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别山精神铸牢党性之魂
李庚香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开展主题教育,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丰富的思想理论含量和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回望来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支持,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正是拥有了包括大别山精神在内的革命精神所蕴含的党性之魂。
大别山精神具有深刻内涵
大别山精神是指在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直至新中国成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在大别山这一特定区域,由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一种以为共产主义奋斗为价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意识、革命品质和革命行动的总和,是我们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对于“大别山精神”,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述,但是综合来看,大别山精神的核心要素是革命、斗争、奋斗、献身。
一是坚决彻底的革命精神。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大别山人民始终怀着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对新中国的美好向往,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无论局势多么复杂,大别山地区的军民从不放弃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不懈追求。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波澜壮阔、气势如虹,纵贯中国革命的每一个时期。一心向党、永跟党走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内涵。这里的人民一旦参加了革命,便会毫不犹豫地走到底、坚持不懈。可以说,大别山地区的革命精神通过革命烈火的锻造成为一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坚守信念、对党忠诚就是这种革命意识、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无论是在革命运动的初始阶段、高潮时期,还是在革命运动遭受挫折的危急关头,大别山军民始终义无反顾地坚持革命斗争不动摇,确保革命红旗不倒、薪火相传。大别山军民胸怀大局,能够牺牲“小我”利益,服从全局与整体利益。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面对异常艰苦的条件,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别山走出的子弟兵克服重重困难,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性转折。大别山军民还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国家和共和国将领,从董必武、李先念到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等,无不以意志坚定、作风顽强、敢打敢拼、骁勇善战而闻名。
三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大别山整个革命斗争的历史就是党领导的人民军艰苦奋斗的历史。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人民群众竭尽所有支援革命,用质朴的思想和无私的付出表达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革命军队的感情。抗战结束后,毛泽东要求中原部队继续留在中原地区,以完成牵制国民党军队的战略任务。解放战争初期,位于中原解放区反内战前线的大别山军民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毛泽东指示,坚持大别山战略要地,用自己的巨大牺牲为党在东北、华北、华东的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长期奋斗、艰苦奋斗、团结奋斗、不屈不挠地奋斗,是大别山精神的真实写照。
四是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艰苦性是大别山革命斗争的重要特点,在长达20多年的斗争中,革命武装“四进四出”,每一次人民军队主力转移之后,反动势力都进行疯狂的报复,敌我之间形成“拉锯”状态。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万人投身革命,近万人捐躯。中原突围为保障全局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中原突围是以无私无畏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艰苦卓绝的中原突围,就没有全国战场后来的形势。
深入挖掘大别山的“红色宝藏”
大别山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孕育了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长达28年的历史风雨中,展现了我们共产党人高贵的革命灵魂,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对于新时代开展党的自我革命、锤炼坚强党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大别山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别山是方红色沃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中,无数优秀共产党人在这里战斗、生活,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年6月,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并创建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走出了多位将军。在创建、巩固、发展和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大别山登记在册的烈士就达人。可以说,大别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大别山蕴藏着深厚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党的奋斗历史的浓缩,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大别山地区革命政权、党的建设和群众路线的思想结晶。年2月16日,红军第一架战鹰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诞生。从此,人民军队有了第一架飞机,第一个飞行员,第一个航空局。在中国革命史中,大别山总是处在中国革命的漩涡中,而英勇的大别山儿女总是站在革命浪潮的前端。“老乡,加入红军可以分到土地”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宣传标语,革命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是人民军队永唱不衰的经典歌曲。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大别山人民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形成了特有的大别山红色文化。
大别山萃集了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淬炼出来的精神品质和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说:“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出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些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红色基因,蕴含砥砺奋进的精神,诠释群众路线的真谛,饱含党性锤炼的营养。弘扬大别山精神,旨在通过不断开展自我革命,锤炼坚强党性,让红色基因谱系绽放时代光芒。
弘扬大别山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们要弘扬大别山精神,不断加强党性锻炼,以伟大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
着力打造“红色品牌”。河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大别山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新县是“将军的摇篮”,中原局旧址确山竹沟被称为“小延安”,杨靖宇、彭雪枫、吉鸿昌都是出自河南的英雄。我们要担负起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抓好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功绩感召人,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鼓舞人,激励人们坚定不移跟党走。围绕弘扬大别山精神,进一步打造富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红色品牌。把红色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党性锻炼的必修课,把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有机结合,让广大青少年接受红色熏陶,让对党忠诚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深刻理解“三个怎么来的”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堂时说:“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这“三个怎么来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当下、放眼未来为我们新时代共产党人提出的座右铭,充分体现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缅怀、对传承好红色基因的高度重视和对老区人民的真情大爱。我们要深刻阐明“三个怎么来的”这一论断的历史逻辑和现实意义,引导广大党员铸牢党性之魂,团结广大人民群众高举红色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努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弘扬大别山精神,要求我们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发展老区、造福老区人民,开展主题教育、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传承红色基因,不断从革命精神的源头汲取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奋发有为的动力,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弘扬大别山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用红色精神激发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作者系省社科联主席)
(原载于《河南日报》年10月25日第11版)
来源:”信阳宣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