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
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台湾省学生入学考试
历史试题分析与解答
执笔:徐老师(北京博飞)
一、试卷整体评价
年联考历史卷体现出“返本归元、回归课本”的趋势,且难度有所降低。如选择题中有12题纯属记忆,当然亦夹杂一些不易捕捉的细节之处;材料题设题规范、考点明确,相较于前几年的“不规则”自属进步之处,如此为学生的答题提供方便;
至于问答题,今年显得难易结合,古代史对丝绸之路的考察显得相对较难;但近代史、世界史则显得常规、简单一些,但要想做得完美却并不容易。
二、试卷结构
与往年保持一致,没有变化,时间:分钟,总分分,三种题型:选择题(20小题,60分)、材料分析题(2个小题,30分)、问答题(三选二,60分)。
三、考查内容
1、内容及其分值分布:
2、变化:
其一,从上表并结合年联考真题来分析,考题分布略有变化,即延续三年的中国近代史材料题终于被中国古代史替代;
其二,材料解析题更加注重对材料的分析,并加强了与所学知识的结合度,即加大了对学生理解、归纳材料的能力;
其三,问答题难度适中,如第23题考察汉唐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显得较难把握;第24题考察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第25题考察经济危机的特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其影响,显得规范而且适中。
四、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的夏商周三代被称为
A.石器时代B.青铜时代
C.铁器时代D.白银时代
:夏、商、周的经济
:选项A,原始社会属于石器时代;选项B,夏商周的手工业以青铜器最发达,所以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正确;选项C,铁器的使用从春秋战国开始,故春秋战国可以指铁器时代;选项D,白银的大规模使用最早在明朝的中后期;故选项B表述正确。
:B
2.被后代医家奉为“脉学之宗”,主张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的医生是
A.扁鹊B.华佗
C.张仲景D.孙思邈
:中国古代的医学发展
:选项A,战国的扁鹊被奉为脉学之宗;选项B,东汉的华佗发明麻沸散;选项C,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选项D,孙思邈被称为药王,著作有《千金方》;故选项A表述正确。
:A
3.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始皇制定、推行的制度和政策大都为汉代所继承,史称“汉承秦制”。下列制度始于秦朝的是
A.察举制B.刺史制度
C.郡县制D.编户制度
:秦汉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
:选项A,为汉代的选官制度;选项B,为汉武帝时期的监察机构;选项C,为秦始皇的制度创新;选项D,编户制度早在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实行;故选项C表述正确。
:C
4.下列书法字体首次出现于曹魏时期的是
A.篆书B.隶书
C.楷书D.行书
:中国古代的文字演变
:选项A,为秦朝的官方标准文字;选项B,为秦朝的民间文字、汉代的流通文字;选项C,曹魏钟繇将汉代的隶书改为楷书;选项D,行书流行语东晋南朝;故选项C表述正确。
:C
5.下列某位词人的作品常抒发国耻未雪、壮志难酬的悲愤激情。这位词人是
A.柳永B.陆游
C.李清照D.苏轼
:宋元时期的文化
:选项A,为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反应市民生活的特色;选项B,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词人,其诗词饱含抗金爱国之情,但却始终壮志难酬;选项C,为两宋之际的女词人,其词主要是婉约派;选项D,为北宋后期的文学家;故选项B表述正确。
:B
6.元朝在中央设立负责农业和水利的机构大司农司,并颁布农书指导农业生产。这部农书是
A.《氾胜之书》B.《四民月令》
C.《农政全书》D.《农桑辑要》
:宋元时期的农业
:选项A、选项B为汉代的农书;选项C,为明末的农业百科全书;选项D,为元朝的农书;故选项D表述正确。
:D
7.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是“移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他的观点是要
A.改革政治制度B.完善经济管理
C.制造“制器之器”D.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的思想主张
:抓住关键词“郑观应”,属于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制度,故A选项表述正确。而选项C是洋务派的观点,选项D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的观点。
:A
8.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下列属于这一时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是
A.发昌机器厂B.汉阳铁厂
C.安庆内军械所D.江南制造总局
:中国近代的企业
:选项A,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选项B、C、D,属于洋务企业;
:A
9.19世纪末,孙中山曾说:“革命思想之成熟,固予长大后事,然革命之最初动机,则予在幼年时代与乡关宿老谈话时已起,宿老者谁?太平天国军中残败之老英雄是也。”这里的“革命之最初动机”是指
A.建立共和制度B.反对清朝统治
C.实现天下大同D.抵制列强侵略
:中国近代革命派的思想主张
:抓住关键词,“革命之最初动机”源于与“太平天国英雄”的谈话,而太平天国的主要目标是反清,故选项B符合题意。
:B
10.年,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其中任政治部主任的是
A.廖仲恺B.周恩来
C.李达D.董必武
:中国近代国民革命运动之黄埔军校
:选项A廖仲恺是黄埔军校的党代表;选项B周恩来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选项C是中共一大上海代表;选项D是中共一大湖北代表。故选项B符合题意。
:B
11.年,人民解放军截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这一战役发生在
A.四平B.长春
C.锦州D.沈阳
:中国近代的解放战争
:由题意可知,“解放军截断国民党军队的退路”指的就是中共的“关门打狗”,所关的门指的就是“锦州”,故选项C正确。
:C
12.图1所反映的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是
A.孟良崮战役B.千里跃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解放战争的中的渡江战役
:由图1中的关键词“东路军、中路军、西路军”,且矛头直指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可知指的是渡江战役,故选项D符合题意。
:D
13.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它明确规定
A.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B.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C.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D.逐渐地实行三大改造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以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则是政协会议决定的;选项C、D则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确定的。
:B
1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某一国家机构以法律规定。这一国家机构是
A.国务院B.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最高人民法院
:中国现代的政治建设
:抓关键词特别行政区的设置由“某一国家机构以法律规定”,即该机构拥有立法权,而选项A国务院行使行政权、选项B政治协商会议行使参政议政权、选项C行使最高立法权、选项D行使最高司法权,故选项C符合题意。
:C
15.伽利略被誉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他的贡献是
A.提出“地球中心说”B.提出“太阳中心说”
C.发现万有引力定律D.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技成就
:选项A“地球中心说”由埃及学者托勒密提出;选项B“太阳中心说”由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选项C“万有引力定律”由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选项D“自由落体定律”由伽利略提出,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故选项D符合题意。
:D
16.在西方历史学家所称的“扩张的时代”或“发现的时代”中,并存的两大历史主题是
A.启蒙与扩张B.殖民与启蒙
C.航海与殖民D.战争与改革
:新航路开辟
:抓关键词“扩张的时代”“发现的时代”,专指近代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故选项C符合题意。而“启蒙”指的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战争与改革则属于19世纪60、70年代。
:C
17.18世纪末,巴黎共有60万人口,年增加到万,年激增到万。这主要是因为
A.小农濒临破产B.城市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启蒙思想广泛传播D.普法战争需要大量兵员
:近代的工业革命
:题意表明人口的急剧增长,在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之间,主要原因自然是工业革命的开展,但题中并没有工业革命,而选项B则是工业革命的结果,符合题意。选项A、C、D很明显不符合题意,不需赘述。
:B
18.一项条约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它所有的军队进攻的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进攻俄国,法国应使用它所有的军队和德国作战。这个条约应该是
A.法国大革命中B.普法战争中
C.第一次世界大战前D.慕尼黑协定签订后
:近代的国际关系
:由题意可知,法国和俄国都面临共同的敌人德国和意大利,且法国与俄国相互援助,很明显,该条约指的是年法俄缔结的《法俄协定》。故选项C符合题意。
:C
19.在讨论实施马歇尔计划时,美国政界有人认为,西欧困难的根源不在于“共产党的活动”,而在于“战争对欧洲造成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方面的破坏性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
A.德国的战败和被盟国分区占领B.社会主义阵营率先在欧洲形成
C.英法两国失去了原有的殖民地D.“铁幕”造成欧洲的对立与分裂
:二战后的政治格局
:细细分析题意可知,西欧困难的根源在于战争对欧洲的破坏性的影响,并不是共产党的活动,故而选项B不符合题意,且题目强调“首次出现”,德国战败及其被占领发生在年,而“铁幕”则发生在年,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选项C则不符合事实,错误;故只有选项A是战争对欧洲破坏的最早表现。
:A
20.有人就一张报纸所蕴含的历史内容写到:“报纸上的新闻是用闪米特人发明的字符,通过一种德国发明的工序,印刷在中国发明的一种材料上的。”它最能说明的是
A.文明的多样性与联系B.历史的差异性与继承
C.地域之间隔绝的减弱D.经济联系的历史意义
:世界的一体化趋势
:材料表明新闻是由闪米特、德国、中国三种文明的成果构成,很明显突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故选项A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选项B中的“继承”;材料指的是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联系,并没有涉及到选项D中的“经济联系”。
:A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弃农经商的现象日益增多,“末富居多,本富居少,富者愈富,贫者益贫”。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地方性商人集团,如实力雄厚的徽州、山西商人,“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强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这些商人集团,对各地经济产生了极大影响。
-----摘编自杨国桢、陈志平《明史新编》
材料二
民业·····远而业于商者,或商于闽,或商苏杭,或商六都·····近而业于贾者,或货食盐,率担负鬻于本县诸民家······或货米谷·····或货材木·····或货海鱼者·····颇有羡利。
-------摘自(明)嘉靖《太平县志》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地域性商人集团兴起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帮兴起对当时社会的作用。(9分)
:明朝的社会经济及其影响
:
第一问,探究商人集团兴起的背景,先从材料一中归纳,第一点,商人集团的发展来源于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点,地方性商人的大量出现;再结合所学知识,但联考课本对商帮并不涉及。
第二问,探究商帮兴起对社会的作用,从材料一、二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第一点,促进不同地域之间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点,加剧了社会中贫富的两极分化;
:
(1)
①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弃农经商的现象日益增多;
②地方性商人的大量出现;
③明朝中后期政府对社会控制的减弱,无法贯彻重农抑商政策,为商人集团的兴起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④区域性经济的专业化发展为商人集团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
(2)
①积极作用:
A.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经济的联系,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促进区域间长途贸易的发展,带动地域性商业城市的发展;
C.有利于实现不同区域间物资的自由交流,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有利于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②消极作用:
A.加剧了社会中贫富的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益贫”。
B.商帮兴起导致社会的流动性加快,社会秩序不易维持,对于封建统治者是一大挑战。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有不少事物历来被认为是英格兰的“出口产品”,其中较重要的有工业革命、农业革命、民主政治范式、英格兰法律的多项原则、现代科学中包括铁路在内的多项技术。同样重要的还有语言,这被认为是英格兰人“最伟大的传世遗产”,因为“它是技术、科学、旅行、国际政治的媒介”。此外,三明治、圣诞卡、童子军、邮票、现代保险业、侦探小说,也都是“英格兰制造”的产品。
史上英格兰人是幸运的,但他们并不比英国其余的人更好。他们经常压迫别人,虽然他们建造了一座通往现代世界的桥梁,但是桥墩是苏格兰人、威尔士人、爱尔兰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努力和劳工。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
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历史上英国人在技术、科学、文化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看待英国的历史贡献。(6分)
:英国近代的文明
:
第一问考察的主要是英国的近代文明,主要从技术、科学、文化三方面阐述,技术指的是工业技术、科学指的是科学理论、文化指的是人文领域的成就。
第二问主要从正反两方面对英国的上述贡献加以评价。
:
(1)
①技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等等;
②科学: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法拉第提出并证明电磁感应定律、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等等;
③文化:莎士比亚的悲喜剧、霍布斯、洛克的启蒙思想、近代的民主制度的原则、狄更斯的小说等;
(2)
①积极:英国的历史贡献为人类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如英国民主制度的若干原则为人类的政治现代化奠定基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人类的经济现代化;英国的文化成就丰富了人类文明,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②消极:但英国的历史成就却是建立在剥削、压迫英国社会边缘群体以及殖民地的基础之上。如英国早期原始资本的积累是源自掠夺殖民地、工业革命的原料是掠夺自殖民地、商品是倾销到殖民地;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任选2题,每小题30分。
23.试述汉唐两代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30分)
:汉唐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
:本题难度相对大一些,有两种写法,第一种按时间划分,即汉代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唐代的经济文化交流;第二种按内容划分,即汉唐的经济交流与汉唐的文化交流;解析采取第一种方式。本题的难点在于要点不易答全,容易遗漏。
:
(1)汉代的经济文化交流:
①经济: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中原地区与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极大地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如西域的葡萄、石榴、胡麻陆续移植到内地;西域的良马、骆驼或珍禽异兽亦陆续东传;当然,中原地区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传播,尤其是一些应用型技术,如铸铁技术、井渠法等。
②文化:汉代的文化交流包括政府间的使节往来、宗教上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如两汉之际印度佛教的传入、东汉时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密切了双方的文化交往。当然,汉代也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地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之间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构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2)唐代的经济文化交流:
①经济:唐代的长安、洛阳是国际化大都市,新罗、阿拉伯、日本等国家经济往来频繁,如新罗在长安设有新罗坊,接待新罗商旅,唐朝的茶种、雕版印刷术、制铜、制瓷技术相继传到新罗;日本同唐朝的贸易非常频繁,在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朝货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的货币;大量的波斯商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中国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②文化: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相当频繁,存在使节往来、留学生、文化传播等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
A.使节往来:中国与新罗、日本、印度、波斯、东罗马之间使节往来频繁;
B.留学生:新罗来华的留学生最多,日本也有大量的留学生,学成归国后,仿照唐文化进行大化革新,对日本产生长远的影响;
C.文化传播:新罗在姓氏、风俗等方面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鉴真将中国的佛学、医术等传到日本;中印之间以佛教为纽带联系大大加强,如玄奘、义净将印度的佛学传到中国,同时将中国文化带到印度,中国的十进位计数法传到印度;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到中国。
24.概述新中国在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指出70年代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30分)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
:本题考察点相对较小,但难度不大,关键是审清题意,第一步:搞清楚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包括哪些内容;第二步:必须明确70年代外交政策的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步:将答案条理化。详细内容可参考《北京博飞问答题分类汇编(狂背版)》中国近现代代部分之专题五“新中国专题”第三题“简述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
:
(1)新中国初期: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基本方针体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在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
②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关系,在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③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年,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第一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且起到积极作用;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2)70年代重大变化:
①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最终年中美正式建交。
③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3)原因: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
A.直接原因: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B.根本原因: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
②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美国:美苏争霸过程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孤立中国政策额的失败;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陈兵中国东北,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与美国关系的缓和,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③中日关系缓和的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25.分析20世纪30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并说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其影响。(30分)
:经济大危机的特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其影响。
:本题相对简单,但必须做到要点清晰,内容丰富,详细内容可参考《北京博飞世界近现代史讲义》之“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P14-15)
:
(1)特点:
①范围特别广:
首先,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其次,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危机,又使危机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所涉及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
最后,经济范围: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迸发、相互交织。
②持续时间特别长:年---年仅仅是经济危机的高潮阶段,直到二战爆发经济危机才彻底结束;
③破坏性特别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了2\3。
(2)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银行休业整顿,实行美元贬值以便恢复银行信用、刺激出口;
②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③调整农业政策: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压缩产量以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④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以便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3)影响:
①直接影响:
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②间接影响:
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经济危机期间活跃起来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远影响: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④局限性: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345.html