到这个极其特殊的场景:这里的神龛,下供龙王,上供禹王。禹功矶旁,就有大禹纪念园?如果说龙王庙只是一个传说,不足为信,那么禹功矶,就是一个实证了。在今天的汉阳铁门关旁,就有一个大禹神话园,主要讲述的是大禹父子治水的相关故事,在江边的一个小石矶上,还刻着三个大字:禹功矶。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其实很有历史,最早见于《尚书·禹贡》,里面有“江汉朝宗于海”这样的记载。宋代的苏东坡《禹柏》一诗中,还记载了大禹当年治水时,在龟山种植过柏树的传说。再到元代林元《大别山禹庙碑记》中,就已经有了“禹功矶”的来历。根据这些传说,在南宋时期,就有人在古汉阳修建了大禹庙。到了嘉靖年间,又在旁边修建了晴川阁,还雕刻了赑屃碑;到了明代天启年间,就改为了“禹稷行宫”,再到清代,又摹刻了两块禹碑等。这些建筑物遗存至今,已被列为重点文物,受到了保护。此外,这里还有镇江柱,相传也是为纪念大禹镇江而设置的。说到这里,也不妨再啰嗦两句,大禹是哪里人呢?《蜀王本纪》说大禹,以治水留芳千砋的大禹,是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详细地址叫痢儿畔……就差交代门牌号码了。那汶山又在哪儿呢?这个地方啊,对应到今天的地理,其实就是我们四川省的汶川县。今天你去汶川,还能在县城看到大禹的雕像。当然,目前的汉阳,也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纪念大禹治水的景点:禹功矶、禹稷行宫、禹碑、龟山,以及大禹神话园景区和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等保护机构。好了,回到开头的话题,你觉得千里汉水,就必须注入万里长江吗?早年间的汉水,有没有可能是淮河的上游呢?再者,既然,嘉陵能夺了汉水的源头,谁说长江又不能吞了淮河的源头呢?这是一个大胆的假想,你觉得有道理吗?欢迎留言讨论!真实情况如何,除了我们的猜想外,以及一些传说和佐证之外,还需要地质考古上的发现,才能说明问题。将来,我们一定会想办法,沿着淮河与汉江走一走,实地考察一遍,看看是不是有这种可能!你感兴趣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951.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