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转折历史的丰碑
——探访刘邓大军石林军事会议旧址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郭戈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蒋晓芳
年6月1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石林村法隆寺召开各纵队首长会议,史称“石林军事会议”。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制定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战略方针,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打入蒋管区,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石林村西依巍巍太行,南临悠悠淇水,东接广袤平原。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我党创建的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前沿;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前大门,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策源地。
11月26日,记者驱车来到石林村探访石林军事会议旧址。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让这座小村庄带着红色印记被永远载入史册。
被命名为首批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的鹤壁市石林军事会议纪念馆。
鹤壁市山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进入村子,红色石林徽标广场格外引人注目。穿过广场,记者来到当年召开石林军事会议的法隆寺。
寺院中央,昔日的中佛殿早已不复存在,庄严的“刘邓大军石林军事会议纪念碑”巍然屹立。虽饱经历史沧桑,但刘邓首长当年在院中种下的“将军槐”却依然挺拔。院内两侧的老屋里,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件件珍贵展品,见证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年4月至5月间,全国战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民解放军的实力迅猛增强,国民党军队不论是数量还是武器装备都大为削弱。这种变化,预示着中国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审时度势,迅速抓住这一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机,作出了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决策。
同年5月4日,中央军委指示刘邓:要在豫北战役结束后立刻进行休整,争取在6月上旬强渡黄河。5月8日,中央军委再次指示:仍按中央5月4日电,争取于6月1日前休整完毕,6月10日前渡河,向冀鲁豫区与豫皖苏区之敌进击,第二步向中原进击。为了确保在军委规定的时间挺进中原、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进攻安阳的主力军于5月底撤离安阳外围战场转入休整阶段。在此期间,刘伯承、邓小平决定在石林村法隆寺召开军事会议,对强渡黄河、激战鲁西南、跃进大别山的作战部署作具体研究。
石林军事会议后,晋冀鲁豫野战军加紧了南征的准备工作。6月20日,刘邓首长发布了强渡黄河实施鲁西南战役的基本命令。6月21日,邓小平在野战军直属部队营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了题为《关于战略反攻的几个问题》的动员报告。6月26日,刘邓首长又发布了强渡黄河实施鲁西南战役的补充命令。至此,刘邓大军陆续离开鹤壁,由内线转向外线,打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6月30日晚,刘邓大军四个纵队12万余人,在山东省临濮集至张秋镇公里区域一举突破天险,成功强渡黄河。此举打破了蒋介石号称可抵挡40万大军的黄河防御体系,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石林军事会议是我党、我军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重要转折点。”山城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石林村由此成为我党、我军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策源地和发祥地,在党史和军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峥嵘岁月,运筹帷幄,千里跃进大别山;缅怀雄狮,传承伟业,铭记丰功载史册。如今,刘邓大军的革命精神早已深深植入鹤城人民血脉,成为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刘邓大军留下的不仅仅是石林军事会议旧址,更是一座永远的丰碑。
浓浓鱼水情流淌在心间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郭戈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风娇通讯员毕文斌
72年前,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取得豫北战役胜利后,驻扎在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石林村休整待命,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吃了老百姓一斤米就还十六两,烧了老百姓的柴得拿公粮抵。”11月26日,再次忆起那段峥嵘岁月,石林村92岁的王刘保老人依然激动不已。
在他的记忆中,刘邓大军在村中驻扎的那段时间,原本贫瘠闭塞的小村庄突然“活”了起来,家家户户忙着给战士们送粮草、做被子和军鞋等;战士们每天都给村民们担水、扫地,还在村头搭建了临时舞台,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离开法隆寺,向东前行不远处便是“九门相照”。这座总面积平方米的院落,由当地乡绅历时50年建成,前后三重院各自独立,中部留门相通,九个门前后在一条轴线上,故称“九门相照”。在石林村休整期间,刘伯承、邓小平曾在第二重院内居住办公。对于石林村93岁的老人郭运香来说,曾在这里见过刘邓首长,是她一生的荣耀。
郭运香的孙辈王子骁介绍,部队当年在石林村驻扎期间,曾任妇救会主任的郭运香和其他村干部一起,为部队派柴火、派粮食、找担架。有一天,她被喊去“九门相照”,在门口与村里两位农会主席会合后,前往第二重院内开会。
进屋后,两位身着灰色制服、绑着腿的同志笑盈盈地跟他们打招呼。个头高的问郭运香:“部队用了你们村多少粮食?用了多少柴火?给你们钱了没有?”郭运香一一作答后,他又问:“部队在这办啥坏事没有?给你们找麻烦没有?”“部队的纪律好得很,没给我们找任何麻烦!”郭运香赶忙说道。听到这些,对面的两位同志欣慰地笑了。此后,直至部队离开,郭运香才得知那天她见到的原来是刘邓两位首长。
“俺父亲当年也给刘邓大军送过粮食。”采访期间,石林村村民苗新平对记者说。
“那一年俺爸26岁,是村里农民武装委员会主任。刘邓大军驻扎期间,每天夜里他都会把粮食、蔬菜和柴火运到法隆寺。”苗新平说,部队的警戒很严,一般人根本进不去,过了十几天后,一位战士找到他父亲结了账。后来再去,发现部队已经走了。“我爸只知道是人民解放军,直到部队离开了才知道是刘邓大军。”
“叫声老大娘,听我把话讲,喝了恁的水,给恁挑满缸……”刘邓大军虽然只在石林村有过短暂的驻扎经历,但这首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歌谣却在当地传唱了72年,这一句句歌词犹如一捧捧爱的种子,在群众的心中开花结果、蔚然成风……
“红色文化”托起“绿色发展”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郭戈李岚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蒋晓芳
在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石林村的法隆寺院内,“刘邓大军石林军事会议纪念碑”赫然屹立,刘邓首长当年种下的古槐树随风摇曳。
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法隆寺召开了著名的石林军事会议,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豫北村庄由此声名鹊起,成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策源地和始发地。
历经岁月变幻,石林军事会议旧址已由当初的一个小院发展成了一条红色旅游线路。现如今,景区范围不断扩展,旅游资源也随之丰富。在石林村,红色石林徽标广场、刘邓首长旧居、将军柏、主题教育展览馆等红色景点交相辉映。
近年来,山城区高度重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将刘邓大军石林军事会议旧址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地来打造,实施了保护提升工程,以石林军事会议旧址纪念馆为中心,对周边刘邓首长旧居、将军柏、山城区烈士陵园等进行整体打造提升,并开展了“烈士纪念日”公祭、万人长跑比赛等一系列活动。
据了解,石林军事会议旧址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社科普及基地”“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四批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是豫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
在石林村,不仅有着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也有着代代守望的绿水青山。在距离石林军事会议旧址约2公里处,山城区为发展当地生态旅游而打造的鹤鸣湖景区一派湖光潋滟,白鹭、苍鹭、灰鹤等10多个禽类种群在此栖息。
目前,山城区通过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形式,已带动石林镇余户贫困户脱贫。
编辑:刘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